石油輸出國組織3月23日達成減產協議后,雖然原油價格并未大幅上升,但是市場人士預計,到今年底之前,油價有機會升至每桶17美元。
現在預言原油價格低廉的時期已經過去似乎為時尚早,但是確有必要密切關注油價上升的趨勢。因為油價是反映物價走勢的重要指標,若油價大幅上升,可能會導致很多國家出現通脹壓力,從而影響利率走勢,形成加息壓力,繼而影響股市和匯市的表現。此外,消費業和制造業將會受到油價上升的影響,同時企業盈利也會受到負面打擊。其中美國可能首當其沖。
美股震蕩加劇
美國華爾街股市在3月上旬氣勢如虹,三度創新高,并且一度沖破10000點關口。但是,在3月下旬的時間里,道指卻在大幅震蕩中走低,大大影響世界各地投資者情緒。
雖然有分析擔心美國經濟泡沫隨時都有可能破滅,但是有一個基本的事實不容忽視,就是美國的經濟結構和基礎正在發生變化,因此用傳統的經濟學觀點來看待美國目前的經濟增長和股市顯然是不夠的。數據顯示,制造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低,而科技和服務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1997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中的商品生產部分只占到其國內生產總值的32.9%,而由批發、零售、服務和管理合在一起的非商品生產部分占67.1%,僅金融業就占了18.9%。事實上,從1991年到1997年,美國的增長總額中有超過60%是與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相關的,而這正是美國經濟增長新的動力。
根據從1998年1月以來的標準普爾指數情況來看,截止目前,該指數已經上漲了約26%,但是如果拋開高科技公司的股票,該指數實際下跌了2%。從另一方面來看,以技術、通信和網絡公司主導的標準普爾指數,在1998年升幅達26%,NASDAQ指數上升近40%,而以傳統產業為主導的道—瓊斯工業指數則只上升了16.1%。
實際上,隨著全球工業產品過剩和競爭的加劇,降低成本和擴大市場占有率已經基本達到了極限,因此傳統制造業公司的利潤增長將會逐漸減緩,而高科技公司的利潤增長率將保持較高的增速。這代表了工業經濟轉向信息經濟的趨勢。
筆者認為,從宏觀因素上看,支持美股牛市的因素仍然沒有改變,而且以科技股升勢為主導的美股牛市將可能改變傳統的股市投資概念。因此,3月底的震蕩只是反映了市場上各種投資觀念的沖突,但是其向上的趨勢仍然能夠保持。
歐洲市場仍缺乏活力
3月歐洲股市仍然被動和死氣沉沉,這反映了其缺乏經濟因素的支持。歐盟統計局3月25日公布,歐元區2月的消費物價通脹率折算成年率為0.8%,與1月份的相同,去年同期則為1.1%。同時,歐盟承認將于近期調低經濟增長預測,上一次于1998年10月所作的預測是歐元區國家的國內總產值增長2.6%。數據表明,歐元區的通縮風險在上升,這一跡象在德國和法國特別明顯,而兩國占歐元區的經濟比重達50%以上。
筆者認為,歐洲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歐洲貨幣聯盟的結構性問題,問題的核心是歐元區各成員國沒有共同財政政策作為后盾,使歐元承受內在壓力。實際上,歐元自今年1月初推出后一直表現疲弱,截至目前,兌美元已累積下跌10%左右。
歐元所面對的問題,部分屬于政治問題,例如德國政府、德國央行和歐洲央行之間存在分歧,部分是其他歐洲國家目前在歐洲貨幣和稅收事務上在一些問題上未能取得共識。3月德國財政部長拉方丹的辭職正是這些矛盾激化的結果。
接下來的矛盾將會更加嚴峻。現在,歐洲多國領袖呼吁減息刺激增長,導致強硬的歐洲央行備受壓力。另一方面,歐洲央行總裁要求歐洲政府減稅及放寬勞工條例的聲音漸大。
預計防止通縮將是歐元區國家未來的政策重點,而歐洲中央銀行有可能讓步。為推動歐元區的經濟增長,相信今年上半年歐元區可能減息0.3%至0.4%。
亞洲經濟漸露曙光
2月以來亞洲新興市場股市的反彈似乎是得到了基本面的支持,雖然有分析認為地區經濟的復蘇仍將是緩慢的。除了香港和印度之外,市場大多預測其余地區的經濟今年可以取得正增長。分析家平均預測亞洲股市在今年底之時,會上升6%至25%,但區內各地市場仍然存在很多變數。
下一步觀察區內國家復蘇步伐的要點是:這些國家在結構調整上是否進一步作出努力,特別是在解除對外資的限制和改善投資條件方面。
如果日本金融體系改革能夠取得突破,而日資銀行也開始積極放貸,日本經濟將逐漸復蘇,全年的增長率估計在0至0.5%之間。東京股市日經平均指數到年底之前會升至17000點以上。但是日本不大可能會向東南亞國家提供更大的出口市場。
韓國的關鍵在于企業和金融部門的重組。如果政府目前推行的計劃得以順利實施,今年經濟預計可以取得2.2%正增長,到2000年時,經濟增長率更可達到3.4%。預計韓國股市到年底時會升至670點,比現在升100點左右。事實上,一些外資現在已開始增持韓國的優質股,為即將來到的升市作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