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靜
一再重申的政策
1997年,國務院總理李鵬簽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228號令,下發《廣播電視管理條例》,明確規定,區域性有線廣播電視傳輸覆蓋網,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廣播電視行政部門設立和管理,并賦予了廣電部門行政執法權。
今年9月20日下發的國務院82號文針,針對一段時間以來廣電與電信部門互相進入對方業務的情況,明確指出,電信部門不得從事廣播電視業務。當然,與此同時,廣播電視部門不得從事通信業務,“對此必須堅決貫徹執行”。
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網絡中心主任陳曉寧認為,“三網合一”雖然是技術專家的口頭禪,但在可以看見的未來,恐怕還很難通過一個網絡傳輸所有的業務。在美國,很多電信企業和廣播電視企業都做過這樣的實驗,很多都失敗了。所以,并不是說網絡變寬了以后,所有的東西都從一個網絡里傳,就象家里的自來水管、媒氣管不會變成一根管子一樣。
新技術革命不僅帶來了電信革命,也帶來了媒體革命。廣播電視系統歷來是一個媒體產業,新技術為媒體產業發展打開了新的途徑。電信體制要改革,媒體體制也要改革。
信息產業部提出雙向開放建議
信息產業部政策法規司司長劉彩在接受本刊記者的采訪時說,信息產業部在國務院82號文件出臺以前,曾經提出過廣電、電信業務雙向開放的建議——即廣電網絡可以做電信業務,電信網絡也可以做廣電業務。廣電對此的態度是否定的。
劉彩描繪了這樣一種前景,如果廣電系統實現臺網分離,那么網絡部分可以剝離出來,組建獨立的網絡傳輸公司,直接歸屬信息產業部管理。他特別強調說,這類公司如果能夠成立的話,決不會成為“中國電信”的分公司——“‘中國電信已經被肢解了。信息產業部就是管理通信行業的嘛,當然也包括網絡傳輸!”劉彩認為,變兩個部門領導為一個部門來監管這才是從體制上徹底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所在。
壟斷與“地盤保衛戰”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周其仁認為,原來把部門利益叫做“部門所有制”。湖南發生的駭人聽聞的事情,提醒我們注意這種“所有制”的特別性質。所有權當然是要排他的,但是排他性只是所有權的一個功能。為排他而排他就無法合作了。產權在市場經濟中非常重要的另一個功能是交換,就是拿我擁有的資源所有權與別人的所有權做交易。絕不做交易的排他性不會導致經濟增長。但是計劃經濟下的“部門所有制”就是一種只有排他性,而沒有交易性的“所有權”。這種所有權的比較“和平”的表現,就是對資源的部門占有、圍墻經濟、部門封鎖,也就是絕不進行市場交易。其“血淋淋”的表現,恐怕就是湖南電信和廣電之間的地盤保衛戰了。
這里的關鍵詞是“地盤”,過去也叫“碼頭”,就是一種靠非經濟權勢界定的壟斷權。他們爭來奪去,都把自己講成“唯一合法”的某某業務經營者,擁有不容他人染指的特權。也許他們真的可以尋找“文件依據”,但是這種排他而不交易、為維護壟斷權而“圣戰”的行徑,可不是什么市場競爭。
周其仁認為,雖然廣電和電信的傳統界線似乎十分分明,但是基于數據傳輸的圖像和聲音的合一,終究會沖破這條界線。靠壟斷權(即使目前事合乎現存法律和政策的壟斷權)維護部門特殊利益,終究難以長久。
至于電信、廣電雙方相互指摘對方“重復建設”,在解決“重復建設”問題上,要害在產權制度。如果投資主體的產權邊際是清楚的,它就必須承擔投資行為的后果。投對了,實現的預期收益大于投資成本,投資者就得到正的投資回報;投錯了,血本無歸,還要由債權人執行清算。這套產權制度,就是用來約束分權投資體制下的重復建設“無度”問題的。可交換的產權機制的建立,再次把政企分開和將民營機制引入電信和廣電兩大部門的問題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