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盆:刮目相看代價不薄
1999年1月1日,伴隨著下一個千年到來前最后一次新年的鐘聲,歐洲統一貨幣歐元在全球的熱切關注中光燦燦降生。由于各方的準備堪稱充分,六個月來的歐洲經濟波瀾不興,歐元匯率相對穩定。
“臨盆”順利,歐洲很快產生了一種樂觀情緒。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要求提前發行歐元現金。這一要求的支持者中包括了許多經濟專家和高級官員。他們認為,既然歐元的引入那么成功,許多人從一開始就已把歐元用作轉賬貨幣,那么為什么還要讓大家再苦苦地等上3年呢?這樣的等待只會耗去人們對歐元的熱情和信心,并增加轉軌過程中的耗資。
在1月份的很長一段時間里,要不要提前發行歐元現金,成了有關歐元的主要話題。不過,這一要求最終并沒有占得上風,歐元現金仍將按原計劃從2002年1月1日開始發行。
有趣的是,壓下這一要求并不是出于政治或經濟的考慮,而是純粹的技術原因——因為沒有1000多天的時間,歐元區各國造不出那么多的鈔票。為保證歐元順利進入現金流通,歐洲中央銀行和歐元區各國必須印制約130億歐元的紙幣,并鑄造約700億歐元的硬幣。
這是一個什么概念呢?據德國印鈔和鑄幣廠的技術專家核算,如果把130億歐元的紙幣摞成一個塔,它的高度將達150萬米,相當于170個珠穆朗瑪峰;而700億歐元的硬幣總重量將近30萬噸,可以裝滿約140輛長度為700米的火車。何況鈔票不是一般的紙張或五金,并不是隨便一家印刷廠或鑄造廠就能夠制作的。
據有關方面透露,從今年年初開始,承接歐元印制業務的各廠每天都在加班加點。即便如此,要在規定的3年時間內全部完成,也非常緊張。
歐元轉制工程之大,由此可見一斑。其他方方面面需要做的準備和投入,則更是一個根本無法確切統計的數字。歐元作為歐洲聯盟戰后幾十年“懷胎”的產物,將給歐洲經濟帶來極大的好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大的方便。但是,這一切都是后話——為了迎接歐元,人們首先必須付出高昂的代價。
德國一家經濟審計公司估計,歐洲經濟界用于向歐元轉制的費用總額將高達約700億歐元,這一數字比1年多前的調查結果高出70%——其中零售業將花費250多億歐元,銀行大體在70億至100億歐元之間,保險業約80億歐元。
幾乎每一個企業都不例外。人員需要培訓,軟件系統需要更新,所有的表格、票據和合同等等都必須重新印制。調查表明,為順利過渡到歐元,每家大型企業的投入平均在4000萬歐元左右。
辭職:陰影甫去旋而又來
3月中旬,歐盟在一個星期之內發生兩起辭職事件,歐元匯率隨之一起一落,反應截然不同。
3月11日,德國聯合政府中的主要執政黨社會民主黨主席、聯邦財政部長拉方丹宣布辭職。當天,歐元一反自年初入市以來的跌勢,對美元的比價迅速反彈了近3個美分,1歐元兌美元回升到1.10美元以上,創下自2月下旬以后的匯率最高點。
德國是歐洲頭號經濟大國,又是歐洲貨幣聯盟的首倡國和核心成員之一,還是今年上半年歐盟最高決策機構歐洲理事會的輪值主席國。身兼德國主要執政黨主席和聯邦財長、同時又是歐元監護機構——歐盟財長和經濟部長理事會輪值主席的拉方丹辭職,歐元不跌反升,乍看簡直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實際上,在開年以后的兩個多月時間里,正是拉方丹成了威脅歐元的“最危險人物”。他接二連三地發表轟動性的言論,給歐洲中央銀行施加政治壓力,使歐元的穩定受到嚴重損害。
拉方丹給國際金融界的“新年獻禮”,是要求在歐元、美元和日元之間建立一種聯系匯率制度,類似于70年代末消亡的“布雷頓森林體系”。接著,他又一再強烈要求歐洲中央銀行降低利率,以幫助各成員國政府促進經濟增長,緩解失業危機。與此同時,他還呼吁修改已納入《阿姆斯特丹條約》的歐元穩定條款,反對繼續壓縮政府開支,等等。
拉方丹的以上主張,不是使歐洲央行的獨立性受到損害,便是使歐元的穩定性失去保障,似乎成心要把歐元扼殺在搖籃之中。這就難怪拉氏辭職的消息使歐洲大感振奮,歐元匯率和歐洲股市普遍大幅度上揚。
但是歐元似乎注定難享太平。3月16日,應歐洲議會要求成立的“五賢人”調查委員會公布初步調查結果:歐洲議會對歐盟委員會管理混亂和腐敗成風的指控屬實,桑特任主席的歐盟委員會不得不宣布集體辭職。
歐元在問世兩個半月后,第一次遭受了真正的打擊,匯率再度持續滑坡。雖然幅度不算很大,而且很快穩住了陣腳,但這作為歐盟自1957年成立以來最大的丑聞案,也是歐盟委員會歷史上的第一次集體辭職事件,發生在歐元剛剛誕生之時,在人們的心理上留下了濃重的陰影,無疑使人們對歐洲一體化的熱情及對歐元的信心受到了損害。
戰爭:不利影響長期存在
歐盟內部的辭職風波尚未完全平息,從素有“歐洲火藥桶”之稱的巴爾干又傳來了隆隆的爆炸聲。盡管持續數月的狂轟濫炸已于6月初結束,但這場戰爭給歐洲經濟埋下的禍根,對歐元穩定產生的負面影響,或許才剛剛顯露。
據估算,自3月24日北約對南實施空襲至6月初空襲結束,歐元下跌了3.8%。自然,導致歐元下跌的原因很多,但戰爭的因素不可低估。戰爭歷來是對經濟的最大破壞因素,是引起貨幣貶值、導致通貨膨脹的重要原因,它使歐洲的經濟環境受到破壞,市場信心進一步受損。雖然戰場并不在歐盟的疆土范圍之內,但是畢竟在家門口,參戰者中又不乏歐盟的成員國。一方面,龐大的戰爭開支將使德國等歐盟參戰國本已非常拮據的財政更加捉襟見肘,國內經濟政策的回旋余地進一步縮小;另一方面,更為主要的是,由于戰爭對南斯拉夫的摧毀程度已無限擴大,戰爭結束后,用于戰后和平與重建的費用也將大大提高,而且很可能高于戰爭直接開支。
正如德國新任財政部長艾歇爾所說,巴爾干的和平“將不得不由我們來付費”。這里的“我們”,顯然不僅指德國而指歐盟。美國人挑頭發起了這場戰爭,據德方估計,美國承擔著大約65%的戰爭直接開支,歐盟尚占小頭。但是,當戰爭過去,用于戰后和平與重建的費用,歐盟必然將占大頭,只是究竟需要多少,目前還不得而知。
而且,戰后需要援助的將不僅僅是南斯拉夫一個國家,還有鄰國阿爾巴尼亞、馬其頓、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進而包括希臘、土耳其,甚至俄羅斯。上述諸國均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民族對立。西方插手科索沃問題,使這一地區的局勢變得更加復雜,民族矛盾更加突出,地區不穩定進一步加劇。
如何擺平各方的要求,重建并維護這一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僅靠經濟援助顯然已難以解決。可以預見,這場戰爭不僅將在經濟上給歐盟帶來額外的沉重負擔,還將在政治上給歐洲增加新的不穩定因素。
作為新生的貨幣,歐元原本就難以在短期內獲得強勢貨幣的地位,這是大家都能看得到的。而科索沃戰爭,則進一步打掉了近期看好歐元的另一理由:歐元區的東擴和南擴。如果沒有這一因素,憑歐元本身的實力,許多專家認為,歐元與美元的比價應是1:1.05。
降息:央行試水有臧有否
在南斯拉夫隆隆的炮火聲中,歐洲中央銀行作出了成立后的第一項重大貨幣政策決定。4月8日,歐洲中央銀行宣布同時調低3項指導性利率,其中有價證券回購利率從原來的3%降低到2.5%,臨時隔夜融資利率從4%降到3.5%,商業銀行過剩資金存放利率從2%降到1.5%,下調幅度均為0.5個百分點。這一決定雖然早在人們的預期之中,卻又有出乎意料之處。
之所以說早在預期之中,一方面,德國財長拉方丹不惜丟掉自己的烏紗帽,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歐洲央行采取降息行動,雖然被普遍指責為是對央行獨立性的干擾,但在很大程度上畢竟也體現了歐洲各國希望促進經濟增長的迫切愿望。目前,歐洲經濟普遍陷于困境,歐盟委員會和歐洲各國一再調低對經濟增長率的預測,特別是德國和法國等歐洲核心大國,經濟增長明顯滯后,失業率持高不下,政府已別無良策,只能指望央行降低利率以刺激消費和投資,推動經濟發展。另一方面,歐元區內物價上漲幅度總體上保持了不到1%的低水平,歐元匯率雖然持續下跌,但即使央行調低利率,也并不致于引起歐元大幅度貶值,從而造成通貨膨脹。這樣,央行作出降息決定,既是經濟形勢使然,同時也具備良好的客觀條件,基本上符合央行必須堅持以維護貨幣穩定為其最高準則、同時應在不破壞這一準則的前提下適度對政府經濟政策提供支持的原則框架。
出乎意料的是,央行首次采取降息行動,即放棄過去德國中央銀行每次往往只調0.25個百分點的做法,把幅度拉大到0.5個百分點。
各方分析認為,央行這么做,除了為避免市場作出錯誤估計,等待央行再次降息,從而造成可能的不穩定,大概也是為了顯示其自信和獨斷獨行的意志。
對于歐洲央行的首次降息舉動,各方普遍表示歡迎,但業內人士也頗有持不同看法者。
首先,央行降息的時機一拖再拖,一直等到拉方丹辭職之后才作出這一決定,雖然表明了央行將獨立地行使對歐元的管理權,不會屈服于任何政治壓力的決心,但一味為制造這種效果而不惜延誤降息的最佳時機,反而給人以不成熟和缺乏自信的感覺。
其次,降息能否真正收到刺激經濟的實效,非常令人懷疑。歐洲經濟發展遲緩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改革不力,經濟負擔過重,投資回報過低,競爭力缺乏,因而喪失了增長的內在動力。因此,振興經濟的關鍵在于政府的經濟政策,而不在貨幣政策。況且,歐元區目前的利率已經很低,
此外,央行在成立之后始終強調,央行的最高目標是維護貨幣穩定,這在民眾中得到了好評。而這次央行作出降息決定,雖然有其緊迫性和必要的前提條件,但同時不該忽視,畢竟歐洲熱戰正酣,而歐元匯率持續下跌,從支持歐元匯率、維護貨幣穩定的角度考慮,利率需要上浮,而不是下調。央行在調低利率之后,歐美之間利率的差距進一步拉大,這將使歐元更呈疲弱之態,匯率勢必繼續下滑。因此,此舉顯然不足以使民眾相信,央行將以維護貨幣穩定為己任。
最后,央行降息決定在受到德法等大國歡迎的同時,招致了西班牙等小國的批評。正當德法等大國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放慢,失業危機不斷加劇的同時,西班牙等小國經濟增長反而有過速之嫌,最迫切需要的是防止通貨膨脹。不同的經濟發展情況對貨幣政策也提出相應的不同要求,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那么,當兩者出現矛盾的時候,央行在制定貨幣政策時,該照顧誰的需要?是不是將更多地屈從于大國意志?人們恐怕也有理由保留這一疑問。
止跌:踉踉蹌蹌前程不穩
歐元問世半年來對美元比價下跌了10%至15%,導致歐元持續走低的根本原因還是人們對歐洲市場的信心不足,對歐元區經濟短期前景的預測不太樂觀。歐洲經濟與美國經濟相比確實存在較大的差距。除卻科索沃危機對歐元繼續走貶的推波助瀾作用不談,德意法等國因急于擴大出口,刺激經濟增長,有意縱容歐元貶值,對歐元的弱勢似乎也并不十分介意。
歐元的這種貶值趨勢到6月8日似乎出現轉機。俗話說,物極必反。6月7日,紐約外匯市場歐元對美元的比價達到歐元誕生以來的最低點1比1.0293。而第二天,6月8日,即升至1比1.0458。盡管這比歐洲央行確定的參考匯率1比1.1675仍低11.5%,但它標志著歐元的持續下跌已扭轉。歐美金融界人士認為,德國經濟形勢的好轉和科索沃停火是歐元止跌回升的直接原因。
而6月18日歐洲央行干預匯市,更使歐洲市場上歐元對美元的比價繼續穩定至1比1.04上下的水平。這是歐洲央行自歐元問世后首次干預外匯市場。據說,是應日本中央銀行的委托才這樣做的。今年1月歐元誕生前,日本人壽保險公司等機構投資者就大量購買了以歐元結算的債券,歐元的不斷貶值使這些機構投資者的損失日益增大。如果歐元繼續貶值,日本機構投資者很可能為了減少損失,拋售歐元,購進日元,加大日元的需求,促使日元進一步升值。如果日元繼續較大幅度地升值,日本投資者很可能撤回大量的海外純資產,不僅會進一步加大日元升值的壓力,還可能影響美國和歐洲股市的穩定,進而誘發美國和歐洲經濟的動蕩。此外,歐元的大幅貶值和日元的大幅升值也將影響日本對歐洲的出口。
總之,穩定日元匯率不僅是日本政府促進經濟復蘇的重要任務之一,也直接關系到國際金融市場的穩定。正是在日元大幅升值,歐元持續走貶,并有可能誘發國際金融市場動蕩的情況下,日本中央銀行6月18日委托歐洲中央銀行在歐洲外匯市場大量拋售日元,購進歐元,阻止日元匯率上漲。
然而,從短期來看,歐元的止跌回升還是很不穩定的,歐洲經濟前景和出口形勢的內因且不說,國際經濟和金融市場的風吹草動也足以使這個襁褓中的嬰兒偶感風寒。近一段時期以來,由于美國經濟長期增長帶來通脹隱憂,美聯儲調高利率的警告不絕于耳,美元將對歐元形成新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