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保險公司和監管部門而言,壽險曾經是一個讓人頭痛不已的領域。今年6月利差返還型險種被叫停后,人們發現壽險招徠主顧的最后法寶消失了:對壽險保障功能的重申并不能吸引人們往保險公司的口袋里放錢。
直到10月,資本市場的大門打開了,保險資金有了通過基金間接殺入股市的政策,這意味著更多的投資組合機會,對于投保人,保險公司有了新的“糖果”:投資分紅。10月底,平安保險公司推出了據說是“標志著中國保險產品從儲蓄型、保障型轉入投資型產品開發”的“投資連結保險”業務。盡管尚處于試點階段——目前僅在上海地區有發售;盡管在某種程度上僅僅被看作是一個過渡型產品,但對于投保人來說,也許是領略保險公司代人理財功能的契機。
保險兼容投資
與傳統人壽保險的運作不同,現有的“投資連結保險”將投保人交付的保險費分成“保障”和“投資”兩個賬戶來管理,其中投資賬戶實行專家管理投資,收益所得幾乎盡數分紅于投保人,保險公司僅收取微量的管理費用。這事實上是將一部分保費以分紅的形式返還給投保人,與利差返還在本質上很相像,只不過回報不固定,風險被分擔了。
不過,由于投資賬戶中的資金將由專家來管理,投資風險一般來說會低一些。而且資金運作是有一定透明度的:投資賬戶將定期由中國保監會認可的獨立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審計,保險公司每月評估投資賬戶,投資單位的價格也向社會公開披露,以接受社會及客戶的監督。
傳統人壽保險一般只具備保障或儲蓄功能——平時按期投保,一旦橫遭不測即有保險公司救駕;保險公司通過精算,達到“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社會效果,并從中賺取一定的經營和投資利潤。然而,對于保險意識薄弱、心存僥幸的普通人來說,僅僅強調保障功能,一般很難獲得足夠的保單。于是保險公司千方百計地發明了各種附有投資功能的險種,被叫停的利差返還型壽險即是其中之一。它是將投保資金的一部分按照固定利率的形式返還給投保人,但由于先前保險資金只有銀行存款、購買金融債券和同業拆借等狹窄的投資渠道,一旦銀行利率大幅下調(正如近年來我們看到的那樣),保險公司投資所得就不足以支付投保人,就很容易被利率風險逼到虧損邊緣,這也是有關部門停止這一業務的主要原因。
與消極補貼投保人的利差返還型壽險相比,投資連結產品有著明顯的優勢。它將客戶的利益與保險公司的經營運作效益緊密相連,大大降低了壽險產品對市場利率的敏感性,“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保險原則又被深化了一層,更被視為解決變動的市場利率和傳統壽險商品固定的收益回報承諾之間矛盾的一個創造性突破。
品質與配置
投資連結保險產品最早出現于80年代初,一經問世便獲驚人的發展,顯示了十分廣闊的市場空間。在英國,此類產品稱為基金連鎖產品。1987年,基金連鎖業務量占英國整個壽險業的39%,1997年更達到50%,保險資本值達到2088億英鎊。1980年始在美國亮相的此類產品稱為變額壽險或變額萬能壽險,到1996年,其業務量已占美國壽險總業務量的25%。亞洲起步雖然稍晚,但從相對速度來看也很可觀。以新加坡、香港為例,從1992年到1996年的4年時間內,香港投資類保險產品的平均增長率達到51%,新加坡則高達90%。
投資連結產品突飛猛進的發展,主要基于它自身的靈活性。一方面,投資連結產品使投保人可以充分利用保險公司的專業經驗和投資渠道進行理財;另一方面,由于取消了保單固定利率,保險公司可以制定更加積極的投資策略,通過對資金有效地組合和運用,使資金發揮更大效率。在滿足各方需要的同時,投資連結產品催生出大量的市場需求。
但是對于保險公司而言,投資連結產品提出的對技術的要求卻是多方面的。首先,在投資決策、績效評估和風險控制方面,保險公司必須向專業的基金管理人看齊。據稱此次平保專門設立了投資連結產品投資專家小組,并與麥肯錫管理顧問公司和摩根士丹利、高盛、林肯國民等投資管理公司進行合作,可見此險種的推行遠非輕而易舉;其次,由于投資賬戶必須達到一定的透明度,在電腦網絡方面需要較高的裝備;再有,現有的保險營銷隊伍將會受到較大的挑戰。
在國外,投資型保單的營銷人須通過證券代理商的資格培訓,以保證投保人的利益。事實上,投資型保單營銷人需要的不僅僅是伶牙俐齒,更重要的是相關的投資理財知識。此次平安保險公司在 8000 余名代理人中進行考核,選出了700余名代理人(即可塑之材還不到10%),并給予專業培訓。投資連結產品的配置如此之高,以至于有人稱,目前進行的試點,在某種程度上起到的將只是一個練兵的作用。
青蘋果?
據說平保將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把這一險種推廣到全國范圍,而多家人壽保險公司也在通宵達旦地趕制投資型產品。可以預見的是,不久之后,“投資連結保險”就會成為一個遍地開花的名詞。然而目前的現實是,這一險種在我國還僅僅處于胚胎階段,必須正視其允諾和可能的價值。 與國外相比,一個顯著的差別是,我們的投資連結產品的投資方向并不明確:國外的投資連結產品一般都用于股票市場上,成立專門的基金進行管理,其投資組合、收益都歷歷在目。而我們的透明度達到的僅僅是公布投資單位價值,至于資金投向何方,就無從把握了。于是有人臆測,投資賬戶上的資金多半仍將用于國債投資,而不會用于資本市場,因此對其收益不宜估計過高。
顯然,由于目前保險公司入市的資金基本上用在了穩操勝券的基金一級市場配售上,而且受配額限制,這一領域當被保險公司視作禁臠,不會分利于投保人,因此也不會在投資連結產品的投資賬戶上反映出來。
另外,也有人分析,保障賬戶的保險費率在制定時應該是高企的,也就是說,每個保戶所繳納的保費是相對較高的。這是因為在投資連結產品中,投資賬戶所占份額非常大(而這一部分投資所得幾乎全部給了投保人),保險公司無法從中漁利,所以保險公司在預測投保人的事故率時一般會保守一些,這樣才能保證保險公司在整個產品中有些許利潤。
投資連結產品的發展是與保險資金的投資領域密切相關的,一旦保險公司能夠在資本市場上揮灑自如,其投資功能也就愈發完善。無論如何,投資連結保險預示的將是一個積極的領域,隨著資本市場對保險資金的逐步放開,更多的投資型險種將會進入人們的視野;而屆時“投資保障兩不誤”的概念就會為更多的投資者所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