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軍 陳任保
1949年4月4日,為對付來自華沙條約組織(由前蘇聯及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組成)的威脅,美、英、法等12國在華盛頓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以下簡稱“北約”)。50年來,北約這個軍事集團就好比一輛整裝待發的戰車,隨時準備出擊。然而,在科索沃危機爆發之前,由于各種因素的制約,北約這輛戰車始終未能真正駛向戰場。為何北約在世界和平呼聲日益高漲,世界局勢趨向緩和的情況下,還要將這輛本應“報廢”的戰車駛向戰場呢。縱觀北約50年來軍事戰略的演變,我們不難發現,北約戰車由被動“待擊”轉向主動“出擊”,是有其深刻背景的,其軍事戰略經歷了幾次重大調整。具體來說,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力量懸殊、消極防御(1949~1967年)
北約創建初期,西歐各成員國軍隊的數量和實力都十分有限,西歐國家軍隊和美駐西德部隊總共只有14個師,而華沙條約組織共有210個師,兩者實力十分懸殊。在這種情況下,北約在成立初期便確定了“前沿防御”的消極防御戰略思想。即在聯邦德國的東部邊境地區建立堅固的陸上前沿防御陣地網,以便頂住華約最初的進攻;在挪威海以北至巴倫支海海域建立海上前沿防護區,以攔截前蘇聯北方艦隊南下,為美英等戰略增援部隊的到來贏得時間。
第二階段:力量均衡、積極防御(1967~1989年)
為爭取戰略主導權,北約及華約兩大軍事集團,特別是兩大集團的“首領”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開展了一場曠日持久、耗資巨大的軍備競賽。在競賽中,北約軍事集團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在軍備競賽中悄然趕上。雙方除在戰略核武器方面勢均力敵外,北約在常規兵器,特別是高技術兵器方面還具有一定優勢,但總的來說兩大集團的軍事力量基本處于均衡狀態。
有鑒于此,北約的軍事戰略也在逐漸發生變化,除1967年采納了美國提出的“靈活反應戰略”外。1984年又采用了歐洲盟軍最高司令羅杰斯提出的“縱深打擊”戰略。其基本思想是:以北約常規武器的技術優勢,抵消華約常規兵力的數量優勢,把戰場由北約國家領土推向華約國家境內,力爭以常規力量取得戰爭的勝利。這些戰略思想的提出和實行,標志著北約由消極防御轉向積極防御。
第三階段:華約解散、填補真空(1989~1997年)
1989年,隨著華約的解體和冷戰的結束,一直為對抗前蘇聯和華約而制定的軍事戰略突然失去了防御對象,北約作為對立的一方,其存在價值也自然受到了質疑,北約組織中有不少成員國也一度把北約視為冷戰后無關緊要的產物。為此,為了尋求繼續存在的理論依據,擺脫“身份危機”,同時,也為了填補華約解散后東歐出現的真空,北約很快調整了自己的戰略,于1991年以帶有主動進攻性的“全方位應付危機戰略”取代了過去“前沿防御”等防御性戰略。“應付危機”戰略主要是明確了北約今后的任務是:預防沖突、處理危機,其任務范圍基本限于歐洲地區。
第四階段:北約擴大、欲霸全球(1997~迄今)
隨著國際形勢和國際關系的發展變化,北約經過幾年的醞釀和爭論,于1997年在馬德里會議決定重新設計北約戰略構想。這個新戰略的核心思想就是“擴大”。這種擴大,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北約組織成員國擴大。這個“擴大”已在逐步實施,1997年12月18日北約正式接納了波、捷、匈三國入盟。到目前為止,北約已由當初的12個成員國擴大到19個,而且這種“擴大”還將繼續下去。第二層意思是北約戰略宗旨的擴大。在冷戰期間,北約的宗旨是在大西洋聯盟范圍內實行集體防御戰略,冷戰結束初期,北約的宗旨是主動出擊,積極填補華約解散后的真空,而在北約新戰略構想中,“防御”與“自衛”已被美國國防部長科恩說成是“僵化的觀念”。為此,美國極力主張建立北約之外的軍事干預職能,并表示北約可以不經過聯合國授權而獨自采取行動。
值得注意的是,北約最近首次在沒有得到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的情況下,就科索沃危機悍然對主權國家南聯盟實施軍事打擊,而且在國際社會的一片譴責聲中并未有所收斂,反而在不斷地增派兵力擴大打擊范圍,著意使軍事行動升級,這實際上是北約在制訂新戰略過程中轉換職能的一次試驗,也是北約欲構建其成員國未來聯合行動的模式。這樣,北約的宗旨就從其原定責任區進行防御變成了可以在世界任何地區“保障”其成員國的利益,即從“大西洋化”轉向“全球化”,從“防御性”轉向“進攻性”、“擴張性”,使其軍事戰略來了一個180°大轉變。
北約面向21世紀的新戰略,是一個極其危險的政治信號,它很可能對正在形成的國際新秩序產生強烈的沖擊,并動搖以聯合國及其安理會為中心的整個國際關系體系。同時,它還可能促使一些國家之間為了自身安全締結軍事聯盟,從而誕生新的“華約集團”,引發新一輪的軍備競賽。為此,人們不禁要問:北約是要和平,還是要戰爭?北約這部戰車究竟想駛向何方。它除了給人類帶來災難以外還能有什么?人們只要靜下心來想一下,就不難找出正確的答案。
(特約編輯/潘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