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聿
柴、米、油、鹽、醬、醋、茶,古稱“開門七件事”,古往今來,當家者皆與這七事結下不解之緣,就是在古人的詩歌中也可略見一斑。
元雜劇《劉行首》二折念白中有首《當家詩》:“教你當家不當家,及至當家亂如麻。早起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人們常說,當家方知柴米貴。這位當家的每天為一家人的吃用發愁,對當家之難深有體會,難怪他被攪得心亂如麻了。“教你當家不當家,及至當家亂如麻”二句,似乎意在說明當家看似容易卻艱辛,沒有經過一定時期的實際鍛煉者一時倉促“上任”,還真有些應付不了呢。全詩詩意明白樸實,又不乏生活哲理。
明代江南著名才子唐寅一生潦倒,他曾寫過一首名為《除夕口占》的感懷詩:“柴米油鹽醬醋茶,般般都在別人家。歲暮清閑無一事,竹量寺里看梅花。”般般都在別人家,言下之意是自家七事皆無。年梢歲底,本應享受一點“年根忙”的自足,卻一屋子“清閑”,可見其家境的窘迫,于是,只好到竹量寺觀賞梅花,表現了自甘淡?白的豁達心態。
明代有一男子,不顧其妻再三規勸而納下小妾。其妻憤而贈詩:“恭喜郎君又有她,儂今洗手不理家。開門諸事都交付,柴米油鹽醬和茶。”“恭喜”固是正話反說,“又有她”則是原配夫人妒意十足。原配夫人鬧情緒,準備“洗手不干”,甩掉繁重家務的擔子。耐人尋味的是,在開門七事中,她甩交付的只有六種,唯獨留下了一件:醋。其個中滋味,不難理解。
清代某秀才有避債詩說:“前門索債亂如麻,柴米油鹽醬醋茶。我亦管它娘不得,后門走去看梅花。”從“我亦……看梅花”來看,此詩似乎是仿唐寅而作,表現了當時窮人連居家“七件事”也靠借債維持的窘境,甚至為躲債不得不索性從“后門”溜出去。所謂“看梅花”一說,也不過是解嘲而已,跟才子唐寅相比,更多了幾分無奈。“我亦管它娘不得”,猶如今人所說“去它娘的”,以口語入詩,別具一種粗糲獷俗之美。
無獨有偶,長沙也有一個窮秀才,因為家貧,只好長年寄居書院。歲末時,債主們紛紛上門逼索,窮秀才只好到古廟避債,并賦詩云:“柴米油鹽醬醋茶,無錢去買又無賒。思量只好將身賣,問遍長沙不要爺。”活脫出一副玩世不恭、破罐破摔,債多不愁、虱多不癢的無賴相。
據袁枚《隨園詩話》載,清代詩人張璨,中年潦倒不堪,真應了那句“人到中年萬事憂”。一次他乘閑寫了一首《無題》詩云:“書畫琴棋詩酒花,當年件件不離它。而今七事都變更,柴米油鹽醬醋茶。”他感嘆自己當年的閑情雅致已被眼前的世俗瑣事所代替,此情何堪!它的諷世意味是不言而喻的。
在前面所引的幾首詩中,“柴米油鹽醬醋茶”都集中在一句之中,而元代周挺齋所作的散曲《折桂令·自嗟》中卻把它們分散在若干句子里。請看:“倚逢窗無語嗟呀,七件兒全無,做甚么人家?柴似靈芝,油如甘露,米如丹砂。醬甕兒恰才夢撒,鹽瓶兒又告消乏。茶也無多,醋也無多,七件事尚且艱難,怎生叫我折柳攀花!”這支曲子巧妙地運用比喻、排比、夸張、對偶、反問等多種修辭手法,道出了主人公內心無比的辛酸和苦楚。是啊,連最起碼的生存條件都不具備,這是什么樣的家?過著這樣窮酸的日子,連娶妻成家都成了幻想、夢話,還提什么“折柳攀花”!
(責任編輯/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