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 青
某廠家生產的一種保健藥酒,雖采取了種種促銷措施在南方某市銷售,仍未取得滿意效果。為改善這一狀況,廠家駐該市辦事處四處活動,最后和該市有線電視臺取得了聯系。
1998年9月的一個晚上,該市有線電視臺的新聞節目中,播出了一條有關該保健藥酒的“新聞”。聲稱該藥酒采用了最先進的生產工藝,贏得了消費者的好評,被譽為“神酒”云云。為增強可信度,節目當中還出現了幾位消費者進行現身說法。此節目一經播出,果然獲得了廠家所期望的效果,銷量直線上升。但諸多消費者試服之后,發現效果與電視中所說的相差甚遠,便紛紛致信指責該有線電視臺的做法,并向有關單位舉報了電視臺的行為。市工商局了解清楚了情況以后,立即對電視臺處以了5000元的罰款,并責令其不得再有類似行為。
我國《廣告法》第十三條規定:廣告應當具有可識別性,能夠使消費者辨明其為廣告。大眾傳播媒介不得以新聞報道的形式發布廣告。通過大眾傳播媒介發布的廣告應當有廣告標記,以便于與其他非廣告信息相區別,不得使消費者產生誤解。
本案中,某市有線電視臺在新聞節目中播出實質為廣告的內容,并且未對該廣告注明廣告標記,使其喪失了可識別性,模糊了非廣告信息的界限,使廣大消費者產生誤解,已嚴重地違反了這一法律規定。
對于這一類的廣告行為,《廣告法》第四十條第二款規定:違反本法第十三條規定的,由廣告監督管理機關責令廣告發布者作出及時的改正,并處以1千元以上1萬元以下的罰款。
責任編輯/劉祖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