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20所幼兒園園長呼吁:家長不要過分嬌寵幼兒

近期,在廣州幼兒教育研討會上,20所省級幼兒園園長談到一些稀奇的事:
3歲半入托的幼兒竟然不會“吃”東西。原來,他的家人和保姆一直將給他吃的東西做成液體,倒入奶瓶讓他吸食。結果入托后每到吃飯時他就痛苦地大哭,無法適應集體生活。
在廣州開發區的一名園長碰到一名只能“站著拉屎”,不會“蹲著大便”的幼兒。也有的孩子由于長期用紙尿片,直到6歲還不能控制小便,天天尿濕褲子。不少幼兒因家長采用將食物全嚼爛的“反哺”喂養方法,錯過了最佳的咀嚼功能訓練年齡,直到5歲還不會本能地咀嚼、吞咽,導致營養失衡,發育不良……
參加研討會的園長們一致認為:幼兒的素質教育培養需要家庭的密切配合,否則,孩子們今后連基本的生活技能都不具備,談何全面發展?過分溺愛、嬌寵,只會將孩子培養成缺少社會價值的“植物人”。
摘自《北京晚報》
要重視男孩自我意識培養
據上海虹口區的一項有關小學生自我心態的調查結果表明:小學男生對自己缺乏正確的評價,自信心大大低于女生。
這項調查以問卷形式進行,讓四年級小學生就以下4個問題填寫:“歷史的我”、“現在的我”、“理想的我”、“反射的我”。結果顯示:對“歷史的我”和“現在的我”持肯定態度的男生分別占總數的25%、27%,女生均占57%;持否定態度的男生分別為16%、14%,而女生均為4%。在“現在的我比過去進步”上,男生占36%,女生占54%。在學習上“對自己持肯定態度”的男生占27%,女生為57%。
調查結果說明,小學階段男女生的心理狀態是有差別的,女生要比男生成熟得多。男孩常因粗心頑皮遭受老師和家長的指責,長此以往,他們會對自己缺乏自信心,從而作出不正確的自我評價。而女孩細膩、乖巧,大多數被老師、家長所喜歡,因此也會過高估計自己。這些都屬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如不及時糾正,會阻礙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心理健康教育者指出,小學生的可塑性較大,在教育過程中要采用不同手段,幫助他們學會調節健康的心態,及時糾正一些心理偏差和不良行為。對男孩子不要因為一些小錯過多地批評責備,要善于疏導,幫他們正確認識自我,樹立自信心。
摘自《文匯報》
牛乳喂養易誘發兒童肥胖
有關專家比較母乳喂養與牛乳喂養的兒童發育結果表明,牛乳喂養有誘發兒童單純性肥胖的危險。
目前,兒童單純性肥胖有逐年增高的趨勢,在兒童中的檢出率高達8%,這是一個不好的趨勢,原因尚未完全搞清楚,一般認為與糖代謝紊亂關系最密切,而牛乳喂養導致兒童肥胖發生率高的原因正是與糖代謝紊亂有關。
有關資料表明,牛乳作為一種抗原進入人體,對某些兒童可能會引起免疫反應,產生抗胰島素抗體,這樣,糖的利用及糖元生成不足,過多的糖便會轉化為脂肪儲存于體內,引起肥胖。因此,對3個月內的嬰兒,最好的喂養方式為母乳喂養,盡量避免用牛乳喂養。
摘自《中國食品報》
小學生自己控制紅綠燈
3月1日南京市公安交管部門在漢中路小學和北京東路小學門口,安裝使用了新型觸摸式長臂桿行人過街信號燈,行人和學生可以直接控制信號燈的變換,安全過街。
在北京東路小學門口我們看到,隨著放學鈴聲,一隊隊小學生在校門口列隊等候信號的變換,當領隊的同學將紅色按鈕輕輕按下后,車道上方長臂信號燈由綠色變為紅色,過往的機動車有序停在黃色橫道線以外,倒計時顯示屏顯示著可以安全通過的時間,小學生們歡快地跑過街道。
據交管局科研人員介紹,觸摸式行人過街信號燈實用功能比較突出。
據悉,近期還要在適當的路段繼續安裝這種過街信號燈。
摘自《新民晚報》
學生期盼自己的VCD市場
中小學生手中的VCD碟片,居然有《失樂園》、《鴛夢重溫》等“少兒不宜”的內容,這是日前在對上海市440戶有中小學生的家庭作調查時發現的。此次調查顯示,505%的中小學生經常買VCD碟片,但市場上適合中小學生看的碟片太少。
記者在淮海路上的三聯書店看到,10來個放著VCD碟片的書架上,僅有一個陳列的是供中小學生看的碟片,而且近一半是進口卡通片。至于教育類,只有兩種介紹生理知識的碟片。重新開放的南京東路新華書店里,有兩個書架上標明“教育VCD”,一個學生卻說:剛上初三時,來買過一套數理化教學碟片,但是和老師講課沒什么兩樣,沒勁透了。
全市280萬中小學生,隨著影碟機走入千家萬戶,今后這個市場,由誰來做呢?
摘自《文匯報》
十種人的體質在下降
一、長期從事辦公室工作,只動腦不動手的人;
二、大吃大喝的人。高脂肪、高蛋白、高糖產生病灶是對人體形成危害的重要緣由;
三、不控制體重的人。隨體重增加體質相對降低;
四、以節食方法控制體重的人。營養不足使體質減弱;
五、中年超負荷運轉的人。上有老、下有小,中間事業不能少,只是無暇把自己照顧好;
六、靠營養品維護健康,一肚子都是藥品的人;
七、無健康工作,生活無規律,生命無意義的人;
八、每天怨天尤人,牢騷滿腹,總是不平衡的人;
九、精神壓力大的人;
十、神晦、體虛、整天悲觀失望的人。
摘自《北京晚報》
簡化生活
《簡化生活》一書的作者伊萊恩說:簡化就是注意到金錢、時間、精力消耗的方方面面,對癥下藥,避免浪費。專家有如下建議:1輕松開始每一天。睡覺前把孩子們第二天要帶的東西列出一個清單,逐一準備好。鑰匙放在一個固定的地方。調查表明,一個成年人每年花在找鑰匙上的時間竟達16小時之多;2及時清理購置的每件物品。扔掉無用的東西就等于節約了時間。如果什么東西不能用了,要么修理、改做,要么扔掉。平時不要隨時中斷手頭的活計而期望“過一會兒再做”。如把衣服脫到椅子上而不收入衣柜,杯子放在洗碗池里而不馬上清洗;3不要為了節省小錢而破費時間。假如在附近的五金店里就可以很方便地買到掛圖畫的掛鉤,又何必跑到大型減價市場逛來逛去呢;4關掉電視。對許多人而言,如果把坐在電視機前昏昏沉沉的時間減少1/3,生活就簡單多了。
摘自《環球時報》
明年,全球老人多過兒童
人類在努力降低人口出生率之后,又面臨著一個新的問題——全球人口老齡化。明年,發達國家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數量將首次超過14歲以下的兒童人口數量。更令人吃驚的是,第三世界國家的人口老齡化速度要比世界其他國家的人口老齡化速度快得多。
中國自從70年代后期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人口出生率下降比較明顯。現在,中國的典型家庭結構是“一二四制”,即一個孩子、兩個父母、四個祖(外祖)父母,這勢必要形成勞動力漸減的局面。
在人類即將進入21世紀的今天,人口老齡化問題已不再是“紙上談兵”,而是實實在在的現實。摘自《青年參考》
電腦面前并非都是神童
電腦事實上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會玩電腦總比不會好。可對孩子來說,屏幕替代不了真實,替代不了父母、老師和伙伴的交流。與電腦有關的教育實踐成功的例子并不多,而且成功的主要都是因為電腦在學生和老師之間促成了更親密的關系。
法國《新觀察家》周刊認為“孩子們不會因為坐在電腦面前就成為神童。技術總會一天比一天更先進,但是對孩子來說,虛擬永遠無法超越真實,感知總比信息重要,電子交流充其量是工具,你我他的接觸和溝通才是成長的根本。
摘自《三聯生活周刊》
樹大不一定直
很多父母情愿為子女奉獻自己的一切,哪怕自己再累、再辛苦,也不愿孩子受累受委屈。專家指出,在給予愛的同時,沒有向孩子提出教育要求,就有可能培養出不負責任的人。
“樹大自然直”的想法是貽誤教育的觀點。責任心是人的品格的基本內涵,是與人格融合在一起的,所以必須從小就開始培養。
首先要培養孩子對自己負責任。在3歲~4歲孩子什么都要“我自己做”時,利用時機培養他們學會生活自理,整理好自己的玩具和書籍。
第二要培養孩子對家庭負責任。家務勞動是家庭成員之間聯系的一個很好的紐帶,兒童也要承擔自己的責任,且給他們應有的自豪感和責任感。
摘自《科技新聞生活周刊》
學畫的孩子該不該考級
由中國文聯藝術指導委員會組織的全國書畫(業余)等級考核于今年在北京首次舉行,兒童畫考級是考核內容之一。兒童畫不同于成人畫,除1級是內容自選外,2級~5級是命題畫,但這些題目的選定并不片面強調孩子的繪畫技巧,而注重孩子的自身感覺及想像力的發揮,逐級體現孩子的觀察力和創造力。
贊同意見認為,孩子的繪畫是從隨意的興趣和發揮想像力的兒童畫開始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才逐漸轉向正規的繪畫訓練。在轉變過程中,要盡力保護孩子對繪畫的興趣。通過考評可對繪畫有潛質的孩子提供幫助,對各類培養班的水平也是一次檢驗。
反對意見指出,繪畫考評可以帶來豐厚的經濟收入,但老師們寧可“自斷財源”,因為“人為地制訂這種標準,那些富于個性的天才藝術家苗,也會在這個固定的標準下被扼殺”,“考評只會把兒童繪畫教育導向技能教育的價值取向”。
一些家長內心矛盾,認為沒有等級考評難以檢驗孩子的繪畫成績,但參加考級肯定會加重孩子的負擔。藝術評論家也表示,從發揮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表現個性這點來看,兒童繪畫考級是不合適的。但孩子平日的美術學習中也會遇到評分、評獎等問題。
摘自《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