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家的桌子上、茶幾上不放茶壺茶碗呢?但如果你家有了小孩子,茶壺該放在何處,就應該費點心思了。不信嗎?看看下面這些意外事故吧。
小明明是個活潑可愛的3歲小男孩。他們家的茶幾上有一把茶壺,這個茶壺平常是涼白開水的,小明明常常嘴對嘴地從茶壺嘴里喝涼白開。這天一早,爸爸媽媽要帶小明明去逛公園,小明明十分興奮,又蹦又跳。爸爸對他說:“別急,把碗里的水喝了,撒泡尿咱就開拔!”小明明馬上跑到茶幾旁,對著茶壺嘴就吸了一大口。“哇——”,正在梳妝的媽媽聽到這撕心裂肺的叫聲,邊跑過來邊說:“壞了,是開水!”但事故已發(fā)生了!
原來,媽媽把茶壺里的涼白開倒進了水碗和小水壺中,又往茶壺里沖進了剛剛燒開的水!爸爸雖然告訴兒子喝碗里的水,但并沒有防備孩子會口對口地去喝壺里的水;小明明正處在興奮狀態(tài),只是聽到讓他喝水,加之平日有對著壺嘴喝水的習慣,于是,這一口開水就這樣被喝了下去。
由于小明明才3歲,不知把滾燙的開水吐出來,咽下的開水不僅燙傷了口腔也燙傷了食道、咽喉部。幸虧由家到醫(yī)院較近,治療及時,小明明才總算沒留下嚴重后遺癥。
孩子也好,大人也好,對著壺嘴喝水都不是一種好習慣。曾有人把爬進壺里的蟑螂、螞蟻喝到嘴里。總之,還是養(yǎng)成把水倒在杯子中再喝的習慣更好。
4歲的小莉家中布置得很溫馨。桌子上鋪著潔白的桌布,上邊擺著玻璃茶具和小莉的小杯子等。一天,家里來了叔叔阿姨,母親為客人泡好茶,對叔叔說:“一會兒茶泡好了,自己倒吧,我們做飯去了。”母親和阿姨進了廚房,叔叔站在書架前看書。小莉好奇地望著桌子上的茶具,不知有什么好喝的,翹著腳也看不清楚,于是伸手去拉桌布。“嘩啦啦”,桌邊上的一壺熱茶正好從小莉頭上澆下來,拉桌布的小手也未能幸免。母親、阿姨、叔叔拿來毛巾給小莉擦頭、擦臉、擦手上的開水,小莉大喊大叫。母親用力擦頭時竟把頭發(fā)擦掉一塊,血漿直流,皮破見骨……
在急救車將小莉送往醫(yī)院的途中,醫(yī)生問:“孩子的頭皮怎么會掉了?”當知道原因時,醫(yī)生氣得只說了一句話:“你們真不夠做父母的資格,燙了還往下剝皮!”燙傷雖然治愈了,還艱難地戰(zhàn)勝了敗血癥。但小莉卻因那塊剝落的頭皮受了不少折磨,以后,長到一定時候,小莉還得再做植皮植發(fā)手術。
高壓鍋是家庭中常用的餐具,雖然用起來很方便。但它也給人們帶來不少意外傷害,尤其對小孩子的燙傷更是多見。
小宇家住房很小,廚房更小,奶奶用高壓鍋煮好一鍋粥之后,先把它端進屋里放在地上,再去蒸饅頭和炒菜。6歲的小宇看見大人們小心地拿下高壓鍋上的減壓閥時,鍋里面都會放出一股“白煙”,覺得很好奇。這會兒,他從外邊跑回來,就學著大人的樣子,慢慢地悄悄地走到高壓鍋旁,伸著小手去提減壓閥。啊!不好了,減壓閥被提起來以后,冒出來的不是“白煙”,而是帶著呼嘯聲的稠稠的米湯沖天噴射!來不及逃避的小宇,半個臉噴滿了又稠又燙的米湯,慘叫著倒在地上。奶奶聞聲進屋,嚇得腿都軟了,大聲喊著:“來人啊,來人啊!”聽到奶奶的叫喊聲,鄰居們跑過來,迅速將小宇送往醫(yī)院。醫(yī)生講,小宇還算幸運,雖然嚴重燙傷了半個臉,但總算沒燙傷眼球,沒影響到視力。但還得為孩子整容、植皮……
這些慘痛的教訓告訴我們,每個家庭成員都應該具備一些安全常識,首先應有防患意識,比如把危險物品放在安全的地方。同時應學會一些必要的急救知識,準備一些治燙傷的藥品,如紫草油、萬花油、獾油等。當孩子被燙傷手臂、腿腳部時,應用流動冷水沖洗10~15分鐘,以迅速冷卻降溫,使燙傷局部不再加重。但水龍頭不可開得太大,以免水壓過高沖掉燙傷的皮膚。無自來水的地區(qū)可將清潔井水放在盆中,將燙傷部位浸泡其中,多換幾次水,保持低溫。特別需要提醒家長們注意的一點是:凡孩子穿著毛衣、緊身衣褲一旦被燙傷時,千萬別急著脫衣服,而應穿著衣褲用冷水降溫,以免在脫衣褲時將大面積燙傷皮膚拉下,不利于治療。到了醫(yī)院,醫(yī)生會用剪刀剪開緊身衣褲,保護燙傷的皮膚。
只要有急救條件的城鎮(zhèn),都應呼叫120進行急救處理,同時在家里進行一些緊急處置。小明明口腔咽喉及食道被燙傷,應立即給孩子喝冷牛奶或生蛋清加以保護;小莉燙傷頭部、面部不能浸在水中,應用冰袋或冷水袋貼在頭部降溫,而決不能用毛巾擦;小宇同樣要用冰袋及冷水袋降溫。處置得及時、正確與否與治療的難度大小及愈后如何均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