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音樂是人的天性。因為音樂不但使人愉悅,而且能啟迪人的智慧和靈性。南斯拉夫的一所實用音樂學校經過多年實驗研究發現,在該校受過良好的音樂啟蒙的孩子到了成年以后,仍然保持著強烈的好奇心,對富有創造性的活動具有很高的熱情。更主要的,這些學生都成了一個個獨立的、多才多藝的、能干的社會成員,而不是一群缺乏個
性的人。難怪人類歷史上不少在事業上頗有成就的名人,往往都與音樂有著不解之緣。如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都拉得一手好琴。
音樂智力的存在
嬰兒在出生后的一周之內,就有用耳聽聲音的能力。年幼的兒童往往顯得比成年人對音樂更為敏感,以至于常常情不自禁地隨著音樂手舞足蹈。這些現象提醒我們:兒童潛藏的音樂智力豐富而寶貴,成人很可能會低估他們這方面的潛能。音樂智力與其他特殊才能一樣,具有相對獨立的解決問題特征、獲取信息能力以及發展軌跡。每位幼兒在音樂智力上的接受能力和發展速度存在個體差異。往往在作曲、演奏、指揮、舞蹈、樂器制造、鋼琴調音等活動的從業人員中,音樂智力的表現尤為突出。
音樂智力的表現
一個具有音樂天賦的兒童,在日常情景中會表現出以下三種關鍵能力,年輕的父母們如果從現在起,留心觀察自己的孩子,或許會有意外的發現:
1.對音樂的理解力。高理解力的兒童對音樂中的情緒力量很敏感。如在活潑熱烈的音樂中顯得情緒激動、喜形于色;而舒緩、柔和的音樂則能將其從激烈狀態引向平靜。此外,他們還對音調、節奏敏感,能區分不同音樂和音樂家的風格;能在一定程度上鑒別出不同的樂器和音色。有一個20個月大的小男孩,家里常播放優美的樂曲,音樂伴隨著他一天天長大。父母用來制止他啼哭的最有效武器就是音樂。恰恰有一次,由于電壓不足,錄音磁帶跑調了,他的哭聲還沒完全停止,就急忙哽咽著告訴父親:“磁帶壞了!”而同時,站在一旁的小保姆竟然一點都沒聽出來!
2.音樂表達能力。該能力指兒童在學習歌曲或兒歌的過程中能保持正確的音調和節奏;容易回憶和再現;唱歌、演奏或表演時表情豐富。
3.音樂創作能力。兒童能做出簡單樂譜,創作出含有開頭、中間和結尾的簡單曲調,這是音樂智力表現的最高級形式。音樂天才莫扎特,3歲作有小步舞曲,8歲時開始寫交響曲,11歲時寫了歌劇;奧地利鋼琴家卡爾·車爾尼也曾在《回憶》一書中寫到:“7歲的時候,我自然而然地開始記下旋律、主題、樂曲的開頭段落……”對于3歲就會彈鋼琴的車爾尼來說,即興彈出自己的樂思,并用五線譜記錄下來,是很有意思、很帶勁的事。
音樂智力的培養
傳統的認知理論認為,發展是兒童自發地渴望了解外部世界的結果,這一過程中環境起的作用是微弱的。加德納卻持相反觀點,認為在任何一類智力上要有所提高和創造,都必須給予系統的和充足的環境條件刺激。教育的角色不是被動地等待兒童各種能力自行發展,而是應協調各方環境條件,引發、推動、實現它們從潛在狀態向現實的轉化。音樂智力的發展自然也不例外。無數成功的例子和相關研究已向我們證明,在兒童發展的早期階段施加音樂方面的影響往往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幾點建議,也許對家長盡早科學地培養兒童的音樂智力有些幫助。
1.創造良好音樂環境。
兒童滿懷著好奇和探究的心理來到這個世界。他們豎起耳朵就要傾聽母親的聲音和環境中多變的音響。生活中大約有100種以上的活動與音樂的節奏、旋律、和聲、音色等因素有關,如鳥叫、蛙鳴、雨水的滴答、心臟的跳動、人的語言音調等。世界名曲《雨滴》、《云雀》、《田園交響樂》等,就是藝術大師用高超的藝術手段表現出的大自然中的音響。讓兒童的生活中多一些優美的聲音,有意識地讓他們每天都能聽聽音樂,接觸到樂器,慢慢地,兒童就能一天天、一點點地聽懂音樂、學著表現音樂了。豐富的音樂刺激同時也培養了兒童對周圍環境中的各種聲音敏銳的感覺和細微的辨別能力。
2.選擇優美音樂內容。
國內外專家學者經過研究證實,和諧、悠揚、柔和的樂曲,對人的聽覺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其中,管弦樂要比人的歌唱更為有效;而器樂中的合奏曲又比獨奏效果更佳。因此,對嬰兒直至幼兒期的孩子進行音樂的熏陶時,宜選擇有靜謐感的中外古典名曲。也許有父母會擔心,讓幼兒一開始就聽名曲,是不是太“難”了?其實,優秀的音樂創作,其節奏、旋律等要素本身即源于人的生理活動規律和大自然的聲響,即使是初生兒,無須任何音樂鑒賞能力,也可直感地從悅耳的音樂中,找到生理和心理的平衡,產生愉悅的感受。與此同時,父母應注意盡量避免讓低齡幼兒受環境中嘈雜噪音的刺激,如高功率音響、重金屬搖滾樂的轟鳴,長時而刺耳的喇叭聲等,這些不良刺激會引起幼兒神經緊張,甚至官能失調,可能對兒童音樂智力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
3.培養兒童的音樂興趣,鼓勵音樂活動中創造力的發揮。
除為孩子創造音樂智力發展的環境外,父母還應讓兒童積極參與到與音樂有關的活動中去,鼓勵孩子在音樂伴奏下拍拍手、跳跳舞、唱唱歌。各種形式的音樂游戲結合了兒童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等特點,使兒童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得到能力的提高。對兒童進行最初的音樂啟蒙,當重視興趣的激發、聽力和節奏感的培養和訓練,不宜過早灌輸理論知識,或學習樂器演奏,否則,孩子會覺得太難或太累而難以堅持,結果事倍而功半。但情況也不能一概而定,對那些音樂智力水平較高、身體足夠成熟的兒童,科學地進行樂器彈奏方面的指導,能更好地開發其音樂潛能。同時,家長應留心孩子不經意間流露出的對音樂的反應,或音樂活動中的創造性行為,讓孩子感受到成人對其行為的欣賞和鼓勵。著名鋼琴家傅聰從小受到父親的嚴格教養。一次,他彈琴時突然來了靈感,離開琴譜彈出自己的調子來。在樓上工作的父親傅雷從琴聲中覺察到異樣,輕輕下了樓,傅聰見父親來了,嚇得連忙回到琴譜上去。但這次傅雷不是來制止的,他叫孩子重復彈奏剛才的自度曲,聽了一遍,再聽一遍,并親自用五線譜把曲調記錄下來,夸獎這是一曲很好的創作,還特地起了個題目:《春天》。通過這件小事,傅雷保護了孩子的創造力。
從小培養兒童的音樂智力,不是要推動他們全都朝著藝術家、音樂家的方向發展;更主要的,是要培養具有全面素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