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外學習的時候,曾經讀過一本兒童讀物,10年后的今天仍然不能忘懷。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美國的小男孩,好像是只有一、二年級吧。男孩的叔叔到日本工作去了,給他寫來一封信,告訴男孩,在他生日的時候,要送給他一件特別的禮物:一條來自日本的魚。小男孩驕傲地向全班同學宣布了這個消息,于是,所有的孩子與他一起熱切地盼望著這件禮物的到來。每天男孩來到學校后,迎接他的都是充滿期待的詢問:“那條日本的魚來了沒有?”每天,男孩都大聲地充滿信心地回答:“快了,快了,我的生日就要到了。”男孩在家里準備好了一個玻璃魚缸,注滿清水,每天望著魚缸幸福地憧憬著。終于有一天,男孩放學回家的時候,媽媽告訴他有一個寄給他的郵包。男孩沖進自己的房間,迫不及待地打開郵包,撕開外包裝紙,打開包裝盒,再打開內包裝紙,終于看到了他的生日禮物——一個紙做的工藝精美的魚形燈籠。男孩默默地望著這條魚坐了一會兒,然后,小心翼翼地把紙魚重新折好,包上內包裝紙,放進包裝盒,再包上外包裝紙。然后,小心翼翼地將郵包塞到床下最深的角落。然后,又坐到魚缸前望著……
第二天,迎接他的是同樣的問題:“來了嗎?那條日本的魚?”男孩的聲音有點含糊:“快了吧,我的生日就要到了。”回到家里,男孩又坐到魚缸前面,固執而專注地向里面望著。突然,他的眼睛亮了,接著小臉上漾出燦爛的笑容:“啊!我看到了,一條多么漂亮的魚啊!”
接下來的第二天,男孩高興地告訴同學們,是的,日本的魚來了,那是一條透明的魚,在他的魚缸里,非常可愛,非常奇特……所有的孩子都羨慕極了,他們都說真想看看這條魚。于是老師問男孩,愿不愿意把魚帶到學校來,讓大家也分享一下他的快樂?“當然!明天!”
又是一個第二天,男孩小心地捧著魚缸走進教室,所有的孩子都擁了上去,然后,所有的孩子都將小腦袋轉向這個男孩。“當然啦,你開始可能看不見。”男孩告訴同學們,“因為這是一條透明的魚,你必須認真地、使勁地看,那樣你就能看到它了。”孩子們的小腦袋又轉向魚缸,過了一會兒,一個孩子發出了歡呼:“看到了!我看到透明的魚了!它的嘴巴在一張一合、一張一合……”再過一會兒,又是一聲歡呼:“我也看到了,它的眼睛是圓圓的,還有金邊哪!”接二連三地,一個又一個孩子興高采烈地宣布他們看到了透明的魚,描述著這條魚的美麗。只有一個孩子還沒有看到,同學們七嘴八舌地指點著,“看它的鱗多么亮!”“看它還在眨眼呢。”“看它游得多么快呀。”……終于,最后一個孩子也發出了歡呼:“我也看到了,我還看到它的尾巴擺來擺去哪!”全班孩子陶醉在對這條透明魚的欣賞中,由衷地贊嘆著,叫嚷著。
這時,老師微笑著說話了。她先提醒大家,是不是該感謝魚的主人,他讓大家見到了這樣一條透明美麗的魚,然后她問孩子們,愿不愿意把他們所見到的魚畫出來?孩子們都很感謝作為魚主人的小男孩,孩子們也都很愿意畫這條美麗的透明魚……
最后,教師把所有孩子的畫都貼到了墻上,畫上的魚異彩紛呈,千姿百態,老師說孩子們畫得真不錯,孩子們認為還是魚缸里的魚更漂亮,老師說,是啊,是啊……
編后語:
六一節就要到了。什么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細細想來,既然是兒童節!于是“兒童”兩個字便在我們的眼前越來越大。兒童是什么樣的?他們需要什么?怎樣做才是真正地尊重兒童、愛護兒童?怎樣做才能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在考慮這些問題的時候,叢立新老師向我們講了上面這個故事。我們究竟該怎樣看待這個故事?怎樣看待故事中的男孩?孩子們為什么會是這樣?老師的做法好不好?希望廣大的家長朋友來信說說自己的看法。來信請寄:北京北三環中路6號《父母必讀》編輯部收(郵編100011)。請在信封右上角注明“長大”字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