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嬰幼兒時期,大部分父母和其他成年人是能用鼓勵和欣賞的態(tài)度看待孩子的發(fā)展和進步的。一位在特殊教育方面非常成功的朋友曾經很有感觸地談到:如果每一個家長和教師能像對待牙牙學語、蹣跚學步的嬰幼兒那樣對待稍大的孩子就好了,特別是對待上學讀書的孩子!是的,當孩子牙牙學語時,把“媽媽”叫成“嫫嫫”,做父母的會欣喜地告訴別人,“我的孩子會叫媽媽了!”并會得意地為外人翻譯:嫫嫫就是媽媽的意思。沒有一個家長擔心孩子會永遠把“媽媽”叫成“嫫嫫”,也沒有一個做父母的要求孩子說第一個詞或第一句話時不準犯語音語法方面的錯誤。 
在孩子學步時,父母也是充滿鼓勵和希望的。首先,家長不會看見別人家一樣大的孩子會走路時強迫自己的孩子走路,也不會悲哀地下結論“我的孩子不能走路”;第二,父母看到學步兒搖搖晃晃地走路時,或膽小,需要攙扶,或膽大,跌跌撞撞,父母都不會抱怨孩子膽怯或莽撞。特別是當孩子摔倒在地的時候,沒有一個家長會把這看成是孩子的失敗和無能。設想,如果我們的父母在孩子學語和學步的時候,就用成功和失敗、懶惰和勤奮、聰明和笨拙的標準來衡量和要求他們,甚至不允許他們失敗和膽小,還可能有天真活潑的小天使嗎?也許一部分孩子從這個時候就變成“差生”,就成為“失敗者”,甚至連走路和說話都學不會了!
感謝天下的父母,沒有一個認為孩子學步時的摔跤就是失敗!
感謝天下的父母,沒有把別的孩子的情形當成標準來套自己的寶貝!
然而,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的態(tài)度和眼光變了:
——我們非常在乎拿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比。常常會斥責孩子“為什么別人能考雙百分,你卻只能考兩個 99”?老師們會用一分甚至零點幾分之差在孩子們之間分個高低。一些家長和教師甚至覺得,假如沒有分數(shù)作尺子,他們該如何評價自己的孩子和學生呢?
——我們不再像過去那樣能理解和寬容孩子,在他們遇到失敗和挫折時,總是一味地把挫折和失敗的原因歸結為他努力的不夠;孩子有點閃失時,我們已覺得無需再扶他們一把,無需再加以鼓勵,而是絕對不允許失敗。
——我們很習慣用成人的眼光來看待兒童,用成年人的標準來要求兒童。
假如所有的家長和老師都能像孩子學步和學語言時那樣不斷地給孩子機會和鼓勵;假如所有的父母和老師都能理解兒童學步和學語言的差異性和多樣性,相信孩子是一定會說話和走路的;假如所有的家長和老師每天都能欣喜地發(fā)現(xiàn)孩子們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假如所有的父母和教師都能多一些耐心和信心;假如孩子們的求知欲不受到打擊和傷害,我想,每一個孩子都是會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