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識和相融
從嬰兒降生的那一刻起,母親便開始了她一生中美好而富有意義,同時又責任重大的時期。她與孩子相識、相融,在每日照料孩子的勞作中,逐漸培養對孩子的責任感與義務感。她要與孩子游戲,使孩子在豐富的環境刺激中學習和成長,而她自己也樂在其中。
這種與孩子相融的感覺,會使父母萌發對孩子的愛,并在未來養育孩子的種種艱辛中體味到快樂。 
在孩子降生后,這種相識和相融的過程通常就自然地開始了。通過下述方法,父母也可以主動地與孩子融合。
看取一個兩人都舒服的姿勢,和孩子呆在一起,凝視對方的眼睛。研究表明,嬰兒對離他眼睛 15厘米遠的東西看得最清楚,而這正好是母親哺乳時臉與孩子之間的距離。溫和地注視孩子的眼睛,你會覺得一股暖流涌過全身。如果孩子長得與你所期望的不同,或者有某種殘疾,這對于你尤為重要。此時你會在孩子的理想模樣與現實模樣之間搖擺,最后放棄理想轉而愉快地接受現實。
聽孩子聽得出母親的聲音,并且很喜歡聽;而你也會喜歡聽孩子的呼吸和呢喃聲,以及他們稍大些才會發出的咿呀學語聲和笑聲。嬰兒好像喜歡舒緩的音樂和母親的心跳,甚至輕快而富有節奏的語音。有些父母給他們的小嬰兒唱歌,甚至讀小故事和詩。
品當父母與孩子親吻時,孩子可能通過一些微弱的氣味,分辨出這是爸爸,這是媽媽,于是感到放松和產生信任感。可以試著與孩子做個游戲:把他的小手放進你的嘴里再拿出來,然后把你的手放進他的小嘴里再拿出來。
嗅小嬰兒有敏銳的嗅覺分辨力。他們能夠分辨出母親身上的氣味,甚至能區別自己母親的乳汁和別的母親的乳汁,并且更喜歡自己母親的乳汁。而感受孩子皮膚和頭發里發出的氣味也是做母親的一種樂趣。仔細辨別孩子身上的氣味,你甚至能猜到他什么地方可能發炎了!
撫雖然孩子聽不懂你的話語,但他們能感到你的愛撫:你把他抱在懷里,他會感到舒適和安全;你撫摸他,他會感到放松。試著給孩子按摩按摩,不僅能使他從煩躁不安中平靜下來,還能為他緩解腹痛,增強肌肉力量,促進他的消化。你自己也能進入一種寧靜平和的意境中。按摩可以在喂奶或睡覺前進行。
動還在母親的子宮里時,孩子就會隨著母親的活動而活動,他們的早期環境里充滿著豐富的觸覺和運動刺激。孩子降生后,母親會擁抱他,撫摸他,輕輕地拍拍或搖搖他,并且本能地照顧到他的觸覺:給他穿柔軟的衣服,用溫水給他洗澡,保證他的尿布清潔等等。
同樣,也要給爸爸與孩子相融的機會。母親們很快會發現,父親們的投入對她們和孩子都是有益的。
在有了幾個孩子以后,威廉·西爾斯先生也開始承擔照顧孩子的家務。他嘗試著把孩子抱緊,與孩子肌膚相親。而當孩子貼著爸爸的胸膛聽到爸爸的呼吸和心跳時,反應良好。當他把下頜貼在孩子頭頂上時,就把男性聲音的振動透過薄薄的顱骨,傳給了孩子。
西爾斯先生的經歷證明,男性也能撫慰孩子。父親們得努力提高這種能力。我們認識的許多父親都發現:父親的關懷和愛護,也能夠撫慰孩子,使他們快樂;照樣能使他們平靜下來,安然入睡。
了解你的小寶寶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他們出生時就帶著與眾不同的氣質。早在 1959年就有研究表明:大約有一半的嬰兒是“好帶”的(適應性強、快樂、容易安撫);有 1/4的嬰兒在慣常的環境中比較好,而在變化的環境中則會有麻煩;另外 1/4的嬰兒是屬于難帶的。這些孩子被稱做“高需求的孩子”,他們可能很不安靜,脾氣急躁,對變化過于敏感,飲食和睡眠的習慣不穩定。他們簡直能逼得你去撞墻!
當然,對牛奶過敏等原因也可能使孩子有類似的表現,所以,別太早給孩子貼上“難養”的標簽。但如果其他可能的原因都排除了,父母也可以因此釋然:他沒有什么問題,只不過難養育些罷了。
每一對母子都是一個獨特的組合體。下面是幾種母子組合的類型:
1.低需求的嬰兒(容易照顧且穩定)+低需求的母親(放松而有能力):日子比較好過;
2.低需求的嬰兒+高需求的母親:一旦發現孩子很好帶,母親會獲得信心;
3.高需求的嬰兒+低需求的母親:這樣的嬰兒對母親是個壓力,但她能對付。
4.高需求的嬰兒+高需求的母親:母親對付孩子的能力不夠。
雖然上述分類過于簡化,但卻使你一眼看出自己面臨的困難。如果一個高需求的嬰兒考驗著你的堅強和耐力,惟一的解決辦法就是變得堅強些。要做到這一點,就要聚集所有你能動員的力量,包括自己的、丈夫的、家人和朋友的,還可以求助于社會服務機構,求得兒童保健護士、兒科醫生、喂養咨詢專家、其他有經驗的母親和社會工作者等人的幫助。
30歲的凱瑞一度感到很抑郁:孩子太難伺候了!但是她的母親開導了她:“帶孩子是很辛苦,當然你會覺得很累,但時間會過得很快。孩子這么警覺和變化不定,是因為他聰明。”
愛的實踐
孩子最需要的是愛,而我們心中的愛必須轉化為行動。每天,我們無數次溫柔地撫弄他,擁抱他,安慰他,對他微笑和說話,向他表達愛意;為了緩解他的痛苦,我們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他,為他改變環境,時刻陪伴著他;我們每天 24小時隨時聽候孩子的召喚,不允許任何人和事傷害他;即便我們很想看電視、看書或睡覺,即便我們已經快累垮了,我們也必需堅持。這就是愛。
這樣做有時很容易,而有時我們得嘆著氣強迫自己,因為孩子需要。
安妮的體會是:“做母親,我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就是堅持。其他的工作可能也很艱苦,但你可以辭職;而做母親是最艱苦的,你卻不能辭職。這迫使我堅持著度過種種艱難的時光。與其他工作相比,做母親更能教會我自尊和自信。”
尋求和諧
從一開始,你和孩子就在努力尋求和諧。這個過程很像跳舞,你們得逐漸學會步調一致:你對他笑,他也對你笑;他哭了,你把他抱起來;你搖著他,他就安然入睡。他會逐漸產生信任感,形成生活規律,而你則變得更為自信。
你嘗試的方法有時管用,有時則不管用,于是你就去嘗試別的方法,于是你的招數逐漸多起來。比如,孩子哭了,你會有很多辦法來安撫他:給他喂奶,把他抱起來,給他換個姿勢或揉揉背,拍拍他,搖搖他,給他唱歌或放音樂,抱著他走走,微笑著跟他說話,讓他坐起來看看家里的人,給他一個橡皮奶頭,讓他涼快點或暖和點,放他上床,拍拍他的背讓他打個嗝,等等。孩子都是與眾不同的,因此沒有一個萬能的方法。我們得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學會靈活處理。
我們還得學會堅持。孩子不會因為我們煩躁、累、要接電話、想上廁所而停止哭泣。孩子是固執的,而你必須堅持。你得觀察他的反應,看他需要什么,然后去滿足他。
幾周以后,你就開始懂得孩子特定的模式了。以下方法可以幫助他調整自己:給他洗個澡,做做按摩,給他換換尿布和衣服,使他感覺舒服;讓他踢踢腿,做做運動,使他感覺疲勞;給他喂奶,使他感到滿足;溫柔地擁抱他,使他感到溫暖和安全,然后他就會變得安然。
我們得好好安排,在一天結束時把這些任務都完成,讓孩子逐漸學會在晚上睡長覺。這樣,我們自己也能得到休息。
不知疲倦的小探索者
從這時候,養育孩子開始變得有趣了。除了給他喂奶、換尿布、安慰他和哄他入睡外,你還可以和他做更有趣的事。襁褓中的嬰兒是個貪婪的學習機器,可以給他輸入很多信息。
嬰兒一直在努力學習和了解世界。仔細觀察,你會漸漸地發現他們能把事情聯系起來:你離開房間會到哪里去?電視機里傳出的是什么聲音?你會看見他揮舞著小胳膊、小手拍打著自己的小臉蛋;你喂奶時,他會用小手在你柔軟的肌膚上劃來劃去,或戳戳這兒戳戳那兒。他是在學著用他的小胳膊。幾周之內,他就能把小拳頭放進嘴里,用吮吸小手來安慰自己;不久,他的兩只小手就能握到一起;他還知道如果從一個方向去夠,就能抓到小童車上掛著的搖來搖去的小玩具或小鈴鐺。
一兩個月后,他的交往技能開始日益進步。你把他放到小床上讓他睡覺,他會挺直小胳膊小腿使勁哭叫,讓你知道現在不是睡覺的時候。洗澡時你得注意不要把水濺到他臉上,因為前不久他把水濺到自己臉上時,曾嚇得大哭不止。
發現了這些變化,你就更喜歡孩子了。
播種心靈的聲音
父母們會從孩子臉上那些稍縱即逝的表情、咿咿呀呀的聲調、啼哭的音調和節奏,以及他們身體的姿態,來捕捉孩子思想的細微線索。他們會代替孩子說出他想說的話。這正是孩子學說話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對孩子說的話,是你在他心靈里播下的種子,所以得好好考慮一下,該對孩子說些什么。既然我們這樣熱切地想對孩子說話,為什么不說些我們希望他知道的事呢?
安妮的孩子 3個月了,難以安撫,弄得她十分疲乏和沮喪。當她了解到自己跟孩子說的話對孩子有很大影響時,她突然意識到,自己總在對孩子說些不愉快的話,比如“你是一個十足的小壞蛋”,“你知道我不會成為一個好媽媽,對吧”,“我怎么做你都不會高興”,等等。于是她下決心改變。此后,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她回憶說:“我不知道我和孩子誰先改變的,但是差不多就從那天以后,孩子變得好帶了。我覺得是我先變了,于是孩子對我的感覺就變好了,事情就是這樣發生的。現在我對孩子說話,不再那么敵對了。”
既然我們并不真正了解嬰兒的想法,那么最好從正面去猜想。當我們 2個月的兒子哭個不停時,我開玩笑說:“他是在謝謝我對他的寬容。”孩子早早醒來大聲哭叫,我們把他的哭聲翻譯為:“媽媽,我并不想讓你惱。我覺得你是個漂亮的媽媽,想看看你是否還在那兒。謝謝你醒來把我關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