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是大多數傳染病的易感者,這是由于他們身體內免疫機能發育不健全,缺乏對疾病的抵抗力。半歲以內的嬰兒從母體內獲得了先天免疫力,可以暫時對疾病產生抵抗力。半歲以后,他們體內的先天免疫力逐漸消失,易感染疾病,并且多數傳染病的發病率都很高。因此,父母必須具有傳染病的預防和護理知識,及時采取措施,才能使嬰兒的身體健康不受到傳染病的影響。
傳染病由致病的細菌、病毒、原蟲等病原體通過不同的途徑傳播給他人,從而使受傳染者患病。
患呼吸道傳染病的病人,是通過空氣傳染的,其病原體生長繁殖在呼吸道里。當病人講話、咳嗽、噴嚏、呼吸時,病原體隨著唾沫飛散在空氣中,健康人吸進被污染的空氣就可能被傳染患病。嬰兒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有麻疹、百日咳、白喉、水痘、猩紅熱、腮腺炎、流腦、風疹、幼兒急疹等。
(1)病因
麻疹俗稱痧子,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病毒存在于病兒的眼、口、鼻、咽、氣管、支氣管的分泌物以及血液、大小便中。當病兒咳嗽、噴嚏、說話、哭叫時,病毒通過飛沫在空氣中傳播,因此病兒是惟一的傳染源。凡未患過麻疹或未接受預防接種的嬰幼兒均為易感兒。
麻疹是一年四季都有發生的傳染病,以冬末春初時發病為多,5歲以下的嬰幼兒發病率最高,就連6個月以下的嬰兒也會患麻疹。每個人出過一次麻疹后可獲終身免疫。
(2)癥狀
麻疹的癥狀及發病的過程要經過四個時期:
1潛伏期:為11天~12天。此時期沒有任何癥狀,若是用血清被動免疫后,可延長到3周~4周。
2前驅期:一般為3天~4天。主要癥狀是發熱、流涕、咳嗽、流淚、畏光、結膜充血、食欲減退。初期癥狀與重感冒相似。發熱時,體溫可高達39℃~40℃。發熱的第2天~3天,口腔內靠近磨牙的兩頰內黏膜上可看見白色小點,稱為麻疹黏膜斑,是麻疹早期的特征。此斑在皮疹出現1天~2天后即自行消失。
3出疹期:為2天~5天不等。病兒發熱第4天出現玫瑰色斑丘疹,大小不等,開始從耳后和頸部先出,接著蔓延到面部、軀干、四肢直至手心、足底。3天~5天左右皮疹出齊,由稀疏逐漸加密,融合成片狀,顏色加深呈暗紅色。發疹高潮時,全身癥狀加重,熱度升高,咳嗽頻繁,兩眼畏光,分泌物增多,咽部紅腫疼痛,聲音嘶啞,煩躁不安,嗜睡,也有時出現嘔吐、腹瀉等,并且精神委靡。
4恢復期:為10天~14天。皮疹出齊后,按出疹順序于2天~3天內逐漸消退,體溫下降,逐漸恢復正常。呼吸道癥狀消失,精神食欲好轉。
(3)并發癥
麻疹病兒以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并發癥較多,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肺炎:多發于出疹期;
2喉炎:多發于出疹后;
3腦炎:繼發于出疹期和恢復期;
4其他疾病:如口腔炎、中耳炎、腸炎、化膿性結膜炎等。
(4)護理
麻疹病兒無須特效治療,主要是細心護理。良好的護理可以避免發生并發癥,使麻疹病兒早日康復。在護理時應該做到:
1居室應空氣新鮮,通風良好,保持適宜的溫度和濕度。避免病兒忽冷忽熱或直接吹風,尤其是冬天,因吹風后體溫突降,易使疹子隱退而出不透。也不要為了疹子出透而采取“捂痧子”的老辦法。因為捂得過熱,會因熱度過高而抽搐。尤其是夏天,過熱會使體內水分大量喪失而中暑。所以,過冷過熱都容易引起并發癥。
2注意眼、鼻、口腔的清潔衛生。每日用溫開水洗眼,用消毒棉球擦去分泌物或痂皮,以免將眼封住而睜不開。用消毒棉簽輕扌卷鼻腔內的分泌物,保持鼻腔清潔暢通。嬰兒太小不會漱口,可喝溫開水清潔口腔。
3飲食應保證營養:以清淡和容易消化的食物為宜。如母乳或牛奶、豆漿、粥、爛面條等流質或半流質食物。熱度退后,可增加蒸蛋、豆制品及蔬菜。待體溫恢復正常后,可恢復平日的飲食。孩子出麻疹,一般不要忌嘴。此外還應多飲水或喝熱湯,既可促進血液循環,使皮疹易于發透,又有利于消除體內毒素。
4防止并發癥:在護理麻疹病兒的過程中,不要接觸患呼吸道感染的人,以免加重病情,引起并發癥。若是發現肺炎、喉炎、腦炎以及其他并發癥時,均需及時送醫院治療。
(5)預防
麻疹是可以預防的傳染病,但必須做到:
1麻疹流行季節不要帶孩子去公共場所,不接觸麻疹病兒,以杜絕傳播源。
2對8個月以上的嬰兒,應接種麻疹減毒活疫苗,進行自動免疫。這是最積極的預防措施。
3對接觸麻疹病兒后的體弱、易感嬰兒,可在接觸后5天內肌肉注射成人血清或丙種球蛋白、胎盤球蛋白,進行被動免疫,可使嬰兒不發生麻疹或發生輕型麻疹,并可減少嚴重的并發癥。
4凡是接觸了麻疹病兒的嬰兒,應從接觸后第7天起隔離觀察至第21天。若是接觸后注射過丙種球蛋白或成人血清者,應延長隔離期到28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