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集體中學習,彼此之間難免有競爭。問題是,作為家長和老師,要不要再去強化孩子的競爭行為?
孩子還在讀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我們做父母的就希望不斷地聽到孩子“成功”的消息。但要知道,無論孩子怎樣,總是在與別人相互比較的時候才能看出來。不斷地要求孩子取得成功,就意味著將孩子趕向了不斷與別的同學相互競爭的學習戰場。 
孩子適宜不適宜參與競爭性較強的學習?這要從分析孩子的個性特點入手。
因為個性的不同,孩子對于外界壓力的反應一般可以分成三種類型:緊張型、中間型和松弛型。
緊張型的孩子通常會有這些特點:對自己的要求比較高;擔心自己不能成功;遇到考試、比賽之類的事情覺得很緊張;很在意別人的評價。
松弛型的孩子的情況正好相反:不太在乎自己的表現怎樣。遇到比賽之類的事比較興奮但不考慮自己會不會成功,不在乎別人怎樣看自己。打一個不完全恰當的比方說,緊張型孩子與松弛型孩子的區別差不多就像黛玉與張飛的不同。讓張飛與別的大漢們開展學習競賽,他會滿不在乎;而讓黛玉與別的同伴開展學習競賽,她一定會整天都顯得憂心忡忡,茶飯不思。如果你家有黛玉型的孩子,你就不能再去強化他的競爭行為了。
競爭不一定就會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競爭會產生焦慮,也就是內心感受到的緊張與壓力。適度的焦慮是有益的,正如上面圖中顯示的那樣。對于中間型的人來說,學習效果與焦慮的程度呈一種“倒 U”形關系,焦慮強度達到 2級的時候能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而對于緊張型的孩子來說,只要稍稍感到焦慮,焦慮強度達到 1級的時候,就能取得最好的學習效果。強度超過 1級時,學習或者活動的效果會迅速地下降;同樣,對于松弛型的孩子來說,即使焦慮與外界壓力的強度達到了 2級,也仍然沒有達到最佳的狀態,只有焦慮與壓力水平達到 3級的時候,其活動與學習效果才達到最高峰。所以,對于緊張型的孩子來說,競爭越強,學習的效果可能越差;對于松弛型的孩子,適當地為他們提供一些競爭壓力,有利于提高活動與學習的效果。
如何降低緊張型孩子的競爭壓力呢?
1.讓他做自己的事情,別去管他!——“忽視”也是一種教育方式。當你在做事情的時候,別人緊緊地挨著你,你是什么樣的感受?如果你總是盯著孩子的學習,你就會不住地去評價他學習的情況:“期中考試得了 98分,比第一名的××只差 1分了。”“這次作業做得不太認真。”“記住,不要忘記看清題目。”……緊張型的孩子在被盯著的環境中會產生很強的焦慮。與其將他們淹沒在過度的“關心”里,不如放開手腳,讓他們自由自在地學習。過一段時間,你會發現他們能安排好自己的事情。
2.重視參與活動過程,不要總是關心活動的結果。——讓孩子始終不參加具有競爭性的活動是不可能的,也是有害的。緊張型的孩子不喜歡競爭,我們應該找一些機會讓他們鍛煉鍛煉,克服自己的弱點。比如,可以鼓勵孩子參加講故事比賽、上臺表演節目等。但讓孩子參加這些活動之前,要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活動的過程中而不是結果與成績上。重要的是孩子“做了什么”,而不是取得了什么讓我們滿意的成績。
對于松弛型的孩子,我們可以做什么呢?
1.盯著點!——松弛型的孩子可能不太在意學習的效果,因此,我們不能再一味地放松要求,而應該對他們的學習活動提出詳細一些的要求。你盡管放心,這些要求不會成為他們心理上的負擔。
2.鼓勵他們獲得成功!——一般情況下,如果我們用活動或者競賽的成功來激勵他們的話,他們很容易產生較為旺盛的斗志,產生良好的競爭心態,這對于他們的活動與學習來說,是非常合適的一種措施。松弛型的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更需要“興奮”而不是“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