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嘮叨似乎還在耳邊,自己竟然開始重復同樣的旋律:“想當年我像你這么大時……”“我們上學那時候……”當然,作為回報,兒女們臉上的不屑和不滿也依稀是自己當年的光景。
不過嘮叨之余,身為父母者也該給自己提個醒,如今的世界的的確確大為不同了。中國社會近 20年的變化,使得子女與我們的“當年”比我們與父母的“當年”有了太多的差別,接受什么不接受什么,甚至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今天的孩子們可能是與我們完全不同的情況。這可不是聳人聽聞之語,下面這個故事便是證明——故事絕對真實。
某市小學語文作業有一項看圖填空,圖上畫的是一只臥在草堆上的母雞,身下有十幾個大雞蛋,文字是“母雞在()蛋”,要求在括號里填上正確的字。一位母親在檢查作業時發現寶貝兒子填的是“生”,便要求他再檢查一下,小男孩翻翻作業宣稱沒有錯誤。母親吼道:“看圖填空!”兒子大叫:“看圖填空更沒錯,我和同學對過答案!”咦!母親大驚,一把拉過兒子,盡可能沉住氣:“告訴媽媽,母雞一次生幾個蛋?”兒子毫不猶豫:“很多很多呀!”母親笑了,笑聲中透出對無知的嘲諷。小男孩有點氣憤:“不是《動物世界》里演過嗎?很多動物都這樣,
生很多孩子,就算被別的動物吃掉一些,生病死掉一些,還能活下來很多,你還讓我好好看呢!”母親擦掉笑出的眼淚,安慰兒子:“你真聰明,能記住這些,還挺有想像力。不過,母雞每次只能生一個蛋……”
這位母親越想越不對,這孩子是太天真,還是缺心眼?于是在一位朋友家作了個補充調查。正好在場的是一對表兄妹,哥哥念初中,妹妹念小學,聽到同樣的問題后,哥哥很狡猾地對妹妹點點頭:“你先說!”小妹妹幼時曾經住過四合院,并且家里的老人曾經養過雞,可惜看樣子印象已不深了,細聲細氣地說:“反正我記得,我們家過去養過的那只雞,每次只生一個蛋。”因為事先作了準備,在場的幾位大人聽到回答后面無表情,哥哥看到家長們沒有表示出贊許,斷定妹妹說得不對,哼了一聲后滿有把握地說:“大概,是 4個吧!”
不少人聽了這個故事,笑過之后便是不以為然,不以為然之后便是對自己的孩子進行調查,誰料結果驚人地相似——雖然,關于母雞生蛋的數目相差甚多,但絕大多數的孩子都不知道正確答案。
平心靜氣想想,這一點也不奇怪。對于今天在高層建筑中出生和長大的孩子來說,雞蛋不過是從超市或農貿市場買回來的,可以煮、蒸、煎、炒的食物,他們既沒有自己養過雞,也沒有機會像愛迪生那樣趴在雞窩邊等著看母雞如何生蛋。老實說,知道雞蛋是母雞生的已經很不容易了!怎么能指望他們知道臥在十幾個雞蛋上的母雞是在孵蛋呢!
不錯,現代的孩子是對許多過去的知識顯得無知,可同時作為父母,我們卻對許多現代知識也顯得很無知。不信,你和孩子聊聊黑洞或者隱形轟炸機;不信,你和他們比比看辨認街上的汽車品牌;不信,你和他們一道談談電腦,談談網絡,恐怕也少不了招來他們的不屑:“這都不懂!”“我已經告訴過你了!”這些,有時會讓你突然感覺自己的落伍。
社會發展變化的頻率愈快,程度愈深,兩代人之間這種知識結構的差異便也愈突出。在今天的中國,正是如此。這種知識結構的差異并不是壞事,如果新生一代的生活將僅僅是重復老一輩的經歷,社會將陷于停頓;而兩代人的彼此溝通和學習,將會促使社會進步。
不知道母雞一次生幾個蛋其實并沒有什么了不起,大可以一笑了之,在生活中糾正這個錯誤的機會多得很——即使終其一生不知道正確答案也無關大局。但是,兩代人各自的知識結構上的缺陷決不只是如此,而且許多并不是可以付之一笑的。因為它畢竟已表現在兩代人的思想意識和行為方式之中了,有時甚至非常激烈尖銳。對于教育者來說,意識到差異的存在是極為必要的,可以免去許多教育的無效和浪費。不是嗎,你津津樂道的話題他們可能莫名其妙,你不厭其煩的指點他們可能早已洞察其詳,這無疑是教育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