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家蕭乾的遺體告別儀式上,人們注意到有一個精美的花籃是臺北作家林海音及其丈夫何凡敬托他們在北京的親友安放的。
蕭乾與林海音有著長期的交往和友誼。蕭乾比林海音年長8歲,是蒙族人;林海音是客家人。這兩位出身、經歷迥然不同的海峽兩岸作家,卻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早年都居住在北京,都把北京當做自己的故鄉,而且至今仍然在習性、愛好、語言和文字上,保持著未經歲月磨滅的那些“京味”。
1988年8月,在韓國漢城舉行第52屆國際筆會年會上,林海音與蕭乾初次相遇。他倆同韓國作家許世旭,進行了關于加強海峽兩岸和韓國之間文化交流的對話。會上,林海音表示:“能坐在尊敬的前輩作家蕭乾身旁,用同樣的京味兒交談,感到愉快和榮幸。”蕭老則說他看過《城南舊事》的小說和電影,“這次能和林海音一見如故,首先就是她的京味兒”。
隨后幾年,林海音接連三次從臺北來到北京。1990年她初次返京,首先到蕭老家拜訪,蕭老夫婦則特意陪她訪問中國現代文學館。兩年后,林海音夫婦攜同兩位女兒第二次來京,參加了由中國現代文學館等單位聯合舉辦的“蕭乾文學生涯60年展覽”,林海音在揭幕式上致詞。1993年11月,在林海音稱之為“京味之旅”的第三次來京,她再次登門拜訪蕭乾,并同他一起參加了《當代臺灣著名作家代表大系》的首發式。這個“大系”第一輯的編輯工作顧問,便是冰心、蕭乾和林海音。
此外,林海音主持的臺北純文學出版社出版了蕭老翻譯的《莎士比亞戲曲故事集》;蕭老也推薦林海音為悼念沉櫻女士而寫的《春聲已遠》一文,在大陸報刊發表。他們之間在文學方面的友誼和合作,成為兩岸文化交流中的佳話。
蕭乾在日本投降后不久,曾做為記者訪問過臺灣。1990年,81歲的蕭老雖曾接到訪臺邀請,但因臺灣當局阻撓而未能成行,到臺北市逸仙路林海音夫婦家中回訪的愿望未能實現;林海音近幾年也因年邁多病而不能遠行。這兩位“京味”之交的兩岸作家,從此失卻再度相會的機會,留下了無法彌補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