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立青
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數關節炎病人只要關節出現疼痛或疼痛加重,就知道天氣將會發生變化,不是刮風下雨,就是寒潮來臨。這時,關節竟成了能發布“天氣預報”的“氣象臺”。
那么,關節炎病人怎么會成為“氣象預報員”呢?曾有學者在寒冷環境中,對健康人和關節炎病人進行一系列的研究,發現關節炎病人在寒冷環境中,皮膚溫度下降要比健康人慢;當進入溫暖環境時,皮膚溫度上升也比健康人慢。這是因為病人周圍血管的收縮和擴張的時間延長,而且收縮、擴張得不充分的緣故。因此,在碰到突然寒冷時,病人往往會發生關節痛。同時,寒冷還可使關節內的滑液粘度增加,使關節活動時的阻力增加。
在陰雨連綿的日子里,常常會有氣溫下降、氣壓降低、濕度增高的現象。這三種因素就是造成關節炎病人局部疼痛加重的主要原因,其中濕度的改變起著重要作用。因為陰雨天氣比較寒冷和潮濕,當寒流侵襲人體時,首先作用于皮膚冷覺感受器,然后通過神經反射傳導到大腦中樞,繼而使皮膚、肌肉和小血管發生收縮,血管中的血液流動就變慢,隨后立毛肌收縮,皮膚上就會出現“雞皮疙瘩”,這樣就會使人體對疼痛的耐受力降低,局部癥狀也隨之加重。濕度的改變對關節周圍組織的影響同樣很大,它可使血管擴張,關節囊充血,這種變化在天氣轉冷時也是癥狀加重的原因。另外,潮濕能使熱的傳導增快20倍,當人身上的衣服被雨淋濕后,身體熱量向外發散就會加快,相應地寒冷對身體的入侵也加快,人就容易受凍得病。若是關節炎病人,關節疼痛就容易發作。有學者觀察到,若當日的平均氣溫與隔日的平均氣溫比較,升高或降低3℃以上,逐日氣壓變化升高或降低1000帕以上,逐日相對濕度上下變化大于10%,就醫的關節痛病人就會明顯地增多。
為什么在天寒地凍的隆冬,關節炎病人的感覺反而不太敏感呢?這是因為冬天雖然寒冷,但天氣干燥,濕度不一定高,衣服又穿得較多,可謂從頭到腳“全副武裝”,寒冷入侵比較慢,因此有不少病人在冬天關節炎癥狀不一定會加重,有時甚至比其他季節過得瀟灑。
因此,有些國家的廣播電臺除了每天發布天氣預報外,還發布氣象醫學預報。其主要內容是預報天氣變化對人體健康或對某種疾病的可能影響,及時地提醒人們做好準備。當前,我國氣象預報還沒有在天氣變化時,提醒關節炎病人應該注意什么。筆者在此提請各位注意 :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病,容易反復發作,遷延日久,病人歷經磨難,“久病體虛”。所以,關節炎病人平時一定要合理飲食、合理用藥;與此同時,還必須增強信心,提高身體素質,因人而異地做操、打太極拳或練氣功,適當的時候也可以游泳。游泳時,水施加給人體各部位的壓力很小,又能活動并調節全身肌肉;由于水有浮力,還能松弛僵硬的關節,因此對關節炎病人十分有益。
提倡關節炎病人進行適當鍛煉。因為鍛煉是預防天氣變化引起關節疼痛的一個積極、有效辦法,有時可勝過用藥。關節運動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如果周圍血管收縮、擴張功能良好,就不容易發生疼痛或使疼痛加重。當然,鍛煉應該循序漸進、持之以恒,以增強身體的適應能力。另外,當季節交替或梅雨季節,或者突然降溫或降雨時,就應該添衣加被,及時做好保暖工作。若居住或工作的地方潮濕,應該積極創造條件盡量加以改善。做好御寒防濕工作,常常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