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霄
轟動全國、偷逃國家稅收達100多億元之巨的湛江特大走私受賄案終于塵埃落定,終審判決。然而,百姓心中的判決卻遠遠沒有完結,湛江案件引起的余波仍在回蕩。
湛江是我國第一批開放城市,投資硬環境在廣東名列前茅,然而為什么改革開放20年,湛江的經濟建設卻遠不如別的地方?為什么湛江走私腐敗之風到了如此嚴重的地步,以至歪風壓倒了正氣?為什么湛江的黑社會如此囂張,并且形成了一股難以侵消的勢力?為什么湛江花錢買官之風屢禁不止,且愈演愈烈?為什么200多干部卷入走私受賄漩渦,各重要部門一把手紛紛落水?……
該抓的抓了,該殺的殺了,然而,這一切結束了嗎?
"整體性腐敗"令人震驚
在湛江特大走私受賄案中,這樣的事實隨處可見:
---1992年陳同慶主政湛江之后,好酒貪杯,被稱為"藍帶"書記,只要你愿出錢,三杯兩盞過后,就可以封個官給你做做。幾年間,作為湛江的第一把手,陳同慶先后收受副市長、副區長、管委會主任、總經理、黨組書記、副臺長、建委主任、港商的賄賂折合人民幣100多萬元。
---陳同慶的兒子陳勵生憑借陳同慶的權力,大學畢業后先是搞假手續派駐香港,成為香港居民后返回湛江成立假合資公司,瘋狂走私,幾年間就賺了幾億家產,被稱為"走私汽車大王"。
---普通業務員林春華,幾年間靠走私成為"走私石油大王"。他自己修建碼頭,實現了運輸、倉儲、銷售一條龍的配套走私專線。1997年,他走私成品油的數量相當于當年我國汽、柴油進口總量的1/10。
---李深、張猗走私團伙成立的"中正公司"專營走私業務,成了湛江最"牛"的走私分子。他們買通湛江海關、邊防、商檢、港務等重要部門,令他們的走私物品在湛江來去自如暢通無阻。李深在湛江的汽車牌號是"11111",驕橫霸道如入無人之境。
所有這些事情的發生都在"幾年間"。人們不禁要問,這幾年間,湛江到底是共產黨的天下呢?還是走私、腐敗分子的天下?
湛江事件令人對當前一些地區的腐敗情況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如果說,過去的腐敗更多是某個人、某個部門的"局部性腐敗",這個局部還要受到整體環境的制約,受到另外一些"局部"的制衡;那么,湛江的腐敗卻發生了新的變化。
湛江,已經不是一個團伙兩個團伙在走私;湛江的領導層,也不是某個個人或某一個部門在受賄。湛江的走私分子建筑起從海關、邊防、商檢、港務一直到市委市政府包括湛江市委最高領導人的一條龍戰線,大小官員統統搞掂,真有點"贏家通吃"的味道。湛江這些重要部門的一把手們醇酒在手美人在懷,大斂特斂不義之財。可以說,湛江已形成了一個非常有利于腐敗滋生茁長的"整體性腐敗環境"。怪不得在查處走私分子時,他們竟然囂張地說:"我們怕什么,受賄的人比我們還害怕。"
1998年9月,當中央工作組進入湛江,對湛江走私受賄問題進行專項查處時,卻發現隨著戰果的不斷擴大,湛江特大走私受賄案猶如一座超級冰山,越扯越巨,如果按常規方法調查下去,不知要查到猴年馬月。此案涉及的黨政部門多,關連的團伙多,牽扯的人員廣,根本不可能一宗宗一件件地查。面對復雜的情況,工作組的負責人果斷決定,打破常規,變查一單單的走私活動為深入到湛江海關這個各走私團伙匯集的"總閘門",按汽車、鋼材、成品油等貨物總類進行統一調查、取證,這一案件的查處工作才得以迅速突破。這一查案經過也表明了湛江"整體性腐敗"的嚴重性。真有點像老百姓的順口溜:"個個都殺,會有冤枉;隔一個殺一個,會有漏網。"
7個月,200多個日日夜夜,專案人員一直駐守在湛江。1998年中秋,一位堅守湛江第一線的辦案人員寫下這樣一首自勉詩:"月到中秋我多情,今年往年卻不同。悠悠萬家燈火亮,戰士擒惡在江城。"幾年間,江城已成賊城。這一沉痛教訓,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誰來監督我們的干部?
據報載:1998年9月初,中央打擊走私工作會議結束后不久,群眾檢舉揭發了湛江走私活動猖獗的情況,中央對此高度重視,決定由中紀委牽頭,組成專案領導小組,并派工作組進駐湛江,拉開了這一特大案件偵破的序幕。
我們歡呼湛江案件終于大白天下,但卻不能不問一句:為什么拖到這么晚才發覺?從1992年陳同慶主政湛江以后,湛江已經開始刮起了走私、買官、受賄的歪風。1996年,湛江走私活動達到公開而又猖獗的地步,成為"中國走私天堂","走私汽車大王"、"走私石油大王"、"走私鋼材大王"在湛江橫行霸道,開著"11111"牌號的汽車耀武揚威,修建專門用來走私成品油的碼頭。與此同時,打私辦變成了放私辦,國稅局與走私分子合開公司專門提供虛假的增值稅發票,公安邊防局與走私分子合辦拍賣行……對這一切,難道從來沒有人提出異議?沒有人揭發舉報?
如果有揭發舉報,要么就是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要么就是被陳同慶等人一手遮住,要么就是某些更高層的領導對湛江網開一面,以至于直到走私受賄猖獗了兩年多之后,中央才有所察覺。
湛江案件告訴我們,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的監督是犯罪分子最難逃匿的城防。然而,我們卻又為此而感到震驚,那就是:我們黨和政府的監督機構呢?我們的司法制度呢?我們的干部監管機制呢?我們的神經系統為什么如此麻木?
陳同慶作為一個市委書記,位高權重,對他的監督管理應該有一整套規范的程序。然而為什么從1992年到1998年,整整6年的時間,直到他滑落到不可救藥的深淵,這一切才暴露出來?這是比走私犯罪本身更為觸目驚心的事實。
除"癌"須用"利劍"
1998年,中央紀委及各地紀委查處了一批具有全國影響的大案要案,這些案件幾乎都是官商型腐敗的典型。政府官員利用手中的權力,大做違法亂紀的生意,牟取高額利潤,給黨和國家的經濟建設造成重大損失。其危害性之大、影響面之廣,前所未有。
我們迫切需要一個黨內監督、政務監督與社會監督、輿論監督相結合的"陽光"環境,需要一個健全的司法監督機制,需要斬除"腐敗之癌"的利劍。
治貪須用重典,當陳同慶等人的終審判決下達后,有的百姓氣憤地說:"像陳同慶父子這樣罪大惡極的特大走私犯和受賄人,為什么不能殺一儆百?為什么還要緩?難道我們還要給他們留有余地?"對于公務員尤其是中高層公務員的監督,該提到一個非常嚴峻的高度去看待了。當然,在嚴格監督之外,公務員也應有合理的收入與待遇,但這主要是靠制度安排,而不能靠胡作非為。以新加坡為例,新加坡政府規定:公務員必須將一定比例的薪水與政府提供的一定比例的基金存入銀行。1992年7月1日起,公務員上交率為其薪水的22%,政府提供其薪水的18%,總數為公務員薪水的40%,這筆優厚的基金將存入銀行,等到該公務員退休之后,方可動用。
如果有人中途離職,則不給予政府部分的基金,如有人貪污受賄,則全部公積金一起沒收。新加坡政府對腐敗分子的處罰是十分嚴厲的。新加坡前商業事務局局長格林奈在任職期間,曾親自處理過轟動新加坡的七大商業案件,為國家挽回了1.5億元的經濟損失,被評為"杰出公務員"。然而,1991年11月,他因"說謊罪"被判刑入獄,開除公職,取消了50萬元的公積金和30萬元的退休金。
湛江特大走私受賄案暫時劃上了句號,而中國反腐敗的進程卻不會就此終止,相反,它將擁有一個新的開始。□(編輯:橡子題圖攝影:陳祥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