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開放之后,海外投資者蜂擁而至,除了市場巨大的因素之外,勞動力成本、原材料價格和生活費用都相對低廉也是重要原因。但是在低成本的優勢之下,投資虧錢的抱怨還是不絕于耳。有位商家在中國奮斗多年,總結出一條規律:投資一個項目若估算100萬,最好準備200萬,以免到時措手不及。外資項目在中國虧錢,其中實際成本偏高是一個重要原因。尤其是在前期準備和后期經營中,外商對成本的理解、控制和計算存在著不少盲點和誤區,更有許多等著他們的陷阱。
項目開發成本:一家從事基礎設施項目投資的公司,為了獲得中國某地一座新建大橋的項目合同,用了3年時間反復考察,多次談判,還在北京和當地開設辦事處,所花費用高達上百萬美元,結果還是落了空。該公司總經理過后承認,他們不熟悉中國的情況,走了太多彎路。
建設成本:新建項目需要征地、建廠房等。“跑”批文、報規劃、劃紅線等需要花數月時間,蓋上公章,往往使投資者跌破眼鏡。還有“釘子戶”搬遷、承包商偷工減料和拖延工期以及申請水、電、氣、通訊等面對各路的成本都不是小數。
設備成本:外資企業所需機器設備,若從國外購買,其價格比中國設備高出很多。除了初期投入成本加大,運營時折舊費過高也成為企業很大的負擔。
員工成本:很多商家想當然地認為,既然內地工資都不高,合資企業的員工工資應當更低。殊不知,隨著經濟的發展,外資企業的員工工資已達到相當高的水準。許多投資者事到臨頭才知道,公司不僅要為單身員工提供住房和食堂等福利,還要支付意外事故、重病傷殘的醫藥費和賠償費以及培訓費用等。
管理成本:外資公司派人員不僅薪金高,而且享受高額駐外津貼。加上大量的交通費和通訊費,使得企業管理費支出大為增加。
銷售成本:中國龐大市場一直令商家垂涎三尺,但市場的分割性、不規范性和不平衡性也叫人難以捉摸。外資企業的新產品面對一個新市場,前期開拓和促銷費用常常高于預算,有些甚至達到銷售額的30%以上。同時,市場激烈競爭所帶來的附加成本,也是入場之前所不曾預料到的。
資金成本:貨款拖欠時間長,應收款增加,資金周轉慢,資金占用利息增大,都使公司的資金成本加大。此外,企業為追討欠款所花費的金錢和投入的精力也大大超出原來的估計。
原材料成本:有些項目所選之地,本來原材料豐富,價格便宜。項目建立后,原材料的價格卻上漲。
產權保護成本:仿冒和侵權行為在中國時有發生,商家不得不安排大量人力和資金予以對付。反過來,又加大了企業研究開發的成本。
打官司成本:“辦你的案,吃你的飯,坐車花錢都要管”是在中國打經濟官司的常見現象。有時打官司收回的賠償,不及辦案所花費用;有時案子雖贏,但根本拿不回賠償。
其他成本:名目繁多、形形色色的稅外收費、亂攤派和亂收費以及各種各樣的捐款等,叫人應接不暇,就連居委會的老太太,也有權力拿一張罰單來收錢。誤區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投資者既缺乏經驗,信息量不夠,又不熟悉中國商業運行的環境,缺乏恰當的成本控制手段和降低成本的措施,因而決策錯誤,導致不該有的成本發生。而許多地方對外商“開門招商,關門打狗”的做法不改變的話,外資的撤離只是遲早的事。
國債去向
去年下半年,中國政府增發國債1000億元,這1000億是怎么用的?
1000億國債投資形成的工作量及引導的銀行貸款和社會投資,拉動當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5個百分點。從今年的情況看,已經在幾個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效。
其中用于水利建設的一塊,使水毀工程得到修復,生態環境惡化的狀態開始得到治理,增強了長江中下游等地區抗洪減災的能力。今年6月,長江出現僅次于去年大洪水的高水位,但是長江中下游沿江堤防出現險情比去年減少82%,投入抗洪的人數僅為去年的1/ 3,動用的解放軍、武警官兵是去年的1/ 10,消耗的搶險物資僅為去年的1/ 6~1/ 2。
農村電網改造這塊,效果明顯,如河南有個100多戶的小村,電網改造以后的第一個月,就買了40臺彩電。國債投資,使農村的電有了穩定的價格和質量,改善了農村消費環境,刺激了內需。
在1000億國債投資中,還有一項用于海關及緝私警察的裝備。還不到10月,海關已經征收的關稅就超過了1000億,是去年的兩倍。
今年新增的600億國債將主要投向四個方面:一是保證去年已經開工的基礎設施在建項目如期完工,發揮效益。為此,安排的343億元國債投資中有93%用于在建項目,新開工項目僅安排了7%。二是把國有企業技術進步、技術改造作為重點,共安排國債資金153億元。三是加強環保、生態建設,重點是“三河三湖”污染治理,共安排國債資金67億元。四是配合高校擴大招生,加強教育文化設施建設,共安排國債資金25.7億元。此外,還有11.3億元的國債專項資金用于改善海關稽私警察的裝備。
初步測算,這次增發的600億元國債資金,會相應帶動銀行貸款和地方、企業配套資金的投入,大約可增加2000億元投資需求。明年還要增加國債的發行力度,但發行數量多少,需視國際國內的經濟環境而定。
細說國企3年脫困
現在大家說起國企3年扭虧,好像不大相信。但實際上,“3年扭虧”有其特殊含義。
據權威人士說,3年扭虧,不是指所有國企扭虧,而是指國有大中型企業中的虧損業的大部分、大多數要扭虧。現在中國的大中型國企大致有1.5萬個,虧損的6500個。如果說這些虧損企業的大部分要扭虧的話,實際上只要有近4000個虧損企業扭虧就完成任務了。
1999年上半年,已經扭虧1000個,下半年還要扭虧1500個,明年再完成1500個,3年脫困任務就完成了。根據現在的情況看,完全有可能。比如說紡織業,原來定的是3年壓錠1000萬,安排下崗工人120萬,扭虧為盈。而現在已經壓了700萬錠,到年底可完成900多萬。100多萬工人也可以安置。紡織業作為國有工業脫困的一個突破口,3年任務兩年就可完成。如果再出臺債轉股、多渠道融資、股票上市等措施,國企3年脫困就更有把握了。不過,要徹底搞好國企則需要更長的時間,比如說10年的時間。
政府財政的新出路
現在,許多地方政府財政都是“吃飯財政”,也就是只能管管公務員們的“吃飯”問題。至于公共設施的建設和經濟發展的重任,往往只能退而求其次。正當各地政府為財政問題發愁時,安徽界首市出了件新鮮事,一家4000人的地方國有企業,竟然提出要承擔有72萬人口的地方政府的財政支出。
說這話的是位于界首市境內的安徽沙河王集團總裁張強,而且,他是當著20多位新聞記者的面對界首市市長說的。
沙河王集團所依據的是:集團固定資產近10億,年創利稅超過1億。同時,集團所承擔的政府財政僅指界首市全部機關事業單位工資開支而言,也就是“吃飯錢”,一年大約8000萬左右。沙河王每年上交利稅即達1億,完全有能力承擔這筆開支。市長則向記者們介紹說,沙河王集團是界首市的工業支柱企業,1998年對界首市財政的貢獻份額達到80%。
但是,他們沒有透露的是,沙河王集團承擔政府財政的回報是什么?政府與這個“衣食父母”的關系如何處理?企業又將如何監督和控制政府的開支?如果政府機構膨脹,“吃飯”的人多了怎么辦?……
畸形的繁榮
近年來,圖書出版市場陷入低迷,一般圖書能發到三五萬冊已算是“暢銷書”。但是,在揭開法輪功的蓋子后,人們發現,以法輪功出版物為代表的一批宣揚愚昧迷信和偽科學的書籍曾大行其道,形成了一種畸形的繁榮。它們依附于“組織”,傳之于“信徒”,就像法輪功一樣悄悄地發展,為虎作倀又大發其財。據報載,近期挖出的幾個法輪功書籍非法出版商盈利都在百萬以上,李洪志的“著作”發行量之大,波及面之廣,令人難以想象。他們理所當然地遭到了法律的嚴懲。
近日,中宣部和國家新聞出版署聯合發文,強調不得出版宣揚愚昧迷信和偽科學出版物,這些出版物往往打著氣功、練功的旗號,散布荒唐言論和歪理邪說;有的以研究民俗、傳統文化為幌子,通過看相、算命、占卦、看風水等宣揚愚昧迷信和偽科學。鑒于此,兩部門向全國各地有關部門發出通知,嚴厲禁止上述書籍的出版,其他出版單位一律不得出版。各出版單位并要對此類出版物進行一次全面清理。一個健康的社會和出版市場不需要這種畸形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