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趙 潔
平實沉穩的陳偉榮坐在康佳大樓他那間簡單的辦公室里,回答記者的提問,言如其人,平實簡約卻又字字千鈞。
就是這個從山區走出來的樸實無華的苦孩子,率領著在中國彩電市場穩居第二位的康佳集團,走出深圳,走出中國,走向世界。
今年兩會期間,陳偉榮向江澤民總書記做了10分鐘的工作匯報,為了這10分鐘,陳偉榮在前一天晚上準備了兩個多小時,而這兩個小時背后,是他執掌康佳5年的心血歷程。
他的理想是:當我們國家的領導人出訪到世界各個國家時,都能看到有KONKA(康佳)在賣。
成功的基石是腳踏實地
今年8月,陳偉榮給康佳集團新來的大學生、研究生和博士生們講話,他說:作為一個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人,我認為最重要的有兩點,一是安分本職,二是腳踏實地。
這是陳偉榮從一個普通大學生成長為一名著名企業集團掌舵人的最深切的體會。
陳偉榮在廣東山區長大,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當地的農民都教育孩子好好讀書,因為讀好書有本事,將來就不用耕田了。
1982年,陳偉榮從華南工學院畢業,當時同學們都爭著到廣州等大城市進國家機關和高等院校,沒有背景的陳偉榮被分到深圳一家不起眼的中外合資企業——康佳。當時工廠僅有一條生產線,做的是來料加工。
剛剛走上社會,心中有許多遠大的目標和理想,加上當時的大學生在社會上挺吃香,沒多久,同學們跳槽的跳槽高就的高就,奇怪的是陳偉榮卻在廠里踏踏實實地干了下來。
一開始,陳偉榮也不是完全沒動過跳槽的念頭,然而在一天天的工作中,他越來越感到這家合資廠所蘊藏的活力。記得在上海實習時,國營企業的職工們上班就是喝喝茶,打打毛線,日子過得輕松自在卻不思進取。然而在這里,企業的管理者是香港人,很兇,一點面子也不給,你每天必須拼命地干,這種機制和實干吸引著陳偉榮留了下來。
“我認為康佳有今天,合資企業的機制為它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陳偉榮說,“當時我的老板和師傅們給我的最大影響是讓我認識到搞企業要實干。”
陳偉榮留在了這里,一留便是17年,從技術員、車間主任、分廠廠長一直干到集團公司的總經理。他說如果要說有什么成功心得的話,他最大的體會就是安分本職工作,干什么都要干到最好,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走。
陳偉榮說自己最幸運的就是沒被分到當時人人搶著去的國營企業,合資企業練就的良好工作習慣和思維方式讓他終生受用。他當車間主任時,材料一來,他就和工人們一起鉆到貨柜車里卸貨。深圳7月的太陽把車廂曬得比桑拿還悶熱,如果在國營企業,車間主任一定是坐在辦公室里等貨卸完了再開機,可是合資企業必須爭分奪秒把材料送到生產線上去。當然,在合資企業有許多車間主任也可以不親自卸貨,但陳偉榮卻不允許自己稍有松懈。
陳偉榮從來不承認自己有哪方面的天才,也沒有什么傳奇的經歷。他說自己最大的特點就是踏實和肯干。做技術員,他要做最好的技術員,做車間主任,他要做最好的車間主任……
“我這個人很實在,我在康佳干到今天還沒跳過槽,因為我總在想,一個年輕人在這個企業呆幾年,又跳到另一個企業干幾年,十幾年很快就過去了,你可能還一事無成。”陳偉榮平靜地說。
日本有索尼,中國有康佳
采訪之前,記者看到一份材料:據國內權威統計機構對全國600個城市彩電零售市場的調查數據,康佳位居全國第一。當記者向陳偉榮證實時,陳馬上說:“我們的農村市場比較薄弱,在中國這個市場上,長虹第一,我是老二。但我一定要坐穩老二。”
陳偉榮認為,國內彩電市場因為競爭激烈,自相殘殺得太厲害。他說:“在中國這個市場上,我不跟長虹爭第一,但是在國外市場,我不能也做老二,在國內與國外市場的定位不同。”他的目光在全球市場,而不是只在窩里斗。陳偉榮說:現在很多企業流行談扛起民族工業的大旗,我們沒有說,我們扛不起這個大旗。我覺得,什么叫民族工業,你要是代表中華民族你就應該走出去,在中國國境內喊民族工業你就是“山寨王”。
陳偉榮顯然不甘心只做個“山寨王”,他的目光盯上了松下、索尼這樣的國際品牌,中國太缺乏國際級的企業了。
陳偉榮在進軍國際市場的路線上走的是一步一個腳印的踏實策略,他說:“你心里可能有很多想法、理想,要做很多事,但一天只能做好一些事情,一年不要給自己太高的目標,要一件一件地做好。跟小孩學走路一樣,先學會站起來,再慢慢走幾步,走好路才能跑。”1998年,康佳出口33萬臺,1999年的目標是100萬臺,3年之內的目標是200萬臺。
陳偉榮一直強調康佳目前在國際市場還是學走路階段,他說跟世界上的大企業相比,自己和康佳都還是井底之蛙。“現在不是談進入多少強的時候,進入多少強一定要有基礎,松下也好,IBM也好,它們為什么有今天?他們的牌子是響當當的,產品貼上它的牌子就可以賣,為什么,名牌的魅力。康佳在中國還可以算名牌,但走出去還不算名牌,康佳要走的第一步是要把牌子在世界上打出來。我希望,將來外國人一講起彩電名牌時,會說‘日本有索尼,中國有康佳。”
陳偉榮不斷往國外跑,參加展覽會,研究市場,看別人的產品,每一次都能帶回許多新的點子。1998年元月,陳偉榮參加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辦的全球家電博覽會,在那里,他看到大的歐洲家電企業都展出了數字電視,但是我們展出的還是普通模擬電視。陳偉榮馬上感到了逼近的危機,在這個數字化的時代里,如果自己還在搞模擬電視,那么一定會被淘汰。如果你不去參與開發數字電視,你不去競爭,你很快便會完蛋。
1999年,康佳的高清晰度數字電視已經出現在拉斯維加斯的展臺上。陳偉榮說我不能等到中國的數字電視開播了,我才開始生產數字電視。哪個國家開播了,我先在哪里用,這就是所謂的跟世界同步。
如今,陳偉榮正在苦攻外語關。他曾在日本留過學,日語基本過關,可他說必須讓自己精通英語,更快地掌握國際上最先進的資訊和技術。
生活上跟自己比,事業上跟人家比
陳偉榮喜歡簡單的生活,他不喜歡應付那數不清的碰杯交際和剪彩活動,他一直認為企業家應該專心致志地把企業搞好。有時康佳參與一些大型的社會活動,陳偉榮總是對公關部的人說:“你們去就行了。”
“我有危機感,覺得現在人才輩出,后生可畏。我是學工科的,半路出家學管理,在知識上我還要‘充電。第二個危機是我作為中國的企業家、中國的企業走出去與國外比,我們還是個山寨王。所以我要不斷地充實,不斷地學習。”
陳偉榮的業余時間基本上都拿來讀了書,他最喜歡的業余書籍是國際上著名企業家和歷史名人的傳記。他說:“我喜歡看《劉邦》,我覺得現代企業家都應該學習劉邦。他自己本事有限,但他能容納高人幫他,韓信是項羽帳下的小官,但劉邦就用他,在他手下可以出很多人才。現代企業家也是一樣,一個人的智慧不能辦好一個企業,需要各種各樣的專家幫你,用好他們的長處,要用一大群人。”
陳偉榮今年剛剛40歲,5年前執掌康佳帥印時他還很年輕。在康佳集團,從來沒有論資排輩這一說,誰有能力,陳偉榮就放手讓他去干,康佳的常務副總經理也只有35歲。
陳偉榮說自己不會下棋,也不會打麻將。他喜歡看電視,卻沒有時間。他喜歡運動,家住26樓的他,每天步行一趟樓梯,成了最佳的鍛煉。他說:“人都有惰性,如果我選擇戶外運動,遇上雨天,就有理由犯懶了。選擇爬樓梯,又節省時間又夠運動量同時也沒有理由逃避,我是一個不喜歡給自己任何退路的人。”
“一個人有兩條定位要定好,生活上不要跟人家比,跟自己比,知足常樂。但作為一個企業家,事業上要永遠有新的目標,要跟人家比,奮斗目標是無止境的。”
誰升起,誰就是太陽
在中國做企業,累;在中國做企業家,更累。
深圳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窗口,給康佳帶來了新鮮的活力和先進的管理模式。然而深圳的原材料和工資都很貴。為了降低產品成本,從1993年開始,康佳通過合資控股的方式先后在牡丹江、西安、滁州和重慶等地建立起生產基地。基地轉移了,工人怎么辦?在國外,企業可以按一定的規定對工人進行賠償,然后辭退。然而陳偉榮不能這么做,康佳是深圳企業的領頭羊,他不可以把一大批失業工人推給社會。陳偉榮覺得,這是一個中國企業家應有的社會責任感。
而更多的疲累卻來自于體制。比如每當要出國參展或學習,光是辦手續便要拖上一兩個月,國際市場瞬息萬變,也許就在你等護照的時候,機遇已經被別人搶走了。
陳偉榮深有感觸地說:“我覺得在中國要形成一個好的企業隊伍,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國營企業,過去講機制不行,沒有自主權。這幾年走到另一個極端,自主權落實了,但沒有監管,企業為所欲為,的確需要我們反思。另一點,當好企業家是升官的跳板這個習慣也很不好;我們應該形成一個企業家隊伍,職業經理階層,要體現他們的價值。”
日本的松下模式給了陳偉榮很大影響。他說:“一樣是東方文化,我覺得日本人有兩樣東西特別值得中國人學習:第一日本人很執著,做一件事情就要把它做好,我自己滿意還不行,最根本是要讓我的客戶滿意;中國人呢,要他做一件事,做了,做得好不好他不管。中國人思維方式中最差的就是這一點。為什么中國出了那么多偽劣產品?就是這個問題。第二個是日本企業的團隊精神,我也是很欽佩的。一個日本人可能干不過一個中國人,可如果三個對三個,人家的協作精神就比我們強,中國企業的員工不太注意這個問題。日本人的‘以廠為家口號是從中國學去的,人家落實得比我們好。我覺得這不是民族性格,是機制問題。我力爭在康佳這個小環境里比人家做得好。”
因為難,所以必須更加拼命。現任康佳常務副總經理、當年與陳偉榮一起風風火火闖關東創辦牡康的梁榮對此最有體會。他常常會在深夜接到陳偉榮的電話,因為陳想到了一個新點子,忍不住要和副手分享。
康佳的員工說,酒量并不出眾的陳偉榮酒膽頗壯,敢端著杯子主動與人碰杯,先干為敬,也不管別人喝不喝。這是他一貫的作風,干脆爽快,實實在在。對部下的問題和錯誤,他會罵人,雖然他也承認罵人的效果并不大。陳偉榮常說:“我脾氣大點,但我沒有壞心眼,不會捉弄人,也不會整人。”
雷厲風行、言而有信是陳偉榮處事為人的修養追求。他說這方面有一個人是他學習的榜樣,這個人就是朱粱總理。1996年,當時主管經濟的副總理朱粱到康佳視察,即將結束時,陳偉榮請求朱粱抽幾分鐘的時間,聽聽陜康建廠的計劃,并希望獲得1.5億元的貸款。朱粱認真地聽后,只說了一句話:“我會給你3個億。”幾個月后,貸款果然如數到位。朱粱說到做到的實干精神令陳偉榮非常難忘。
談起中國彩電業的前景,這位一出校門就“觸電”,“帶電作業”了17年的總經理認為,將來中國的彩電業企業,大概不會超過8家。數字化是一個“坎”,會淘汰一大批,數字化是彩電業的轉折點。
放眼風云際會的未來,誰將是明日的彩電霸主?正如康佳的那句廣告語所說:誰升起,誰就是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