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本刊編輯部 執行:翁寶
編者按:
我們曾經經歷科學春天的鼓舞和激勵,亦曾淵臨無知的眾多紛擾。曾經沐浴科學精神的光輝,亦曾痛苦地面對科學的尷尬。曾經的鼓舞或無奈告訴我們,實實在在推進歷史進程的是科學,是賽先生。當回顧50年來科學領域的重大突破,追憶我們的知識英雄的時候,我們更加緬懷他們滲乎其間的精神力量——對祖國的熱愛,對科學的真誠,以及超越單純學問本身的科學精神。
不能不面對的現實是,科學精神的衰退,我們必須警惕集體喪失科學熱忱的危險。在一個以經濟目光來鑒定一切,在一個科學淪為俗世的附庸或裝飾的背景下,我們的認知盲點不僅在于科學從業者社會地位的下降,更在于我們或許已經遺忘了應該對科學本身給予的熱忱。科學是人類永恒的主題,對科學的熱忱是人類最本性的純潔。科學精神的喪失,對一個民族來講,并不僅僅意味著與愚昧和反動為伍,科學理性的黯淡與功利的甚囂塵上是同比關系。我們需要健康的人生,為此,我們需要科學的理性。
科學的價值不是用功利的經濟目光就可衡量的,它更多是一種純粹的沖動,一個純粹的幻想,或者就是一種精神。在這里,我們更多感受的是對科學高度熱忱的魅力。在此,我們精選出在中國50年的歷史上,對國家和社會發展起到巨大推動作用的知識英雄。不光是對他們成就的認可,更多的是對其人格的高揚。
當科學之光普照我們的時候,我們有必要頂禮我們的知識英雄。無論是依然健在的,還是離我們遠去的。
撐起中國的脊梁
[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
在大同理想還遠遠沒有降臨世界的時候,實力的制衡往往成為和平的保障。實力與武器相伴,而現代武器的核心是知識密集的高科技。中國有這么一批人,在神秘的地方從事神秘又崇高的工作,是他們的群體特征。
是他們為我們撐起一片安全的天空,為我們架起了心理上的安全屏障。在“實力決定地位”的國際背景下,他們在給我們帶來更多安全感的同時,也賦予了我們一個時代的自豪感。
在像文革那樣動蕩的歲月中,他們是唯一不受扭曲的群體,其中一半是因為對科學的執著。對科學的熱忱是這批人的共同特點。另一半是為祖國獻身的動力。現今來看,他們的存在,成了那個時代不多的亮點。
錢學森的傳奇經歷同其凸出的額頭一樣給人以深刻的印象。是美國人的一時疏忽,放走了這位“至少等于五個師”的“超音速飛行之父”馮·卡門的高材生。當然,多少也因為美國人急于交換在朝鮮戰場上被俘的戰俘。錢的回國以及在以后對中國導彈航天事業所作的卓絕的貢獻,成了中國科技人員的楷模。確切而言,錢的回國,改變了世界尖端技術力量的格局,為改變世界戰略格局提供了可能。放走錢是美國人繼朝鮮戰爭后的又一重大失誤,不少美國人這么認為。
“三錢”在許多善良的中國人心中,好像是三兄弟一般,其實不是。但他們對國家導彈航天技術發展確實功高至偉。錢偉長的“錢偉長方程”,對彈道計算和各種導彈的空氣動力學設計功不可沒,解決了導彈飛行過程中的問題。而錢三強的組織能力保證了整個計劃的實施落實。這些都為后人津津樂道。
[鄧稼先、趙忠堯、王承書、于敏、朱光亞]
與“三錢”同樣偉大的是鄧稼先,作為中國的“原子彈之父”、“兩彈元勛”,鄧一直活在別人甚至自己家人的想象之中。鄧一生共主持了15次的核實驗。他62歲的壽命足以證明所受輻射之厲害。
當50年代的某一日,一大批中國最優秀的核物理專家突然從人們包括他們最親密的人的視線中消失的時候,一項神圣的事業在一批博學而無畏的精英中正加足馬力。在原子彈ABC中,作了最基礎A的就是趙忠堯,趙主持建造了中國第一臺質子靜電加速器。而有關的資料是當時冒著危險從國外帶回來的。
在尖端科技隊伍中,亦不乏巾幗的身影。女核物理專家王承書是其中的代表,是王的努力,才使得核武器中的核心材料高濃縮鈾得以成功提煉。這對我國加快核武器的研究舉足輕重。
除了鄧稼先以外,我們應該記住的名字還有:氫彈設計者于敏、朱光亞等等。廣袤的西部,是他們的安身立命之地,荒漠見證著他們的艱辛和純粹的快樂。從戰略意義上回顧,他們在西部的跋涉,其意義絲毫不亞于任何一次軍事挺進。核威懾的存在最大程度地影響了國家的生存戰略,而他們就是挑動世界天平的人。
那是一個極度張揚理想主義的時代樣板,一個新時代愛國主義的樣本。今日看來,這一切尤讓人震撼又感動。
告別“有核無能”
[歐陽予]
核技術并不完全同恐怖連在一起。是歐陽予結束了中國“有核無能”的歷史,作為中國第一個核電站的總設計師,歐陽予在1971年秋接到調令時,正在湖北鐘祥縣“五七”干校的豬圈旁。
歐陽予的最大貢獻在于取消了秦山核電站原先原熔巖堆的方案,而代之以技術成熟的世界先進的壓水堆型。
現在想來,歐陽予的決定讓我們減少了因為切爾諾貝利爆炸引來的恐怖之感——也讓我想起一幅著名的照片:一位法國老人就在當地的核電站邊上釣魚。
工業的血液和邏輯
[李四光)
現在在大街上奔馳的司機,已難以想象沒有石油、在汽車頂部頂個氣包會是怎么個滋味。“貧油”曾是中國工業發展的最大瓶頸。對于一個急欲建設自己工業的國家而言,作為工業血液的石油比生命意義上的血液還要珍貴。因此“油問題”成了整個“一五”計劃的重中之重。
在理論上打破并且在現實上取得突破的英雄就是李四光:后人用他創立的地質力學作指導,為中國找到了豐富的石油,一舉扭轉了整個工業發展局勢。
如果現在不能理解當時人們的喜悅之情的話,不妨深深體會一下“大慶”兩字背后動人的含義。
[華羅庚]
今日一些人總是不解地問,陳景潤的“哥德巴赫猜想”究竟有什么用途。我們不去責問這種功利性眼光對待科學的不解,華羅庚的存在,并且天才般地把數學方法創造性地應用于經濟領域,創造了“優選法”同“統籌法”,使科學直接服務于生產創造,就最好地證明了數學的價值。
未必所有學科都有直接的現實價值。即使在同一學科中,未必所有的方向都會有人喝彩。科學講究的是一種探索的精神,一種執著的態度,未必所有的數學家都同華一樣,其理論能夠經世致用。
同許多可敬的英雄相似,華最后倒在講臺上。
解決我們的肚子問題
[袁隆平]
怎樣估計袁隆平的功勞都不過分,在我們引以為豪的“解決肚子問題”的根本性問題上,在科學層面,袁可謂功高至偉。在希望的田野上,“雜交”和“的確良”曾經是農民觸手可及的關于生活品質的名詞。
用不到10%的土地養活了世界上22%的人口,是聯合國認定的奇跡,袁研制成功的雜交稻較常規品種增產20%!從1976~1988年,全國因此累計增產稻谷1000億公斤,直接增加產值280億元!
袁的成果相當時候是在文革中取得的,科研環境的惡劣,來自外界的干擾(袁的雜交種苗曾經被紅衛兵幾度拔起扔掉,每次都是袁在垃圾箱中撿回,研究才得以延續),使得這一項突破是如此的質樸而實在。
那個時代似乎還沒有知識產權的概念,如果有的話,那袁將會是中國第一富豪。
[李登海]
袁隆平是當之無愧的“水稻英雄”,而解決我們肚子問題的還有另外一位“玉米英雄”——李登海。
李創造了畝產1096.29公斤的夏玉米世界紀錄。截至1997年,李的雜交玉米推廣面積近4700萬公頃,為國家增產糧食達400多億公斤。
讓腳下的土地長出更多的糧食,不僅是科學家的夢想。
[竺可楨]
在“管地”方面,農學家功不可沒。但農業發展很大程度上還要“靠天吃飯”,對天氣氣象的把握,同樣攸關重要。
竺可楨的難得之處在于數十年如一日地對氣象的變化做詳盡的記錄和分析。嚴謹的治學態度是竺可楨博得后人尊重的重要理由。
另外,竺早在80年代初就提出了“向沙漠進軍”的口號,提醒注意沙漠化問題。現在想來,20年前的口號今日依然有意義。
科學殿堂的精神貴族
[陳景潤]
直到今天,不時還有人提著以麻袋裝的稿紙找到中科院數學所,欲以此來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存在。一場精神的激勵如此之久遠,除了讓人感覺到精神的魅力之外,還讓人感到那個時代的純樸。
陳景潤后來生活的窘迫困苦和他前期的聲譽一脈相承,他活了63歲。陳景潤式的不問待遇勤奮獻身,近乎木訥的不問世事,成了知識分子群落中完美的典型。正因其完美,才又如此的脆弱。
對陳的宣傳同后來的全國科學大會應是相輔相成的一個整體。如此說來,陳景潤成了科學春天里的報春花。
有一個細節不妨記取:這位國際數學界的天才人物,中國的國寶級知識分子,在北京擁擠的公共汽車上,被擠得掉下車,摔壞了寶貴的數學腦袋,也因此結束了本屬年壯的生命。這是在陳死后,人們才得知的。
在那一次具歷史意義的贊美以后,科學的分量和具有的崇高地位達到頂峰,與此相應,科學家的精神魅力也達到極限。
[彭加木]
彭的失蹤讓人對科學家的關注達到一個高峰,而對一個科學家命運的空前關注,最好地證明了科學春天的含義。
直至今日,彭加木在天之靈依然難覓,給后人留下的不僅是一般探險意義上的期待。有意思的是,彭加木冥冥之中“我離此去東找水”的紙條,好像更多有一種宗教指引的含義。
[蔣筑英]
人們特別難以忘懷的是,蔣帶著他的孩子認真地數著人民大會堂的13根大柱子——這是電影《蔣筑英》開頭的片段,洋溢著家庭的天倫之樂。
蔣是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的研究員。專門將一名科學人員的經歷拍成電影,在當時,是尊重科學的一個創舉。現在的人們很少上電影院了,肥皂劇和大手筆制作占據著家庭的電視機。
蔣絕對不是第一個勞累過度、英年早逝的科學家。但在蔣以后,有關科學家的話題許多與此相關。
知識分子的良心
[馬寅初]
馬寅初的的肝膽和學識是一座高峰,除了讓后人嘆為觀止外,更應讓同時代的人為之汗顏。在一個假設的前提下,馬所能起到的作用將是無限大。
在北大,馬是一個能夠讓現代北大人尊稱為“我們的校長”的人物,作為馬在北大的寓所的燕南園,曾經貼滿了批判他的大字報。現在又成了“圣地”。馬曾經是北大批判最嚴厲的人物,亦是被恢復名譽最快的人物。但在馬的眼里,一切都那么淡然。
馬胸懷之寬廣也不失為全體知識分子之楷模。相對于許多不堪忍受而自縊的知識分子,馬在被打倒的歲月中表現出難得的豁達開朗。這大概就是一個硬氣漢子的本色。馬的硬氣曾經讓孔祥熙蔣介石頭痛不已。
馬會武功,是知識分子中的少有的文武雙全者。
他活了101歲。
[錢鐘書]
錢鐘書的狂妄和博學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自稱要狂掃清華圖書館的少年,他那優異的外語和蹩腳的數學一樣突出。
錢本身的成就有目共睹,更為突出的是,錢的獨立人格魅力。像是一夜突然被發現一樣,錢走向大眾是一部并不完全代表其最高水平的中篇小說《圍城》。
除了博聞強記以外,錢站在高處俯瞰東西南北的視界和魄力是前無古人的。世界文化在錢的眼里,一直是一個整體。
錢深居簡出,據錢的認識,“大抵學問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養之事,朝市之顯學必成俗學”。這位當代學界泰斗一直同大眾之間拉開距離。是逃避喧囂的俗世,一心專注于學問,抑或有難言之隱,后人不得而知。
錢的另類生活也暗示一個無奈的現實,社會的種種不利于真學問的因素實在太多。一個追求真學問的學者必須通過某種逃避來實現其研究的夢想,在一個現代社會之中不能不讓人深思。
錢的獨立,多少也保證了他的淡然。正因為逃避,世界才更加寬廣。
真是大隱。
[巴金]
巴金的偉大在于不僅為我們貢獻了優秀的《家》《春》《秋》,更在于其本身在經歷洗腦時代的激昂以后,能夠在適當的時候說出自己的真心話,說出許多真實逼人的“坦白”。相對于欲說還休、吞吞吐吐或者遮遮掩掩的后人,《隨想錄》能夠對得起她的“一本講真話的書”的副標題。
對于傷痛的往事,人們近乎本能的只是傷感,是傷痕。說真話,在荒唐的時代很難,在平凡的時候也很難。把自己所曾經的坦白在陽光下,是自我的超脫涅摹U飩系ゴ康納撕鄹為感人、更為持久。
為了讓后人能夠不再像作者所經歷的那樣,出于良知和道義,或者出于一種痛定思痛的徹底,巴金曾經提議建設“文革紀念館”。
紀念館的主題應該很多。
[傅雷]
一個傳統知識分子的典型,雖然其西學的學問較別人都更深——這在他經過四天三夜的批斗后自縊,和他對兩個兒子的教育上,最為明顯。傅雷翻譯作品的文筆的流暢優美同其教導兒子的諄諄誘導相得益彰,尤為感人。不能不提到的還有傅雷的妻子朱梅馥,一位能夠最后同愛人一同自縊的伴侶。
在傅雷的遺書中,有這樣的表達:含冤不白、無法洗刷的日子比坐牢還要難過。何況光是教育出一個叛徒傅聰來,在人民面前已經死有余辜了,更何況像我們這種來自舊社會的渣滓早該自動退出歷史舞臺。
重壓之下徹底的無力。
[遇羅克]
一位年僅27歲的孱弱書生,因為撰寫《出身論》而被槍決。
這只是眾多文革期間因言獲罪的冤案之一,不同的是,遇是因為公開對“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基本如此”的“血統論”的批判。這曾引起當時人們極大的震撼。
一段時間內,標榜人人平等和對血統的極度迷信可以并行不悖。用別人的鮮血來捍衛“血統論”是不少人的愛好。
直到他死亡,遇羅克依然保持個人的尊嚴。在遇羅克的日記中有這樣的話:假若我也挨斗,一定要記住兩件事:一,死不低頭;二,開始堅強最后還堅強。
走到地上的社會研究
[費孝通]
年輕時以“鄉土中國”讓人印象深刻。鄉土中國的定義對研究中國的底層社會是個突破。這掃除了許多浮光掠影式的社會研究。精細化的調查研究也開始步入人們的研究視野,這使中國社會的研究從“云中漫步”回到地上。可以說,“鄉土”兩字把握了中國社會的脈搏。費孝通在后來還提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著名論點。在社會研究上,他對江浙地區小鄉鎮的經濟發展道路進行了深入的分析。
可以講,把握農村問題,就是把握中國的根本問題。在政治及戰爭層面是如此,在社會研究方面同樣如此。
[王亞南]
王是一個經濟學家,但王給后人印象最深的是其在分析中國官僚政治上的獨特視角和系統論述。
王是西方經濟學的經典之作——《國富論》——的翻譯者。由于對西方經濟問題有深厚的研究根底,王對中國地主封建經濟的研究格外引人注目,在此基礎上,王對與之關聯的中國官僚制度進行了入木三分的剖析。
在世界官僚政治中,中國的官僚階層有自己特別的經濟基礎和文化內涵。王的理論體系中,官僚政治對于中國社會長期停滯施加的影響、支持官僚政治的兩大杠桿——稅制和考試制度、以及官僚的貴族化等等論點讓人嘆服。
書寫“石頭的史書”
[梁思成]
建筑是民族文化的結晶和象征。梁思成完成了中國人寫中國建筑史的重任。
同意氣張揚、長于開風氣之先的父親梁啟超不同,梁思成身上更多一些恬靜儒雅的氣質。醉心于建筑藝術的梁思成曾經異想天開地就建設北京提出自己的看法:就是在保留老北京城墻整體風貌的前提下,另處建設新的現代化的北京。保存完好的老北京將作為一個大的城市公園。梁還很詩意地描述北京城市公園的美妙:勞累一天的人民在此休息、納涼,一片太平美景……
估計今天的北京人會懷念梁思成,一個老北京城之夢的徹底破滅從北京城的改造開始。在今日的北京,已難以見到完整的城墻,甚至于城墻的磚頭也成了可貴的文物……
當建筑的政治含義高于其所表現的藝術張力的時候,建筑家的存在仿佛也就成了裝飾。每每看到大街兩旁眾多的建筑垃圾的時候,人們也許會恍然大悟。
建筑是“石頭的史書”。
[茅以升]
主持設計第一座由中國人自己設計建造的鐵路公路兩用橋——錢塘江大橋,還參加了新中國第一座現代化的大橋——武漢長江大橋的建造。
茅以升早年的博士論文《框架結構的次應力》,被稱為“茅氏定律”。在30年代,錢塘江大橋工程技術上的成就曾令國外同行刮目相看。在武漢長江大橋建設過程中,茅以升解決了14個難題,是中國近代橋梁工程學的重要奠基人。
茅的難得之處在于積極倡導科普教育,親自編寫了《橋話》、《中國石拱橋》等大量的科普文章。估計許多青少年朋友會記住茅爺爺。
市場經濟的走向
[顧準]
顧準的發現是90年代學術界的一大收獲。在那個思想文化了無所獲的荒唐年代,顧準的出現填補了我們的許多空白。在荒唐歲月中能夠保持獨立思考的勇氣,本身就讓人敬佩。而顧準在經濟社會方面所做的研究讓后人也不得不汗顏。遺憾的是,為條件和生命所限,顧準未能進一步深入系統化的研究。
我們相當程度上只能從其留下的日記同書信中來窺視顧準的思想。顧準關于國家定義的探討,關于希臘城邦制度的研究不無現實意義。作為一個經濟工作者,顧準對社會的全面系統思考應該無人能出其右。
我更為感動的是,在顧準的日記中,對于饑餓的直接描述,對于痛失愛妻的悲痛,還有在一片混亂中對于制度的極其冷靜的理性思考。
生活的窘困和低調保全了肉體的存在,但這并不妨礙精神的張揚。
[孫冶方]
在那個政治掛帥的年代,孫冶方的“修正主義利潤掛帥”和“修正主義企業自治”成了百惡不赦的毒草。提倡用經濟方法來管理經濟顯然不同于當時的“共識”。雖然,許多批判者連孫冶方本人的理論觀點還未清楚。
相比于現在經濟學家的令人矚目,以及作為一門“顯學”的豐盛,孫體會更多的是:經濟學在特定時期殘酷的政治含義。
[厲以寧]
“厲股份”的雅號概括了其本人的理論要旨,屬于最早鼓吹股份制的結濟學家。雖然未能“一股就靈”,但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相對合理的選擇。另外,厲本人對證券市場的建立及規范化功不可沒。其領銜制定的《證券法》,成了專家立法的一個開始。雖然法律的實施需要更多社會其他條件的跟進配合,但作為從部門立法的傳統中掙脫的里程碑式意義不能低估。厲以寧本人的高潔之處還在于,即使在各種反對意見存在的情況之下,依然堅持自己的規范化觀點。
凡對發展社會生產力有用的,都應拿過來為社會主義所用。現在來看,并不難理解。但當時提出論點的勇氣不免空前。
[吳敬璉]
“吳市場”是許多計劃經濟迷戀者所深惡痛絕的人物。在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歷史性較量中,吳是倡導市場經濟最堅決的勇士,也成了計劃經濟理論上的終結者。
當許多經濟學家為計劃經濟作最后的辯護,當眾多的經濟學家還停留在為政策的出臺積極尋找理論依據的層次上時,吳敬璉則在為中國的未來尋找依據。
時時不敢忘憂國
[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
在這里,我們不討論這四個中科院學部委員在各自領域的貢獻,他們勇于向中央上書,最終成就了一項偉大的計劃。同其各自的科學成就相比,這是另外一個層次的成就。
進入80年代后,科技的進步成了世界先進國家最為關注的問題。美國推出“星球大戰”計劃,歐洲推出自己的“尤里卡”科技發展計劃。軍事技術的背后,是整體科技水平的提升。鑒于世界的科技發展浪潮和激烈競爭,坐待時日,只會錯失良機。四位英雄聯名寫信給中共中央,呼吁國家制定科技發展計劃,跟蹤世界科學研究的先進水平。
1986年3月,鄧小平表態贊同他們的建議。經后來200多位專家的論證,“863”計劃最終制定。
“863”計劃選擇對中國今后發展有重大影響的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和新材料技術等領域作為突破重點,組織眾多科學家參加研究。
“863計劃”成為回應新時代科技挑戰的國家戰略的一環。也是科學家上書言政并獲得最高層認可的一個樣板。
事實證明,科學家以一種高屋建瓴的入世態度關心推動國家和社會發展,是國家之福。
直面科學的啟蒙
[高士其]
很多人對科學的初步認識都是從高士其深入淺出的故事中得來的。從一定程度上講,播撒科學的種子,培養少年兒童對科學的興趣是“科教興國”的根本前提。
當我們發現科學精神在一代人身上逐漸淡逝的時候,我們有必要檢討在科普教育問題上的漠視。
起碼,需要一大批甘心播撒科學種子的人。
[祁建華]
社會不斷進步,但“掃盲”依然是中國社會,特別是農村社會應該直面的首要問題。
祁為西南軍區教員,其首創的“速成識字法”,為許多人在可能的條件下,盡快地告別黑暗提供了可能。
“速成識字法”可在150個教時內,使一般文盲和識字不多的人初步會認、會用1500~2000個漢字!從效果和時間上看,都極為適合中國社會的現實。
當然,掃盲是一個社會的綜合工程,需要相關政策的配合跟進,不僅是認字就了事的。
掃盲的意義更在于識字以后。
[林巧稚]
1921年,林巧稚懷著“不為良相,當為良醫”的志向考進了北平協和醫學堂。畢業后成為協和醫院的第一位中國醫生。后來,林還成為新中國第一位女學部委員。
60多年來,林巧稚在協和醫院婦產科共接生了5萬多個嬰兒,平均每天有2~3個嬰兒經林的手來到世界上!
林巧稚一直致力于婦女醫學的研究和傳播,重視對婦女的圍產保健,積極倡導優生優育等等。特別是她提出和主持的大規模的子宮頸癌普查普治,使因此造成的死亡率迅速下降。母親問題是影響一個民族體質和素質的根本問題。沒有偉大的母親就沒有偉大的民族。
對抗偽科學的勇士
[何祚庥、于光遠]
法輪大法的歪理邪說曾經肆虐神州大地,中央決定全面禁止法輪功后,許多人才從原先的麻木中驚醒。而對于那些一直站在反對偽科學最前線的斗士們來講,這無異是遲到的春天。
一直以來,反偽科學需要的不僅是科學的知識,更要有面對種種無理阻撓甚至暴力的勇氣。在中國反偽科學的勇士們中,不乏堂吉柯德般的螳螂擋車的浪漫和悲壯。偽科學的外衣中,不乏傳統氣功、特異功能等美妙術語。打破大眾的愚昧同引導建立對科學的虔誠理性之間,需要很長的一段距離。
放任于偽科學的蔓延,本身就是對科學精神的褻瀆。勇士的難得之處就在于,當眾口一詞的時候,他們能勇敢地站出來說不。有時,這并不需要太多的知識。
偽科學的一度盛行無奈地告訴我們:科學精神在隕落。我們在此不妨反思,當精英層對科學的熱忱逐漸淡化的時候,民眾起碼的科學常識也在退化,這是相輔相成的無奈。
慶幸的是,我們還有勇士。
推開信息時代的大門
[求伯君、王永民、王選、柳傳志、任正非]
相當長的時間內,中國人對于電腦的認識就是WPS加上五筆字型。按字型輸入的方案和“詞語輸入”的特點令人折服。求伯君同王永民是每一位懂得打字排版的人心目中的英雄。當電腦的“洋面孔”經過他們的手術,大門也就向一般的業余者敞開了,這是一件偉大而艱苦的工作。在相當長的時間中,WPS的符號以及其代表的價值,都成為后來信息產業巨頭們的一個難以逾越的坎。
在出版業告別鉛和紙的革命性突破中,王選的精心磨礪讓他有“現代畢升”的贊譽。以往的歲月中,為了印刷,人們不得不一個一個地揀字,工作強度之大,效率之低,恍如前世。王選的貢獻不僅在于發明了漢字激光排版編輯系統,而且這一技術優勢還成就了一個大企業。后來的許多IT業者都具有相類似的氣質。創業沖動是業內的共同特征,這與傳統知識分子不同。
在所有國內計算機廠家中,聯想是當之無愧的老大。聯想的存在極大地沖擊了舊有的科研體制同舊的企業管理體制。背靠中科院計算機所的科研實力,又有國有民營的靈活體制,是聯想的相對優勢。但到后來,這也成了企業進一步做大的瓶頸。這是聯想產權改革“二次革命”的理由。作為聯想的締造者同靈魂,柳傳志在業界的地位更多是其戰略眼光和經營管理才能。
和許多從業者不同,任正非一直保持極為低調的態度,即使在拍照的時候,自己也絕對不會習慣般出現在畫面的中間。但是,他所領軍的華為技術,讓所有的對手(如果還可稱為對手的話)聞之心寒。
高科技、高待遇是華為的兩個標志。有華為的員工笑稱,任總最快活的事,莫過于每月把近億元的員工工資簽發出去。那是員工享受高品質生活的保證。
作為民營企業中第一個銷售額突破100億的企業,而且是高科技企業,華為的突起,讓人對我們民族的經濟競爭力重建了信心。相比于許多“淪陷”的產業,程控交換機成了中國不多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領域。而當初許多洋人根本就沒想過中國人會在這一塊猛然發威。任正非用他的遠見、管理智慧、文化魅力領導了華為團隊。
未來的方向
[顧誦芬]
殲八型飛機的總設計師。作為“空中美男子”的殲八Ⅱ戰斗機甫一露臉,就博得眾人一致驚異的喝彩。
外國同行對殲八Ⅱ的評價是:中國飛機的設計制造徹底走出了蘇聯的影子。在設計理念、作戰指引、武器配置上全然不同于從前的經典之作。
作為中國飛機設計史上的里程碑之作,殲八Ⅱ給人的印象不僅是技術特點上的變化。放棄以往的技術模式,趨向另外一種技術樣本,殲八Ⅱ背后的取向讓人玩味。
現實一再提醒我們,現代戰爭的較量,很大程度在天上。
[趙忠賢、陳立泉]
許多人對超導的印象估計就是日本的高速超導列車,當國門初開的時候,我們的許多領導目睹并身坐日本的超導列車時,大開眼界。
趙忠賢、陳立泉等13名科技人員在新超導材料研究上取得的突破一度讓國人興奮。“電阻為零”的概念背后是無限的經濟效益,這是超導技術作為發展高新技術重點的理由。
當然,如何實現科技和經濟效益的對接,以及如何建立技術的應用轉化機制,才是科研活動的現實癥結。
[陳章良]
在陳章良的身上,閃耀著許多個最。最年輕的教授,最年輕的院長,國際杰出青年科學獎獲得者。作為“異軍突起”的學科,陳在植物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學領域的研究進展讓人興奮。此外,陳還身兼一公司老總,陳曾經總結他的時間安排:1/3的時間用在試驗室,1/3的時間用在經營管理公司事務,1/3的時間用在教學。
在眾多科學之星中,陳是最年輕的一位,也算是最現代的一位。
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有陳在北大生物學院所創造的團結輕松氛圍,生物學院的蓬勃朝氣是燕園的一景。
[路甬祥]
新任中科院院長,上任不久就提出讓人耳目一新又不乏驚醒的國家知識創新工程的論點,就國家的未來發展提出新的深層思考。隨后,政府一些相關政策的出臺都與此相關。
今年年初,路又對中國的可持續性發展問題提出驚人之語。對威脅未來發展的環境問題做了令人悚然的描述,由此觸發了“我們還有多少本錢”的思考。
科學的價值更多是體現在對未來的遠見上。
[秦大河]
徒步橫穿南極大陸,除了檢驗科技水平和人體極限外,還有占領技術要地、跟蹤世界科技先進水平的意義。
從某方面來講,科學本身就不是坐在溫室里的算計,探索就意味著危險。當科學和歷險交織的時候,科學家更有理由贏得我們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