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金文
在美國,有一個賣花姑娘每天在街頭賣花,既辛苦、收入又低。一天,她在同朋友聊天時得知了因特網的有關知識。回到家里后,她就想,要是能在因特網上建一個花店,把各種花卉的照片、說明及價格放在網頁上,讓客戶在家里就能自由挑選,自己再通知一下距客戶最近的花店在規定的時間內把花送到,那該多好!在朋友的幫助下,賣花姑娘花了不到5000美元,買來了電腦,編制了軟件,上了網,在不到40平方米的家中開起了世界上第一家網上花店。不到一年,她的聯網花店遍及全美,年營業額已超過了上千萬美元。
這只是網絡經濟海洋中泛起的一朵小小浪花,“靜水流深”,網絡經濟的潛流正在以不可阻擋之勢向我們涌來。

網絡改寫世界企業排行榜
在今年7月12日出版的《商業周刊》推出的最新“全球1000家公司”排行榜上,細心的讀者會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非常重要的現象:網絡公司脫穎而出,在進入前10名的8家美國公司中,5家是與網絡有關的公司(即微軟公司、IBM公司、美國電報電話公司、英特爾公司、思科系統公司),擁有1700萬用戶的美國最大網絡公司美國在線公司(AOL)從去年的第229位躍居第20位。不管是像亞馬遜網上銷售公司Amazon(第254位)或網上拍賣公司eBay(第220位)這樣的一些美國新興公司,還是像英國電信公司(第22位)和日本電信電話公司的移動通信網絡公司(第27位)這樣的通信大公司,凡是那些與數字(網絡)聯系在一起的公司,幾乎頃刻間成為市場明星。
《商業周刊》評論說:“正是由于因特網和數字世界的其它方面——電腦、移動電話、數字廣播和家用電器——改寫了商業經營的方式和人們的生活方式,它大大地影響了1999年排名的情況?!薄爸挥心切┠軌蝾A見因特網的變化,而且滿足人數不斷增多的眾多追隨者要求的公司,才有可能維持它們在‘全球1000家公司排行榜上的高位。”
在今年8月2日出版的《財富》雜志推出的最新“全球500強”排行榜中,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家公司表現出色,它們是沃爾瑪、通用電氣、英國電訊、戴爾電腦和微軟。這次《財富》“全球500強”排名傳遞了一個信息:從事制藥、高科技和通訊等行業的企業表現明顯強于從事鋼鐵、汽車和能源行業的企業。日本鋼鐵公司(最新排名第296位)就是典型的例子,該公司去年虧損近8.5億美元。代表工業經濟的鋼鐵、汽車和能源等行業已經開始讓位于代表新經濟的制藥、高科技和通訊等行業。
因特網17年=汽車工業100年
據前不久一家美國數據公司公布的統計,去年因特網給美國經濟注入3010億美元的產值,并使120萬人就業。因特網17年發展所能創造的價值,接近于汽車工業經過100年發展所能創造的價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新書《創造財富》的作者萊斯特·瑟羅把網絡經濟稱為人類歷史上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他說,發生在18世紀末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了人類生產從農業為主轉向制造業為主的過渡。100年前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則是電氣化和大規模生產,今天的網絡技術革命使人類集聚財富的速度超過了以往任何時候。在過去15年,美國新增的億萬富翁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多,隨之而來的是通貨膨脹得到改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也大幅增加。
因特網正把世界帶入一個沒有一種工業或商業領域與之無關的時代。英特爾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巴雷特前不久發表講話說,目前80%的網上交易是公司與公司之間的商務活動,再過若干年,幾乎所有公司的商業活動都將通過因特網進行。英特爾公司去年才開始進行網上電子商務活動,今年的網上銷售預計將達150億美元,而波音公司目前已有75個項目通過網絡與承包商和客戶聯系,就連美國最大的證券經紀公司美林集團也在前不久宣布,它將向客戶提供網上交易服務。
可怕而又充滿魅力的因特網促使大量資本轉向網絡和與網絡有關的公司,據美國著名研究機構會議委員會發表的報告說,在1991~1997年間,投入電腦領域的資金累計達5000億美元,到2002年,網絡發展領域的年投資額將達2030億美元。
一點都不憂郁的網絡經濟學
網絡正在變成世界最大的市場,與之密切相聯系的一種“新經濟”也正在建立。
傳統經濟學是建立在匱乏不足的觀念上的,人類的欲望總是會超過可用的資源,食物、衣服、居所永遠不夠分配,“網絡經濟學卻是一點都不憂郁,事實上情況正好相反”。在網絡經濟中,網絡是一片成長迅速的智慧財產世界,使用者可以無限制地復制與下載這些智慧財產,網絡世界的資源供應量會持續超越人類對這些資源的需求,“網絡經濟不但沒有供給匱乏的問題,反而展現了需求不足的情況”。這就是網絡經濟。
“自由放任”(即在沒有政府干預的情況下所產生的經濟上的個人主義與經濟自由)曾是傳統經濟學當中的“烏托邦”,這種觀念一次又一次在歷史上被推翻。而今,網絡經濟學的出現再度向歷史宣戰。通過因特網,所有人都可以成為資本家,硅谷的發展模式預示了這種趨勢:大部分的報酬是企業的優先認股權和股份,雇員更多地感到,自己是股東,而不是單純的領取薪金者。如果他賣掉手中的股票,他馬上又可以很容易地進行新的投資。
“爭奪眼球”與速度競賽
網絡經濟是一個產品過剩而注意力稀缺的時代。最早揭示這一趨勢的是英特爾的葛洛夫,在1996年,葛洛夫就提出“未來的因特網之爭是眼球之爭”。這一說法一經提出,便被許多網絡精英爭相引用,并將其形象地描述為“注意力經濟”(theeconomyofattention)。
搜狐老板張朝陽是注意力經濟的崇拜者和身體力行者,他認為,注意力正成為一種重要的商業資源,再好的產品,如果不與“注意力與矚目性”相結合,也創造不了市場價值。有限的注意力在無限的信息量中可以產生巨大的商業價值。以經營網站內容為主的搜狐站點,已經把注意力當作一種貨幣,經營網站就如同經營眼球,每天要吸引人們來訪問網頁,獲取注意力,然后再把這些注意力賣給在網上作廣告的商家,這時候的網站就成為一種平臺,為爭取更多的注意力,主辦者使盡渾身解數,讓人們對這個網站過目不忘。
有人打了一個比方。夏娃要引起亞當注意,當只有她一個人的時候,無論她呆在那個角落,亞當都能發現她,并不需要她做些什么特殊的舉動去吸引亞當。如果出現了100個夏娃,她們就需要做出各種各樣的動作以引起亞當的注意,這是注意力經濟的核心,這時,亞當的眼睛是非常稀缺的,他的眼睛在你的這個夏娃身上停留一秒鐘,就付出了一個他擁有的資源,如果他24小時能在你身上花1個小時,你獲得的資源就很大。劉曉慶做廣告的身價為什么會如此之高?因為她的身上集聚了幾億雙眼睛。如果你的身上擁有一些(別人的)眼睛,你的價值就很大。讓別人在一天中騰出寶貴的一點時間放在你這里,那你這個地方就會值錢。你把這個地方出租也好,自己經營也好,都是值錢的。
國外最新注意力研究顯示,新的競爭中只能爭第一,第二就意味著失去了競爭力。如果一個人晚上看了10條廣告,他留在記憶中的只有3條,任何一個人有一項需求時,只有3個品牌進入他的選擇范圍,挑剔的消費者只選擇打動他的一個品牌。
研究消費者注意力的規律,抓住消費者的“眼球”,已成為企業競爭的新視點。正是注意力使雅虎、亞馬遜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使乳臭未干的毛頭小伙子一夜之間便成為億萬富翁的奇跡和神話,使新浪、搜狐、網易、上海熱線變得路人皆知。這一個個神話其實就是注意力經濟導演的游戲:免費向網民提供搜索、分類及其它服務,贏得巨大的訪問量即注意力,并以此吸引廣告,然后憑這些條件上市發行股票,使資本得到巨幅放大。
比爾·蓋茨在今年3月推出的新著《未來時速》中宣稱,未來的企業經營者必須要以思考的速度經營商務,企業必須使用數字神經系統。所謂數字神經系統,按蓋茨的解釋,就是一個整體上相當于人的神經系統的數字系統,它能使一家企業迅速感知其環境,覺察競爭者的挑戰和客戶的需求,然后做出及時的反應。網絡時代是速度的時代,如果企業不具備數字神經系統,那么企業對市場的反應就慢了半拍,就會被淘汰。網絡經濟不僅是一種注意力經濟,還是一種速度經濟。
有一個數據聽了會讓人怦然心動:每過1秒鐘,全世界又有7個人首次上網;有一首據說是世界上最短的詩能讓人產生無數的聯想:詩名是《生活》,內容只有一個字“網”。把實實在在的數字“7個/1秒”和充滿意境的詩文“網”放在一起,我們可以體悟到網絡經濟既實在、又空靈和美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