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近日對有關中國經濟發展的3種觀點一一點評:
第一種觀點認為,當前應當調整分配。因為經濟困境是由生產嚴重過剩造成的,過剩的原因是需求不足,而貧富差距即少數人占據大量財富,大多數人手中財富有限才造成需求不足。所以主張調整分配。厲以寧認為這種觀點是錯誤的,這種殺富濟貧的平均主義思想有可能使中國社會全面倒退。我們應考慮如何把“餅”做大而不是如何切“餅”。“餅”太小,怎么切都難以讓人滿意。
第二種觀點主張財力(向政府財政)集中。這種觀點認為,中央現在財力太小,所以才不能大量投入企業技改、投入中西部開發,不能做很多該做的事。所以要想各種辦法擴大財政收入。厲以寧認為這種觀點沒有道理。他說,財政就像一個水庫,上游沒水是不行的。80年代一段時間經濟發展較快,是因為調動了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現在要集中財力,勢必會挫傷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不足取。
而厲以寧認為第三種觀點才是唯一正確的觀點,即民間資本加入。現在居民儲蓄存款6萬億,手頭現金1萬億。假如有1/7進入消費市場,將使當前經濟大大改觀。現在講讓國有資本退出競爭性領域很困難,其實應讓非國有資本進入競爭領域。屆時以控股為特征的國有經濟依然存在并壯大,這有什么不好呢?現在人們大都在講加入WTO后面臨的競爭壓力,但在對外開放之前為什么不先對內開放,使國企吸引各種資源參與,增強國有經濟力量,帶動其他經濟力量發展呢?國企孤立地發展絕對沒有出路。因此吸引民間資本廣泛參與的第三種觀點是唯一可取的,這是中國經濟走入順境的唯一出路。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愚之
據統計,1997年股市的投資者比例為個人占94%,機構占6%。個人投資者中,72.1%的屬于10萬元以下的小額投資者,月收入500元以下的近1/3。而近兩年人們從股市中所獲得的收益比例大約是“七二一”,即七成賠、二成平、一成賺。低收入投資者的人數雖然多,但獲利的是大資金的擁有者。更值得重視的是,股市正成為下崗職工再就業的場所。有關資料顯示,進入股市的下崗職工,近年來呈現快速增長趨勢。在目前3800萬個人投資者中,下崗職工占6.5%,近250萬人。下崗職工投身股市,大多屬于“病急亂投醫”,只知股市能賺錢,不知股市風險。由于他們本身處在經濟極度困難之際,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根本經不起股市大起大落的折騰,因而他們的行為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愚之。如果激活股市只是沖著近6萬億儲蓄,而不是顧及到躋身股市的老百姓能否賺錢,那無異于本末倒置,背離了根本的宗旨。事實上,維護廣大投資者利益不是不可為,而是為與不為,是盡力而為還是敷衍塞責的問題。
首先,創造一個公正、公平、公開的市場環境,努力提高上市公司的質量和效益是維護廣大投資者利益的前提;培育機構投資者,擴大融資渠道是維護廣大投資者利益的重要條件;適當降低交易費用是維護廣大投資者利益的政策保證。而倡導正確的投資理念是維護廣大投資者利益的關鍵。
名人動動嘴,財源滾滾來
對于大權在握者和著名人士來說,退休也許是他們在財政上作出的最精明的決定。那些退了休甚至在選舉中被擊敗的政治家正在靠談論世界問題來賺錢。他們現在幾個晚上所能掙到的錢超過了他們在以前的職位上干整整一年所能得到的收入。而且,他們現在所談的問題,正是他們在位時宣稱要解決的問題。他們談論問題能比解決問題獲得更多的金錢回報。
據業界說,在美國演講臺上最走紅的演講者要數前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他每次出場發表1個小時的演講收取12.5萬美元,這1小時的很大部分還花在從俄語到英語的翻譯上。許多經常出頭露面的人物到大學、公司和利益集團演講每個晚上可撈取多達6萬美元。美國維護消費者利益的主要活動家納德說:“演講費已經漲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在最近10年,真是發了狂。”而他自己每次演講的收費是5000至1萬美元。
海灣戰爭中出名的美軍最高指揮鮑威爾和施瓦茨科普夫作為將軍時每年的薪水從未超過11萬美元,但如今一個晚上就能收取多達8萬美元的演講費。而像美國眾議院前議長金里奇,在職時不得收取任何酬金,現在每發表一次演講可賺5萬多美元。
這種收入是如此誘人,以至以色列前總理內塔尼亞胡在5月的大選中被擊敗后僅僅幾周,就馬上同一家世界主要演講機構簽署了一份獨家合同,如今登臺一次可賺6萬美元。
盡管名人要價猛漲,但是越來越多的利益集團、企業和大學還是愿出大錢邀請這些名人。像美國抵押銀行家協會和全國醫院業協會這樣的利益集團,通過邀請名人演講來提高他們會議的出席率和促進他們的議程。哈丁大學是阿肯色州的一所規模不大的私立學校,現有學生不到5000人。它去年10月花大價錢把戈爾巴喬夫請到了校園。哈丁大學美國問題研究所副所長鮑勃說:“像戈爾巴喬夫這樣大名鼎鼎的演講者使我們在競爭激烈的大學市場上有了存在的感覺。就一所規模不大的學校而言,我們通過邀請演講者的辦法使我們引起了公眾的注意。”
過剩還是短缺
據說,中國已進入產品全面過剩的時代。統計局的數字也表明,在幾百種主要商品中,供大于求和供求基本平衡的占99.8%。但是,在許多行當,嚇人的過剩背后是驚人的短缺。
河南的小麥毫無疑問是過剩了。目前普通小麥的庫存高達500多億斤,需要9年才能全部消耗完畢。但同樣讓人心驚的是,河南90%的專用小麥卻依賴進口。如小麥食品的3個層次:面包類、方便面和掛面類、餅干類,國產小麥拉力不夠,基本上只能用于第二第三層次,高檔面食大部分由進口小麥壟斷。
至于鋼鐵,總量已居世界前列,但連冰箱用的鋼鐵也基本要依賴進口。這些是產品結構上的問題。有些則是流通中的問題。如電力,過剩程度日趨嚴重,但許多農村仍然用不上電,用不起電。問題到底出在哪?病癥不明,藥方又如何顯靈?
我為什么鼓勵學生出國?
35歲的李保國是北京某大學的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我是咱們自己國家培養出來的博士,雖然沒有出國“鍍金”過,但我非常鼓勵我的學生出國留學。就說我們這個專業的課程設置,系里沒有一點自主權,公共科目和專業科目的設置比例嚴重失調,教學大綱規定得死死的,你不可以違規教學,否則讓上面檢查工作時可不行。計算機的課程竟然還在學BASIC語言,都什么時代了,電腦的軟、硬件幾乎一天一個樣,可我們的課程還停留在80年代初的水平。學生們抱怨學不到真東西就不奇怪了。
國外有一種統計學上常用的軟件,我們學校也有,但在許多專業竟然沒人會用。很多科學試驗都需要統計學上的數據,這也是國際上高水平的學術論文必備的,而我們的許多成果之所以在國際上叫不響,也是因為缺乏這種統計學上有說服力的東西。這就是說,我們的學校教學與外面社會的發展是嚴重脫節的。這種狀況不改變,我們教學的低效率和資源的浪費就無法改變。
我鼓勵學生出國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現在的學生的就業壓力太大。一方面是科技發展落后需要大量的人才,另一方面卻是高校畢業生找不到合適的位置。這也跟我們教育的落后和僵化有關。
“操作系統”讓企業家心驚肉跳
即將出席在上海舉行的《財富》全球論壇的聯想集團總裁柳傳志,在對記者談起進軍全球“500強”的問題時說:美國的全球500強企業最多,除了自身的實力外,還在于它為企業提供的良好的經營環境。中國向市場經濟轉型才20年,企業經營的環境常常成為限制企業發展的瓶頸。
對這個話題,柳傳志常常有一種切膚之痛。他將這個環境生動地比喻成“操作系統”,企業經營猶如應用軟件,應用軟件再好,計算機的操作系統不行,軟件不僅在里面跑不動,嚴重的還會死機。聯想在80年代的奮斗歷史,不僅是一個運作企業的歷史,也是一個不斷碰撞并力圖修改操作系統的歷史。1988年聯想第一次實行帶有承包性質的工作方式,結果很成功。業務經理中最多的一年獎金能拿6000多塊。這把柳傳志嚇住了,因為當時的工資加獎金只有100多元一個月,而政策規定,如果一年的獎金超過了3個月工資的總和就要征300%的獎金稅。
柳傳志說,老老實實交稅肯定交不起,不發員工的獎金也不行,最后我們采取用支票換現金的方法。一兩年后東窗事發,我們被罰了9萬多元。事隔兩年后,法規就改了。
中國常常將一年的事集中為一次“執法大行動”,而這種運動式的執法,常常是“抓大放小”,使大企業蒙受更多的損失。柳傳志指出,國家要吸引海外人才,但是他們回來以后,雖然各方面待遇都不錯,但讓他們天天和執法人士打交道,一次兩次可以,再多他就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