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君
出國留學---歸國創業---走向世界,這是段祺華選擇的一條道路。雖然,他的律師生涯已經令他走進了美國的主流社會,然而他認為,一個拿著美國綠卡的中國人,光在外面罵自己的國家,是不會被人看得起的。只有憑自己的學識、才干,努力為國家做點事情,國家好了,中國人在外面才更有骨氣。他說等他退休后,要用英文寫一部關于自己的律師所---"段和段"的故事,并把它拍成電影。他要讓世界知道,一個普通的中國人,是如何進入美國的主流社會的。
克林頓的親筆簽名信
上海,段和段律師事務所的辦公室里,一個精致的鏡框中鑲嵌著一封白宮來信,這是美國總統克林頓于1993年7月15日在段和段律師所開業時寫給段祺華的。信中寫道:"親愛的查理·段先生(段祺華的英文名字),非常感謝您告知我貴事務所開業的喜訊,在此祝愿事務所萬事順利。"后面是克林頓總統的親筆簽名。
1992年,正值美國總統大選期間,克林頓在競選綱領中把貿易與政治混為一談。此時,就職于美國威廉·克斯諾及吉布斯律師所擔任中國法律顧問的段祺華再也坐不住了,他提筆給克林頓寫了一封長信,力陳貿易必須與政治分開,中國貿易最惠國待遇不能改變的理由。1993年1月14日,段祺華收到了已經當選為總統的克林頓的回信。信中說,他感謝段給他寫信,作為總統,他在對中國政策的重大決定時會考慮各方面的意見,也包括段在信中提的想法……
收到克林頓的來信,段祺華自然非常高興。但一位美國友人開玩笑說,在美國,收到由總統親筆簽名的信才算本事,而段祺華收到的只不過是電腦簽字的信件。時值1993年4月,段祺華正在為段和段律師事務所開業做準備,于是他親自給克林頓寄去了第二封信。他在信中說:"總統先生,我現在離開美國返回大陸去辦段和段律師事務所,由于我們所代表美商客戶,貿易最惠國待遇至關重要,如果您取消了這一待遇,美國公司得撤回老家,我這個小小的事務所也就難以為繼了……"
信發出幾個月,一直沒有消息。就在段祺華差不多忘了這件事的時候,6月,克林頓總統宣布無條件延長中國貿易最惠國待遇。7月,一封由克林頓親自簽名的來信送到了段祺華的辦公桌上。去年克林頓總統在上海訪問期間,段祺華作為中國律師代表兩次受邀參加有關活動。在克林頓總統與美國商會代表的早餐會上,總統身邊的法律助理還特地向總統介紹了段祺華和他的"段和段"。開業幾年,"段和段"已參與引進外資十多億美元。
把賠償送到每一個中國人手中
90年代初,美國司法界發生過一起轟動一時的中國勞工賠償案。該案系塞班島一家美國公司,因克扣中國勞工工資而遭到美國勞工部的起訴,最終美國法院判這家公司賠償中國勞工共1200萬美元。由于此案涉及中國勞工2300人,且大部分勞工已經回國,因而美國勞工部決定通過招標的方式選定一家律師所具體承辦賠償金的發放工作。為中國人服務,義不容辭。剛剛成立不久的段和段律師事務所接到邀標后,用了兩周的時間設計了三套方案,向美國勞工部遞交了一份長達60頁的標書和律師合同,并最終中標。
根據勞工部提供的資料,2300名中國勞工來自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地的農村或山區,尋人工作真如大海撈針。依照美國法律,如果在規定期間找不到勞工本人來領取賠償金,便要將款項收歸美國國庫。"段和段"先后在華東、華南等地的10多家報紙上刊登"尋人啟事",廣告費足足花了70多萬元人民幣。因為這個項目的律師費是包干制,有人認為段祺華瘋了,這不是做賠本買賣嗎?可段祺華說,就算賠本,也要把這筆錢送到中國同胞手中。
一連幾個月,"段和段"的律師們每天工作16個小時,分頭到上海、汕頭、廈門等地發放賠償金。在汕頭發放第一期賠償金的最后一天,一名女工因為生孩子,讓父親代為前往。但按照規定,賠償金必須本人領取。為了等女工親自到來,律師們更換了回程機票,一直等到女工領取到賠償金后才返回。
美國勞工部專門派員監督了整個發放過程,經過兩期發放,整個賠償金的發還率達96%,連美國勞工部的官員都贊嘆這真是"不可思議的奇跡"!美國《華爾街日報》評論說:"段和段",無可挑剔。
5年來,段祺華先后承辦重大涉外案件15件,為中國當事人避免經濟損失5億多美元,代理索賠2000多萬美元。其中,在美國某公司狀告中國抽紗上海進出口公司侵權的巨額索賠案中,段祺華不但迫使美國公司無條件撤訴,反而從對方手中要回欠款200萬美元。
曾經身處異國他鄉,曾經飽嘗別人冷眼的段祺華,一直都希望用手中法律的武器去保護自己的同胞。
28歲的蘇建華是上海金山石油公司的建筑工人,1994年2月1日,在施工中被一鋼柱砸壞了脊椎,造成高位截癱。金山公司支付了20多萬元的醫療費。1995年,金山公司向上海中院起訴,要求承銷這個肇事鋼柱的美國CC公司給蘇建華以賠償。段祺華作為CC公司的代理人,在研究了案情后,認為CC公司只不過是承銷商,不應負此責任。他建議原、被告應聯合起來,去美國告鋼柱的生產廠家。想不到這一建議被蘇建華一口回絕,認為段祺華在耍花招。本來,段祺華只要照常打官司便行了。但想到要與一個后半生生活無著的年輕人對簿公堂,而且結果很可能是蘇建華敗訴,他就感到自己有責任幫助這個年輕人得到合理的賠償。于是,他讓夫人段周祺律師到蘇建華家與他談心。"段和段"的真情實意終于打動了蘇建華,他同意讓段祺華為他代理這場官司。
在法庭上,對方律師不屑一顧地說,中國工人不值錢,10萬元人民幣的賠償已經足夠了。段祺華嚴厲地說:"你不要用10年前的眼光來看現在的中國。10年前我的當事人每個月60元工資,現在已經2000多,照這個發展速度,你該賠500萬。你看70年代的韓國和日本,那時他們的工資與今天的中國工人差不多,可現在日本工人的工資已超過美國工人。1988年我當律師時的工資是150元人民幣,現在我的秘書一個月工資超過3000元,而我的工資可能比你們在座的美國律師都要高。"段祺華的話令對方不由自主地放下了架子,最后提出和解。這一次,他為蘇建華索回29萬美元的賠償。
我要回中國去開業
段祺華1983年從華東政法學院本科畢業,那時他想走一條知識分子之路,讀碩士、博士,然后留在學校做個教授。讀碩士學位時他還做過文學夢,出版過中篇小說《心靈的震顫》。后來,他有機會到香港翁余阮律師行學習,學習期間,他認識了一些律師朋友,對律師工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回到上海,他辭去了華東政法學院香港法研究室主任的職務,到上海一家涉外律師事務所干起了律師。可惜的是,那時上海涉外業務少得可憐,段祺華不甘心整天拿著150元人民幣的月工資在辦公室睡大覺。1988年,他自費到美國深造。
1990年,段祺華拿到了華盛頓大學法學院碩士學位。他當時的畢業論文寫的是《論在中國開辦私人合伙律師事務所的可能性》。想不到,美國導師嘲笑他異想天開,只給他打3.2分。導師說:"你要是真的在中國開辦了私人律師所,我給你打滿分,而且把我的位置讓給你。"段祺華告訴老師:"我會試試看。"
1992年,當段祺華決定離開美國回中國開辦律師所的時候,他的朋友都不理解。大家都說,在美國辛苦幾年,終于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做了美國的中產階級,何必要回去受苦。但段祺華還是堅定地帶著他所有的家當回了上海。
當時,他提出的創辦私人合伙律師事務所的想法受到許多阻撓,但段祺華沒有灰溜溜地回美國,而是堅定地留了下來。他堅信,一個開放的國家需要不同類型的律師事務所。1992年11月,他終于得到中國司法部、上海市司法局等部門的批準,成立中國第一個由留學生歸國開辦的律師所。1993年4月,段祺華和夫人段周琪合辦的段和段律師事務所在上海浦東正式掛牌。次年,"段和段"在美國西雅圖的分所開張營業。
當年,段祺華曾含著熱淚看《北京人在紐約》,但是他也明白,王起明所代表的中國人已經不是新一代中國留學生的形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美國的精英人員已躋身美國主流社會,他們有的進入高科技頂尖公司,有的自己開業,讓世界為之刮目。相信下一部《中國人在美國》一定會更精彩。□(編輯:肖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