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10月中國海洋石油遭遇資本市場寒流,到今年4月中國石油的艱難入市,再到今年10月中國石化的平穩啟航,短短一年中,中國石油業界接連爆出的重磅新聞,已經遠遠超出了資本市場本身的內容。很大意義上,它的經驗為中國超大型國企的戰略性重組開掘了新的主題,寫下了新的段落。
----透過公司上市這個窗口,人們不無驚訝地發現,石油石化已經進行了一次整體性的變革:原來上下游分割、海陸分割、內外貿分割的石油市場,正在被上下游一體化、產銷一體化的企業格局重新劃分;半行政的企業在業務的聚合與剝離中脫胎換骨;政府通過打擊走私、放松價格管制,表現出了更多的行業監管職能;其影響遠不止于拿回60多億美金。
----在這種變革中,中國的石油石化市場上剩下(或者說涌現)了四家龐大的市場競爭者。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下稱“石油集團”)和中國石油化工集團(下稱“石化集團”)在資產互換之后,均成為集上游(原油天然氣勘探開發)、中游(煉化及銷售)、下游(化工產品)及外貿自主權于一身的一體化企業,今年3月石化集團還吞并了享有海陸油氣勘探開發權的中國新星石油公司,使雙寡頭格局更為明顯;中國海洋石油公司在經營海上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之余,也將觸角伸向了下游,日前就有報道稱,海油已與殼牌聯合投資逾40億美元生產化工產品;中國化工進出口公司在兩大集團的擠壓下,原有的獨家進出口權則相對受到影響。從具體行業來看,化工行業幾乎已全線放開,外資滲透率、關稅實際水平都已與國際接軌;而作為戰略物資的石油市場也在逐步開放,比如今年6月的成品油價格繼原油價格之后,也開始與國際接軌。
----三次成功或不成功的上市,既濃縮了石油石化行業的全局性努力,也從微觀上反映了企業的種種癥狀。值得注意的是,在國有企業的戰略性重組上,石油石化行業的改革盡管迅猛,但離真正的句號仍很遙遠。
何種壟斷概念?
----就行業結構而言,首先的問題是,盡管石油集團和石化集團都涵蓋了上、中、下游的產業鏈,但雙方依然擁有強大的行政性壟斷力量:擁有資源優勢的石油集團盤踞北方,擁有市場優勢的石化集團則坐鎮東南,“北油南下”并不意味著資源與市場的較量,而是兩大集團的交接與合作;上游資源的勘探開發仍被嚴格的分為三塊:北方、南方和海上。“既合作又競爭”中的氛圍也許只有在京津冀地區冒出一些火花,這里是兩大集團勢力范圍中惟一的交叉地帶。甚至連“全國一盤棋”的油品管道也被“一分二”——在各個領域,競爭都沒有充分展開,相反,原來上下游的分治被替換成地區性的壟斷,與以往一樣,他們來自行政的劃撥與控制,而并非市場自身發育的結果。
----某種程度上,這與上市的緊迫性不無關系。壟斷概念在上市之初總會受到一些投資者的追捧,但卻不會被長期看好,特別是在中國即將加入WTO、市場終將放開之際。事實上,類似“壟斷牌還能打多久”的疑問,在三大公司上市時均被以各種方式提出,這也是對企業自身實力的疑慮。而且石油業戰略性重組的根本目的,是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一流企業,他們面對的將是國際石油巨艦的競爭,依靠行政性壟斷力量顯然無法與之抗衡;事實是,中國石油業的整個產業鏈都面臨著成本削減的任務。
----因此,在現有的石油寡頭間引入貨真價實的競爭,已成為石油企業上市之后必須解決的問題。這同時也是資本市場的要求:倘若上市公司始終無法建立起自身的競爭力,遲早會被市場無情地拋棄,屆時將前功盡棄。
----對此,其實早有專家做過謀劃。在他們看來,不僅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大集團之間的競爭應當受到鼓勵,其它幾家國有公司也應發展成為上下游一體化的綜合性油氣公司,同時還要擇機允許非國有資本進入,惟此才能保持競爭的活力。同時應該放棄的還有政府定價和各個產業的進入壁壘,比如在未來的一到三年內,應鼓勵中國企業與跨國公司合作勘探和開發國內石油氣資源,取消對油氣公司在地域上和領域上的硬性劃分;對于自然壟斷(如天然氣輸送和配送)的、僅有少數幾家供應商和買主的領域,也應通過價格管制、公平介入、普遍服務等手段,保證行業的規模經濟性。
----按照這種思路,中國石油業的最終格局應該是:全行業所有領域達到完全的競爭,實現進出口貿易和原油、成品油貿易的自由化。
----及早取消價格管制,開放競爭,同時也是基于中國加入WTO后應對國外競爭的考慮。因為按照入世談判條款,在加入WTO后的三年內,中國將放開成品油零售市場;五年內放開批發市場,油品進口配額將被取消(保留進口許可證的發放)。如果缺乏相應的競爭基礎,僅在這幾個方面,我國的大批煉化企業就將難以應對,因為當關稅和非關稅壁壘被打破后,從歐美到中國,每桶油的運輸成本只有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幾美分。
誰的法人治理結構?
----除了外部環境亟待重整,上市之后的企業自身同樣面臨著體制性障礙。無論是中國石油還是中國石化,在上市之初都采取了資產剝離式的辦法;將精華盡數放入上市公司,而母公司所擁有的則只是不良資產、非核心資產和有待安置的大量職工。這樣做的好處是上市公司比較干凈,更容易得到投資者的認同。
----然而母公司并不會因此而自動消失。在難以確定自身的位置時,它反而會以各種形式突出其存在,進而影響上市公司的規范運作。比如關聯交易失控,直接干預上市公司的投資管理,造成事實上的體制回歸;或者準備另起爐灶,與上市公司爭奪資源和市場——這顯然是有悖初衷的。然而,在中國石油上市之后,類似的情形已有所暴露。
----其間的原因是多重的。其一是母公司負擔沉重,比如石油集團最終保留了100萬職工;石化集團則承攬了大量負債,僅為上市公司提供的20年免息貸款一項,所承擔的年利息就高達20億元。其二是重組本身的不徹底性,上市部分和非上市部分往往在一起辦公,很難保守商業秘密。其三是收入差距懸殊,由于上市公司多執行了相應的期權計劃,雙方人員的收入會逐步拉大,而當初人員的分流又是行政劃撥的結果,因此造成某種程度上的不公平,從而萌生“利益均沾”的念頭。
----然而,最為根本的還是體制性原因。由于上市公司脫胎于母公司,其控股股東也仍然是擁有非核心資產、體制落后的母公司,雙方又有著密切的利益和人事關系,因此上市公司的行為很難保證規范。特別是在目前的安排中,上市公司和母公司這兩個利益、目標不同甚至沖突的企業的董事長均為同一人所擔,造成了實際工作中的“兩難”。
----對于已經上市的國有企業而言,這種公司架構隱藏的風險是難以逆料的。除了直接影響公司利潤、扭曲公司行為,這事實上是對股東利益的侵害。作為一種普遍性問題,其最終影響的將是中國概念股的整體信用。
----相應的解決方案其實并不復雜。比如說成立專門的部門作國有出資代表,將上市公司的控股權轉移過來,上市公司和存續公司成為互不持股的兄弟公司,其間的關聯交易就無法黑箱操作了。至于存續公司所遺留的歷史問題,則完全可以通過財政明補的辦法來解決。實際上,在上市重組后,國家財政給予存續公司的補貼是相當優厚的,比如上市公司的紅利、所得稅的返還,都是一筆不小的資金;假以時日,足以公開、公正地解決各種遺留問題,無需與上市公司爭利。
----事實上,無論行業重組還是企業內部重組,下一步改革的真正障礙都在于上市之后形成的新的利益格局。只有持續不斷地打破這種利益格局,真正形成規范的市場經濟,才能防止體制復歸。中國石油石化行業的重組轉制表明,上市遠非改革的終結,而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在這一點上,資本市場有著不可逆轉的推動力,任何試圖利用資本市場的想法最終只會自食其果。套用一句話,“順從市場的,市場領著走;違背市場的,市場拖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