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挽瀾 秦 澤
編者按:去年6月,西安有線電視臺首播電視連續劇《還珠格格》,在播出過程中,因大量插播廣告而引起觀眾的不滿。7月中旬,西安有線電視臺用戶王忠勤將西安有線電視臺告上法庭,要求西安有線電視臺向包括他在內的幾十萬有線電視用戶賠禮道歉,并賠償他被侵權費用每集20元及訴訟費用,所有用戶免費收看一年或半年的有線電視節目。今年3月3日,西安市碑林區人民法院一審判決被告西安有線電視臺向原告王忠勤賠禮道歉,并向其賠償因此次訴訟造成的損失70..6元,賠償其一個月的收視費17.8元。這起全國首例用戶與電視臺收視糾紛案的判決,引起社會的強烈反響。為此,本刊特編發兩篇視角不同、觀點各異的文章,以便使讀者能從不同的角度觀照、思考此案。
近年來,在有些地方,電視節目濫插廣告,觀眾意見不小,但又無可奈何。西安市民王某起訴西安有線電視臺在節目中違規插播廣告一案,經法院一審認定西安有線電視臺侵權成立,判決向原告賠禮道歉三次,并賠償經濟損失700余元。標的不大,卻備受關注,因為本案開創了以受眾起訴、法院判決來維護受眾合法權益的首例。
恐怕任何人包括西安有線電視臺自己都不會肯定濫播廣告的行為是正確的。可以說,自從80年代前期廣播電視業和廣告業大發展以來,國家廣電管理部門就十分注意維護電視節目的完整性,制止播放廣告干擾節目的行為。早在1985年,國家工商局、廣電部等部門就下達通知規定“節目進行中,不得中斷節目播出廣告”。1988年廣電部和工商局又聯合發出通知規定“電視臺不得中斷節目播映廣告,或在節目畫面上疊加字幕廣告”。1993年10月,廣電部在《關于不得在電視新聞節目播出中插播字幕廣告的通知》中指出這樣的做法“損害了電視新聞的整體形象,也侵犯了觀眾收看電視新聞節目的正當權利”。1996年9月,廣電部通知嚴禁轉播中央電視臺節目時以任何形式中斷節目。1997年國務院發布行政法規《廣播電視管理條例》第四十二條規定:“廣播電臺、電視臺播放廣告,不得超過國務院廣播電視行政部門規定的時間。”并且在第五十條規定了相應的罰則。1997年3月,廣電部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廣播電視廣告宣傳管理的通知》,規定播放廣播電視廣告應當保持節目的完整,不得隨意中斷節目插播廣告。播放電視節目,不得在電視畫面上疊加字幕廣告。每套節目播放廣播電視廣告的比例,不得超過該套節目每天播出總量的15%,18:00至22:00之間不得超過該時段節目總量的12%。廣告應健康文明,禁止播出色情或性暗示內容廣告,禁止播出治療性病的廣告。1999年8月,廣電總局發出《關于堅決制止隨意插播、超量播放電視廣告的緊急通知》,重申電視臺播放電視廣告必須保持電視節目的完整性,不得隨意中斷節目插播廣告,以及時間限制的規定,并且對于嚴重違反規定者,補充了處罰及吊銷許可證的規定。而西安有線電視臺置國家的行政法規和規定于不顧,據法院查明,從1999年6月28日開始,每晚8:05時播放電視連續劇《還珠格格》時,不時中斷節目,插播商業廣告及治療性病廣告,其中第14集時間共約70分鐘,插播廣告達70條約27分鐘,內有治療性病廣告1條。這種行為顯然違反了上引的國家法規和規定,其侵害客體首先是國家對于電視廣告的管理秩序,理應受到一定的行政處罰,這是不成問題的。
但是西安有線電視臺濫播廣告行為還侵害了另一客體,這就是通過違反它同觀眾之間事實上存在著的合同約定的方式,侵害了觀眾的合法權益。這里的關鍵是確定有線電視臺同觀眾之間是一種什么樣的社會關系。有線電視臺不是行政部門,它同觀眾之間不存在任何管理和被管理、支配和被支配的關系,而是一種平等的關系。有線電視臺播放的節目不是紅頭文件,沒有任何強制性,收看電視屬于生活消費,可以看也可以不看,這是一種自愿的關系。但是觀眾看有線電視是要付費的,比如王某不僅向西安有線電視臺支付了一筆價值不菲的“初裝費”,而且每年度都要繳納一定的收視費,1998年度至1999年度的電視收視費為115元,才能獲得收視有線電視節目的權利,所以又是一種有償服務的關系。這就是一種典型的民事合同關系。合同的標的表現為播放和收看有線電視節目這一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有線電視臺是電視節目的播放者,是服務者;觀眾是收看者,是接受服務者亦即消費者。兩者的關系受民法、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后兩者都屬于民法部門法)的調整,作為一種民事關系,雙方主體的地位平等,意思自治,任何一方都不擁有凌駕于對方之上的特權。有線電視臺公示自己創辦宗旨、節目設置、收費辦法等等,作出要約和承諾,用戶按照要求支付費用,合同即告成立。有線電視臺發給王某的那張《有線電視使用證》就是雙方合同成立的依據。依合同的原理,合同當事人各自的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作為一方主體的西安有線電視臺,它的義務即為運用自己的電視設備和技術,向另一方主體觀眾王某提供事先約定的電視節目這一服務,它相應也擁有向電視節目收看人王某索取服務報酬的權利;對王某來說,在接受有線電視臺提供電視節目服務的同時,則負有向其支付服務報酬即收視費的對應義務。在合同履行過程中,任何一方不依照先前約定的合同標的、數量、質量或價款和酬金等條款要求,全面、實際履行自己應盡的義務,都必須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王某付費后,基本義務已告履行完畢,就有權在一定期間正常享受到對方播放電視節目的服務。作為“對價”,西安有線電視臺就必須依照服務合同的約定和要求,按時、足量、保質地向王某播放電視節目。任何一個違反服務數量和質量等合同要求的行為,都將被認定為違約,并受到法律的否定性評價和承擔違約責任。本案中,西安有線電視臺并沒有無故取消或中止事先承諾播放的電視節目,只是在節目中插播了較多廣告,而節目與廣告的比例顯然不會在合同中約定,那么又怎么說它違約呢?根據合同法的規定,“當事人訂立、履行合同,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遵守社會公德,不得擾亂社會經濟秩序,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合同法第七條)。在法律、法規有規定的情況下,合同約定的內容必須符合法律的強制性規定或者不得低于法律的強制性規定。經行政法規授權,主管行政部門已就電視廣告的時間安排作出明確規定,所以有線電視臺在這一點上對觀眾承擔的義務還不是自己承諾的,而是國家規定的,當它同觀眾成立合同關系時,已經理所當然地包含在合同內容之中了。所以它濫播廣告,不僅是違規行為,也是對觀眾的違約行為。
由于播放廣告時間是一項法律規定的義務(法定義務),所以有線電視臺的行為不僅違約,而且侵犯了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即侵權。那么西安有線電視臺究竟應當承擔違約責任還是侵權責任呢?依我國法律的有關規定,一般根據受損方的選擇確定。《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條明確指出: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條第一款第七項也規定,服務的內容和費用違反約定的,經營者應當依照本法和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承擔民事責任。這里的民事責任包括了違約和侵權兩種,為兩者的競合提供了明確的依據和選擇。法院以有線電視臺侵犯觀眾王某的“收視權”,判令被告承擔責任。依法理,違約責任僅限于財產責任,違約方無非是向對方繼續履行合同,采取補救措施,或是賠償對方經濟損失,對于守約方的人身及精神損失,根據合同法,違約方沒有賠償的義務。但如根據侵權法的規定,行為人承擔的是侵權責任,則必須賠償受損方的全部損失,不僅包括財產,亦包含人身和精神損害。本案中的原告,不僅從被告處彌補了自己的經濟損失,而且還要接受被告的親口道歉,其權益得到了較完全的保護。
在本案審理過程中,被告方曾經提出這一爭議應由行政手段解決,不存在違約、侵權等問題。這是把不同性質的法律關系混為一談了。我國電視臺都是直接隸屬于政府廣播電視行政部門的,行政部門是電視臺的設立者,在基層甚至實行“局臺合一”,但是這并不等于電視臺也是行政部門,具有行政職能,照此說來,播放節目豈不成為一種行政行為了,這顯然是荒唐的。有許多違法行為,往往既侵犯了國家管理秩序,又侵害了公民的合法權益,那就必須既接受行政處罰,又對受害人承擔民事責任,這是常見的。比如交通事故責任人,既要接受交警部門的處罰,又要賠償受害人的損失,在經營活動中進行欺詐的,既要受工商管理部門的處罰,又要按照《消費者權益法》的規定,給消費者以雙倍的賠償,等等。行政處罰不能夠抵銷民事責任,在今天這應該是常識。
還有一種意見認為,有線電視所收取的費用十分低廉,遠遠低于它的播放成本,所以不能認為它同觀眾之間存在民事合同關系。無論是商品還是服務合同,收取的價款是高于還是低于成本并不影響合同關系的性質,好比“跳樓大拍賣”仍然是商品銷售而不是“發揚風格”一樣。這里還需要說一下大眾傳播媒介經營活動的一個特點。學術界已有不少人指出,大眾傳媒實際上是兩次銷售:第一次是賣給受眾,第二次是賣給廣告主。有線電視向觀眾提供有償服務,同時也就組成了一個擁有相對穩定受眾的傳播網絡,它賣給廣告主的不只是時間,而且包括了這個網絡,定量的概念就是收視率,收視率的基礎就是觀眾數。廣告價格與收視率成正比。電視臺向觀眾收費雖然不高,但實際上可以說是拿了觀眾數向廣告主收取了更多的廣告費。所以觀眾能夠以比較低廉的費用收看有線電視節目,就得作一點犧牲,就是看一些原本并不想看的廣告(當然看廣告有時會有意外收獲又當別論)。換句話說,觀眾對電視臺既付了錢又付了看廣告的時間,而時間也是金錢。但是這種犧牲是有限度的,觀眾的利益和電視臺的利益要有相對的平衡,平衡的尺度就是國家的規定。所以電視違規濫播廣告就構成了對觀眾權益的侵害。
此案意義遠遠超出其爭議標的。主管部門的文件早已肯定了觀眾收視電視節目是一種權利,為此三令五申對播放廣告作出適當限制,然而收效并不明顯。法院是社會公正的最后防線,任何權利只有擁有切實可行的司法手段才可算是真正的權利。作為權利主體的受眾,如果總是消極被動地盼望侵權方的自覺反省與覺悟,恐怕是不行的。以此案為起點,誰再要違規濫播廣告,誰就會成為自己觀眾的被告,誰還敢為所欲為呢?歷來居于優越地位的大眾傳媒,與人對簿公堂,自然于顏面不甚好看,但對于不斷改進自己的服務和產品質量,恐怕并非壞事。重要的是,從此改變一下根深蒂固的等級觀念,給自己一個準確定位,虛心接受自己受眾的直接監督,方是定紛止爭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