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興人
1978年,萬里一次在談到宣傳報道時說:“我真羨慕你們這些記者,哪里都可以去,只要深入下去,就能夠聽到看到真實情況。我們這些當官的要想知道真實情況很不容易。我們一下去,地、區、縣、公社,直到村隊,都有人陪同。一大群人簇擁著你,真正的老百姓到不了跟前,聽到的都是‘鶯歌燕舞的大好形勢。有時連開個座談會,誰參加,誰講什么內容,都給你準備好了,還拿著稿子念,這能聽到多少真實情況。我曾經和你們安徽分社記者說過(當時萬里任省委第一書記):我希望你們如實反映情況,不僅要講好的一面,也要講問題的一面,報喜也要報憂。省委歡迎各級干部和群眾對領導進行批評,希望廣大干部、群眾監督我們省委領導。作為一個領導干部不聽或者聽不到群眾批評怎么行呢?”
這一段話,今天讀來,仍很有新鮮感。對新聞工作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萬里為什么羨慕當記者呢?主要原因是新聞記者有他的優勢:能深入到底層去,能聽到許多真實的情況。老百姓不會把記者當作大官,會無拘束地把他們的喜怒哀樂告訴記者。萬里沒有當記者的優勢,出行很不“自由”,只得借助于讀內參,作為了解實際情況的一條重要渠道。因此,他在談到記者工作時,流露出一種真情的羨慕。明乎此,對記者來說,寫好內參,報喜也報憂,應當是當好記者的基本功之一。
但是,這幾年來,有些記者不大愿意寫內參,認為這是“軟任務”,寫見報稿才是“硬任務”;還有記者認為,報喜皆大歡喜,報憂弄得不好,兩頭不討好。這些想法是不正確的。實際上,寫好一則有見解的內參,為高層領導部門決策提供參考,其價值決不下于一則見報的稿件。去年,《新民晚報》記者陳竹寫了一篇文藝界有人迷戀“法輪功”的內參,因其事發于青萍之末,受到了市委領導的高度重視,陳竹本人也獲文新報業集團的重獎。有些事情不宜公開見報,但通過內參報道,引起領導的重視,也是功莫大焉!至于個別基層單位領導有“報喜不報憂”的想法,那也不足為怪。越是如此,作為一個有正義感的記者,更不應在一些丑惡事物面前閉上自己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