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松年
前不久,筆者在《新聞戰線》發表了一則“記者感言”,題目為《無冕而不王》。說的是人們把記者稱之為“無冕之王”,作為干新聞記者行當的,就不能因此而飄飄然,忘乎所以。記者不是王、不稱王、不為王。記者應當“不計名利,敬業愛崗,廉潔從業,無私奉獻。”文中引用了一首記者理應讀懂的歌:
城里走,鄉里走,山里走;握纖手,握綿手,握繭手;風也受,雨也受,氣也受。有道是:名不求,利不求,官不求;伐惡效獅吼,逄善魂相就。
圖一個,天無垢,地無垢,心無垢。
同行評說:“這才是真正的新聞記者。”同時又指出“感言在理,意猶未盡”,希望有“有冕亦不王”的續篇。于是,就有了此篇“感言”。
記者不是王,無所謂有冕無冕;記者不是官,素來與官無緣。新聞職業是一個戰斗的崗位,新聞記者是為真理而吶喊的士兵。當年身居要職的萬里同志十分羨慕新聞記者,說新聞記者能“沉”到底層,能聽到許多真實的故事,能感受到老百姓的喜怒哀樂,能寫大報道,又能以小“內參”直接向中央領導報告。正如萬里同志所言,在新聞記者隊伍中,不乏那種“熱愛人民,忠于職守,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韜奮語);不乏那種“不怕麻煩的研究,不怕艱苦的搜索,不避艱險的奔波,不畏辛勞的采掘”的作風(范長江語);不乏那種具有“廣博的知識,豐富的思想,敏銳的觀察力和判斷力,廣闊的活動舞臺”的素質(鄧拓語);不乏那種“有事業興趣,而無個人野心”的人品和人格力量(朱穆之語)。由此,新聞記者受到人民群眾的尊重。
要說給記者加“冕”,上述句句嘉語,無一不是戴在新聞記者頭上的頂頂桂冠。新聞界前輩黃遠生曾立下四言,并以此律己:“能調查研究,有種種素養;能交游肆應,以時訪接;能聞一知十,由顯達隱;能尊重彼此之人格,力守紳士之態度。”無疑是對新聞記者這個職業的高度贊美。
記者無冕,亦不是王。“無冕之王”的雅號,實際是從事記者職業的辛酸記錄。
在古羅馬,有一種人,專門傳鈔(抄)元老院錄事,然后把錄事的內容,報告給地方長官。開始由識字的奴隸擔任,后才由自由人從事這項職業。因為要進元老院抄錄,當政者就發給一張“門證”,類似現今的記者證。中世紀,各地的貴族和僧侶聯系頻繁,他們通信的內容,就是報告各自知道的信息,稱之為“新聞紙”(我們現今稱報紙為新聞紙,蓋源于此)。一些抄錄元老院錄事的自由人,就辦起了“新聞紙”,傳播各種信息。這就具有了現代報紙的雛形,也是記者的濫觴。從事這種職業的人,因社會地位低下,常受人欺凌,每每觸犯當政者,“新聞紙”就被取締。有個叫彌爾敦的人,上書抗議當政者動輒取締“新聞紙”的做法。協力抗爭者眾,當政者不得已,贈于他一個空洞的“爵士”尊號,社會卻認可。同伙們戲稱這就是“王冠”,彌爾敦就是他們的王。“無冕之王”由此而來。
可見,“無冕之王”這個為社會所授予的稱號,是記者職責之所在,而非新聞記者有特殊才能。
“無冕之王”似為大,那是因為新聞報道影響大,人們稱記者為“無冕之王”,似是褒,褒中有貶,內中不免含有戲稱、逗趣的成份。當記者的以知趣、自重為要。切不可利用社會對記者的信任、尊重,去圖“有償”,去謀私利,去鋪墊自己升官發財之階石。如果說新聞記者真要加冕,那末這頂桂冠就是:——
“人類靈魂工程師”,“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宣傳者和實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