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雁
人民日報前不久發表了一篇題為“中關工委”舉行會議的新聞。對相當一部分讀者來說,“中關工委”簡直是一個難猜的謎。
“中關工委”是什么?生活在北京和中央新聞單位的編輯當然是清楚不過的,但外地讀者對“中關工委”一是理解成北京有個聞名海內外的“中關村”,“中關工委”大概指的是中關村工作委員會;二是推測成北京有家“中直機關工作委員會”。
讀了新聞后才知道:“中關工委”是“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的簡稱。問題在于作為一張全國性大報,編輯對標題的適應性和通用性是不應忽視的,因為不少讀者是以看報紙標題為其讀報方式的。北方讀者和首都讀者了解的,南方讀者可能是一知半解,如“評團”,北方讀者不假思索就知道是流行于京津一帶的“評劇團”,南方讀者則順理推章說成是“評彈團”。在這方面,一些南方報紙的編輯做得較好,在標題中,絕對不會把“滑稽劇團”、“粵劇團”縮水成“滑團”和“粵團”的。
值得欣慰的是,人民日報近日已在標題中將“中關工委”改成全稱了,那可以說是對限于時間只瀏覽標題的讀者負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