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薄技
陳彧同志在《非智力因素對校對質量的影響》(載《新聞記者》2000年第三期)一文中,以校對的職責范圍作了肯定,承認校對的行為準則是:“其一,是忠實于原稿,即原稿怎樣校樣也必然怎樣;其二,是對原稿錯,校對有權提出疑問,但按常規是無權修改的。”校對要“尊重原稿、尊重作者、尊重編輯的勞動和對原文的處理”。可是在談到如何看待見報差錯時,陳彧同志又否定了自己的觀念,把校對的職責范圍無限擴大了,把不是校對的過錯也加到了校對的頭上,所列舉的事實之邏輯是編輯出錯,校對負責;編輯生病,校對吃藥;校對是個泔水缸,誰的差錯都朝里面裝。我認為陳彧同志這樣袒護編輯、苛責校對是沒有道理的,也是不公正的。作者寫錯了,編輯沒有發現,倒平安無事,而校對“沒有發覺”卻成了彌天大罪,被拉出來訓斥一頓、奚落一番,被認為是“失校”,難道校對人員要對編輯的差錯負責,要代編輯受過不成?
當然,陳彧同志也提到了編輯的責任。但提編輯的責任不過虛晃一槍,真正的意圖還是要朝校對身上打板子。他的文章標題是談校對質量問題,可是他所列舉的兩處見報差錯,反映出來的都是編稿質量問題,不屬于校對質量問題。把編輯出的差錯記到校對的賬上,于情于理都不通。如果編輯出錯都要校對負責,那設置編輯干什么?校對出于對報紙質量和對讀者負責,發現原稿差錯時,在查有實據、確有把握的情況下,可以改正,也應該改正,但是這種改正屬于“立功”行為,屬于“見義勇為”,應該獲得“訂正編輯差錯獎”,至少要受到精神鼓勵和表揚;對于原稿上存在的差錯,校對如果沒有發現而見報了,這仍然是編輯的差錯,不是校對的差錯,要追究責任只能追究編輯的責任,要批評只能批評編輯,要處罰只能處罰編輯,與校對人員無關;原稿正確無誤,檢字工人或電腦人員在校樣上打錯了,校對沒有發現,差錯見報了,或者校對人員擅自作主,改錯了原稿,只有這兩種情況,才是校對的過錯,才是校對質量問題。陳彧同志把校對職責范圍無限擴大,是值得商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