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健
真實、客觀、公正地報道采訪對象,這是每個新聞從業人員的必備素質。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不少報道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失實之處,不僅違背了新聞報道原則,而且還欺騙和誤導了受眾,危害極大。出現這種現象,除了極少數是記者有意為之外,大多是因為記者“合理想象”所致。筆者以眾多媒體報道中國“網姐”陳帆紅為例,對人物報道的真實性作一簡要分析。
寧波殘疾姑娘陳帆紅(網名“菜青蟲”)自去年11月獲中國網絡小姐大賽浙江賽區冠軍后,就成了媒體追蹤報道的焦點。她因腿疾而被全國組委會拒絕以正式選手身份參加全國比賽,更是激起了全國輿論的“海嘯”。最終陳帆紅獲得全國參賽資格并于1999年12月9日晚奪冠,成為首位中國網絡小姐。
在陳帆紅參賽的數月之中,海內外約有100多家媒體對這一事件進行了報道。我參與報道了整個事件:陳帆紅浙江賽區奪冠,全國參賽一波三折,全國決賽奪冠一直到現在她開講座、寫書等等。寧波日報主辦的《服務導刊》一共刊發了我采寫的20多篇連續報道,而且跟蹤報道至今還在繼續。在參與陳帆紅事件報道的所有媒體中,《服務導刊》的報道周期最長,篇數也最多。
我多次與陳帆紅本人和她的父母進行交談,所以陳帆紅的為人、個性和理想,我非常熟悉。我發現,在媒體的大量報道中,真正能做到真實反映陳帆紅的報道太少,因為這些報道中存在著大量的失實之處。陳帆紅本人對此也頗有微詞。
在采訪陳帆紅的同時,我也結識了許多前來追蹤采訪的各家媒體記者,在閑聊時我們也交流了各自的采訪體會。不少記者說他們的采寫方法是正規的,合乎情理的,并不存在故意歪曲。但是,他們的不少報道都有失實之處。究其原因,歸納如下:
1.采訪不深入、“合理想象”導致失實
應該說,大多數記者的主觀愿望是善良的,只是因為偷懶,采訪不深入,故而造成報道失實。這種情況在目前的新聞界非常普遍。陳帆紅成為公眾人物后,社會活動頻繁,加之她的身體狀況等諸多因素,因此約請采訪有一定的難度。不少記者為了應付單位領導分派的任務,只得靠看材料和憑空想象來完成“采訪”。雖然記者的想象在許多讀者看來是“合情合理”的,但這和現實生活中的陳帆紅相去甚遠。而且,也違背了新聞報道的基本原則。
如浙江一家大報的記者想采訪陳帆紅,但正值她備戰全國決賽,無暇接受采訪。這位記者只得將道聽途說的材料加以整理,并參閱了其他媒體的一些報道,然后連編帶抄,寫出了好幾篇人物報道。陳帆紅的真實病情是左腿巨細胞腫瘤,所以截去了一段腿骨。但在這位記者筆下,先是只報道陳帆紅是坐在輪椅上的,后來又報道她截去了一段腿骨,最后卻報道為截去了整條腿。同時,她的病情也從巨細胞腫瘤變成了白細胞腫瘤,左腿變成了右腿。這些報道在關鍵問題上前后矛盾,漏洞百出,讓讀者如何相信?
陳帆紅雖然患的是巨細胞腫瘤,而且截去一段腿骨,但她的病在未確診之前,并沒有太大的感覺。而出現在許多媒體上的文章,經記者的“合理想象”之后,陳帆紅患病時痛得“天昏地暗”,“如刀割般”。另外,陳帆紅的父母都是寧波大學的教授,為鼓勵女兒戰勝病魔,雖然內心是無比擔憂和牽掛,但表現得卻是非常堅強。而不少報道卻是“父母終日以淚洗面”。
國內一本發行量極大的雜志刊登了一篇《青蟲化蝶啊,“中國網絡小姐”》的報道,其中的一段描寫是:“陳帆紅從手術臺上被抬了下來,父母見到如花似玉的女兒右腿被活生生地截去了一段,一夜之間滿頭飛雪?!痹谶@篇報道中,不僅動手術的左腿變成了右腿,而且“一夜之間滿頭飛雪”夸張得也太離譜,實際情況根本不是如此。
2.為追求個人名利而不惜胡編亂造
這類文章大多出自雜志記者和自由撰稿人之手。他們基本上沒有采訪過陳帆紅本人,而是從有關的報道中東拼西湊,并按照人們的“常規心理”進行“合理想象”,以“人情味”作為“報道重點”。這類“寫手”的最終目的是稿子能對上編輯的胃口,以求發表而取得稿酬。據了解,有些雜志開出的高稿酬是千字千元,故而有些人便不擇手段。
這些報道的共同特點是極力渲染、夸大陳帆紅的“悲慘程度”,說陳帆紅一邊受病痛折磨,一邊還要承受單位的冷落,而她的父母則是四處借錢為女兒看病。將陳帆紅寫得極其可憐,欲以此博取人們的同情和眼淚。
陳帆紅的工作單位是中國兵器工業部寧波第52研究所。陳帆紅患病以后,單位領導對她非常關心,經常前來探望,并承擔了相當數量的醫療費用。而不少雜志記者們為了加大陳帆紅的“可憐程度”,硬說社會各界對她冷落,單位領導“置之不理”,陳帆紅“四處求助無望”,經常遇到的是“白眼”和“碰壁”,等等。
有位著名的報告文學作家希望寫一本陳帆紅的書,篇幅在20萬字以上,并再三表示:考慮到陳帆紅工作繁忙和身體狀況,對她本人采訪的時間不會很長。但被陳帆紅拒絕。陳帆紅認為,采訪的時間不長,20萬字的“鴻篇巨制”從何而來?估計只能靠“合理想象”了。但對陳帆紅來說,“合理想象”實在太可怕了。
3.捏造事實,嘩眾取寵,惡意炒作
這類記者雖然只是少數,但是由于大眾傳播媒介的威力,帶來的負面影響卻是不言而喻的。在眾多媒體對陳帆紅的一片贊揚聲中,他們“別出心裁”,從陳帆紅的輪椅開始進行“合理想象”,大唱“反調”,以求“轟動效應”。
上海有家報紙的記者對陳帆紅本人抱有嚴重的個人偏見。他看到陳帆紅自強不息惹人注目,于是“想象”陳帆紅一定是“為了自身炒作,夸大自己的‘殘疾,利用殘疾來騙取評委的高分”。他還在一篇現場特寫中使用了如“殘疾也是優勢嘛,殘疾惹人同情”等語句。筆者經歷了整個比賽過程,陳帆紅的奪冠是名正言順、無可厚非的,優勢也非常明顯。筆者現場采訪了其他各省代表隊的幾個領隊,意見都是一致的。而這位記者在文章中卻寫道:“陳帆紅的即興演講非常牽強。”而抱有同一目的的另一家上海報社的記者更為惡劣,他以《告訴你一個真實的“菜青蟲”》為題,對陳帆紅的輪椅進行了“想象”:“既然要把陳帆紅寫成在大眾面前是不真實的,那么她的最引人注目之處——輪椅就存在作假成分”。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還寫道:“陳帆紅的輪椅其實是道具,以此來博取人們的眼淚和同情?!绷硗猓瓣惙t個人主頁上的本人照片是電腦合成的,經過了‘移花接木的手法”。
據筆者了解,目前的中國新聞界確實存在著相當數量的“合理想象”報道。尤其在人物報道中,為了達到“褒”或“貶”的目的,運用“合理想象”或“夸大”或“縮小”。對陳帆紅的報道,是比較典型的一例。筆者認為,不管有沒有惡意,這至少是采訪作風問題。真實是新聞的生命。這是一個基本常識??磥?,加強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教育已經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