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 芳
新聞侵權問題很早就引起了我們的重視。南方日報報業集團(以下簡稱本集團)主辦的主報《南方日報》和各系列報如《南方周末》、《南方都市報》、《南方農村報》等,在新聞報道中,尤其是在輿論監督報道中,惹來了一些官司。這些新聞官司,從法律的角度看,其新聞報道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從客觀角度來看,受到新聞時效要求、采訪工具落后等因素的制約,采訪工作不可能像司法人員辦案、律師取證那樣,使所有新聞事實都得到有效證據的支持;二是從主觀角度來看,部分新聞工作者本身的群眾觀念、法制觀念、權利觀念淡薄。因此,就如何在新聞報道或新聞輿論監督與新聞侵權之間構筑“防火墻”,預防新聞報道“走火傷人”的問題,本集團社委會采取了一些措施。《南方日報報業集團預防新聞侵權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規定》)的出臺,就是在集團內部為預防新聞侵權而構筑的一道“防火墻”。
出臺《規定》勢在必行
促使我們出臺《規定》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減輕訟累、減少損失的需要。這是最直接的動因。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尤其是在我省法治程度越來越高、受眾法律意識明顯增強的情況下,本集團遇到的新聞糾紛也呈增多之勢。其中,絕大多數屬于善意、正當的輿論監督中出現個別細節失實。這種輕微失實的報道,主要是由新聞本身的特點決定的。新聞報道的過程,是一個新聞采訪、編輯、印刷、發表、投遞的系統工程。這個過程環節多,時間短,專業性強,不可能絕對準確地把握事實和意見,也不可能完全避免過失。但一些當事人不了解新聞的性質,抓住個別細節問題進行糾纏。新聞侵權糾紛發生后,輕則引起當事人的投訴,重則引發新聞侵權訴訟。而在新聞侵權訴訟中,法官往往對新聞報道中的事實的真實性要求非常嚴格。在新聞輿論監督和人格權保護發生沖突時,許多法官傾向于保護當事人的人格權。因此,新聞單位常常很被動,報社領導、當事記者、編輯以及法律事務部工作人員,不得不花費大量的精力去應付官司。有關人員經常被拖得精疲力竭,嚴重影響正常的采編工作。新聞訴訟不但耗費大量的人力和時間,而且要承受較大的社會壓力和經濟損失。我們認為,為了減輕訟累,減少損失,與其坐等官司上門,不如加強內部自律,預防新聞侵權,在源頭上堵住誘發新聞侵權的各種漏洞。
二是維護本報權威性的需要。法治是我國走向繁榮富強、高度民主的必由之路。因此,依法治國早已成為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而廣東處在改革開放的前沿,法治尤其顯得必要和迫切。本集團所辦的主報作為廣東省委機關報,擔負著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任務,又是黨和人民的喉舌,在黨政機關和人民群眾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和地位,而提高法治水平,是黨報題中應有之義。此外,本集團歷來重視輿論監督。這方面的新聞報道,一向以方向正、找點準、角度新、力度大、效果好而樹立了自己的權威地位。廣大讀者之所以看好黨報的原因,主要也在于媒體的公開、公正和公平。但是,也不能否認,本集團的新聞從業人員中,有相當部分的采編人員缺乏系統的法制教育,對許多法律問題認識模糊。這種狀況與本集團新聞事業的飛速發展極不相稱。為了充分發揮黨報作用,維護黨報的權威地位,有必要提高整個新聞從業人員的法律素養和法制意識。
三是彌補新聞法空白的需要。目前我國法律法規對新聞媒體、新聞記者和編輯在輿論監督中到底享有什么權利?這種權利在何種范圍內行使屬于正當使用?輿論監督與新聞侵權之間的界限是什么?新聞采訪方式、手段有無限制?等等,都無詳細的規定。但新聞工作者不能坐等有關法律法規出臺了才進行新聞采編工作。面對目前這種新聞法制狀況,我們發現本集團同時存在著兩種極端現象:一是個別記者、編輯濫用權利,對報道對象橫加指責或妄加評論,乃至出現自覺或不自覺的報道失實現象;二是個別記者、編輯縮手縮腳,不敢開展正常、正當的批評報道或輿論監督。與此同時,廣大讀者和報道對象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權益的意識越來越強。有鑒于此,本集團考慮有必要在報社內部先制定一些規則,使新聞報道工作有章可循。這既可以加強新聞行業自律,又能確保輿論監督順利進行。
依法立規 圖操勝券
盡管我們很早就注意和重視了新聞侵權問題,但在條件尚未成熟時,我們沒有急于出臺相關的規定,而是在理論研究和經濟積累上做準備。
什么是新聞侵權?新聞侵權與正當輿論監督的界線在哪里?新聞侵權侵犯的是公民、法人的什么權?新聞侵權行為有哪些種類?新聞侵權行為與一般侵權行為有什么區別?新聞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是什么?新聞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有哪些?新聞侵權行為要承擔哪些責任?等等。這些問題,在新聞界和法學界都是一些前沿問題和熱點問題。對這些問題,如果在理論上沒有清晰的認識,就難以在預防新聞侵權方面作出科學的符合實際需要的規范。為此,我們組織法律、新聞方面的專業人員對新聞侵權行為進行學理研究和經驗總結,形成了我們自己的新聞侵權法觀點。
我們認為,新聞侵權系指行為人通過報紙、電視、電腦網絡、廣播等新聞媒體,公開發表了不實報道,或者報道雖然真實,但系法律禁止公開傳播的事實,因此對當事人造成侵害的行為。界定這個概念,可以使記者、編輯在總體上把握正當采編行為與新聞侵權行為。在此基礎上,我們將新聞侵權細分為新聞侵犯名譽權(含新聞誹謗)、新聞侵犯隱私權、新聞侵犯姓名或名稱權、新聞侵犯肖像權、新聞侵犯商業秘密權等。從本集團的實踐來看,新聞侵犯名譽權案件是新聞官司中較常見的。所以,我們又將新聞侵犯名譽權分為以下幾種:
其一,虛假新聞損害他人名譽。即新聞完全失實或基本失實,對他人名譽造成損害。虛假新聞歷來是新聞界所反對的。但由于一些從業人員追求轟動效應,工作馬虎,不深入調查采訪等原因,導致一些虛假新聞出籠。例如,有一家報紙,曾刊出一篇表揚性的關于一對打工仔沖破重重阻力戀愛結婚的報道。事后查明,該報道是一個外報記者根據兩對打工仔愛情經歷編造出來的,其中的所謂“事實”多屬杜撰。后來,兩對打工仔先后起訴該報侵害名譽權,使該報非常被動。
其二,侮辱他人人格。報道的內容雖然基本屬實,但是其中有侮辱他人人格的詞句的,也構成侵權。例如,報道中針對受害人的某種生理缺陷,某種不正當的行為,或某種不足為外人道的疾病等,運用貶低、傷害性的言辭,對受害人進行攻擊的違法行為。
其三,新聞誹謗。即報道中惡意編造虛假事實而侵害他人名譽權的行為。惡意是故意的一種主觀狀態,它與新聞報道中的一般故意的區別在于:新聞誹謗者在主觀動機上對受害人不懷好意,如挾私報復,心存偏見等,其損害受害人名譽的針對性非常明顯。而一般故意的動機只是為了制造轟動效應,取得稿酬或為個人出名等,不存在刻意對受害人進行傷害的心理狀態。一般來說,新聞誹謗中的所謂“新聞事實”,是侵權人惡意編造的,或者雖與生活真實有一定聯系,甚至個別細節是生活真實,但主要事實是憑空捏造的。而這些編造的“新聞事實”,會使讀者對受害人的人格產生明顯的貶低性的評價。
其四,不當評論損害他人名譽。就是說,在新聞報道中,對受害人的品質、行為、信譽等作出不恰當的評論,從而損害他人名譽。這種評論可以是記者本人作出的,也可以是其他人作出的。但無論是誰作出的,只要在報紙上發表了,就可能構成侵權。例如有一家報紙發表幾篇讀者來信,其中部分內容對某一特定當事人的行為進行了評論,使用了諸如“白嫖”、“摳女大王”、“老流氓”等字眼,結果成訟,且招致敗訴。
總之,凡涉及指控個人違法犯罪、單位聲譽的、個人名聲的、個人疾病的、對個人智力評價的,以及其他可能引起對個人或單位貶低性評價的內容,必須掌握足夠的證據方能報道。禁止在報道中出現侮辱、誹謗他人人格的詞句。正面報道對象的材料也要全面掌握,言之有據,評價要準確無誤,不要人為拔高或貶低。在報道中注意這些方面,就能有效地避免新聞侵犯名譽權事件的發生。
與此同時,未經本人書面授權而披露他人隱私、陰私的報道,也是容易惹官司的。隱私權是自然人就自己個人私事、個人信息等個人生活領域內的事情,不為他人知悉,禁止他人干涉的權利。隱私權一般包括以下具體內容:個人生活安寧權、個人生活情報保密權、個人通訊秘密權、個人隱私利用權等。目前,侵犯隱私一般按照侵犯名譽權處理。因此,我們在《規定》中相應作出要求:在新聞報道中,凡是未經本人書面授權的,不得披露他人隱私、陰私。
在新聞侵犯姓名或名稱權方面,我們認為,把新聞報道對象的姓名、名稱搞準確就不會侵權。姓名權是自然人依法享有的決定、變更和使用自己的姓名并得排除他人干涉或非法使用的權利。名稱權是特定團體依法決定、使用、變更及依法轉讓自己的名稱并得排除他人非法使用或干涉的權利。新聞侵犯姓名或名稱權,主要是由于張冠李戴而引起的,并且往往和名譽侵權結合在一起。例如,某報一篇報道VCD行業狀況的報道,將甲企業的名稱誤作乙企業名稱。又如,某報未經當事人同意,也未經法院同意,將經濟糾紛中的當事人牛某的姓名以“牛×”字樣公諸報端而導致訴訟。因此,對公安、檢察、國家安全、法院、司法行政機關非公開的法律文件,對檢察機關的公訴文書,不宜原文刊登。對依據上述非公開的法律文件采寫的新聞報道,未經相關機關主管部門領導審定,也不宜發表。
對于新聞照片的使用,如果照片和圖片涉及個人肖像時,該進行技術處理的要進行技術處理,但不要丑化;此外,照片主人公和著作權人如果指定了照片的用途,更要慎重。肖像權是自然人對其肖像享有利益并排斥他人侵害的權利。肖像權主要包括肖像制作權、使用權、完整權、利益維護權等。新聞侵犯肖像權主要表現在未經同意擅自發表他人照片、照片張冠李戴、丑化他人照片或對照片擅自進行修改等情況。如某報發表關于一少女跳樓事件的報道,將B的照片錯當成C的照片而成訟。又如,本集團一位記者在一家夜總會經同意后拍了一些照片。但這些照片后來被另一家報紙用于一篇與該夜總會毫無關系的批評性報道中,結果成訟。
我們通過對本集團所涉及到的新聞侵權糾紛進行研究、總結,從中摸索到一條規律,這就是,在所有的新聞侵權糾紛中,批評報道是最易引發新聞侵權訴訟的。所以,本集團建立了批評報道發表之前的溝通制度和重大批評報道責任制。例如,慎重對待情況反映,確保批評報道的公正性,批評報道的采訪經費由本報業集團自行負責,不得接受投訴人提供的吃住招待以及采訪經費等。這些措施,不僅使批評報道本身保持了公正性,而且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有的放矢 行之有效
在理論研究和經驗總結的基礎上,本集團結合相關法律法規,把《規定》分成四個部分:基本原則、新聞報道、批評報道、訴訟責任制,共十四條近三千字。在“基本原則”部分里,結合本報報業集團的實際,對新聞報道、輿論監督尤其是批評報道,我們特別提出“三個有利于原則”和“三高原則”,即“輿論監督要有利于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有利于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有利于被監督單位和個人改進工作”。此外,我們要求新聞工作者要具備很高的職業道德,有高度清醒的頭腦和很高的業務素質(從預防新聞侵權的角度來說,特別要具備很高的報道藝術,報道既要做到旗幟鮮明,弘揚正氣,又不授人以柄)。這個原則,我們稱之為“三高原則”。“三個有利于原則”是從輿論監督的目的方面來對新聞工作者提出要求的,“三高原則”是從新聞報道業務的具體開展方面來提出要求的。
今年5月,本集團社委會將《規定》付諸實施。《規定》出臺之后,首先在本集團內部引起了強烈反響。新聞采編部門組織相關人員專門學習和討論了這個《規定》。因為《規定》正式出臺之前,曾征求和吸納了新聞采編部門的意見和建議,并五易其稿,不僅有法律依據,而且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所以受到各部門的歡迎。《規定》出臺之后,記者和編輯的法制意識、權利意識有明顯的提高。例如,批評報道嚴格按照規定采編、發表,到目前為止,尚未出現新的投訴和官司。此《規定》被集團列為新聞業務培訓的重要資料,尤其對新參加采編隊伍的同志有重要的幫助作用。
《規定》出臺后,在全省新聞界引起很大反響,受到省委宣傳部有關領導的高度重視。《規定》經一些中央媒體介紹后,在全國新聞界也引起了良好反響,一些兄弟報社、電臺、雜志社等新聞媒體,紛紛來電來函索取,并給予了好評。當然,《規定》并不能概括所有的新聞侵權類型,也不可能預防所有的新聞侵權糾紛。其效果如何,還有待今后實踐的檢驗。
附錄:
南方日報報業集團預防新聞侵權的若干規定
基本原則
第一條 為了更好地發揮新聞輿論監督的作用,有效減少乃至避免新聞侵權糾紛的發生,特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輿論監督要有利于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有利于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有利于被監督單位和個人改進工作。新聞報道尤其是批評性報道,應當堅持這三個“有利于”原則。
第三條 新聞工作者要恪守職業道德,擺正自己的位置。嚴禁借新聞采編之機泄私憤、打擊報復、謀取私利,在新聞報道中要杜絕失實報道或嘩眾取寵等不良現象。要積極正確穩妥地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報道既要做到旗幟鮮明,弘揚正氣,又不以“社會法官”或“裁判員”的面目出現。
新聞報道
第四條 新聞工作者要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記者采訪要深入、細致、客觀、全面,評論要公正準確、注意“火候”;編輯對稿件要嚴格把關,有事實不清、評論失當、作者主觀成分多等問題的稿件不得見報。
第五條 為了避免新聞侵權糾紛的發生,新聞報道的采編工作要注意以下幾點:
1.涉及到如下內容時,要掌握足夠的證據方能報道:(1)涉及指控個人違法犯罪的;(2)涉及到單位聲譽的;(3)涉及個人名聲的;(4)涉及個人疾病的;(5)涉及對個人智力評價的;(6)其他可能引起對個人或單位貶低性評價的。
2.要避免正面報道失實引出新聞侵權糾紛,對正面報道對象的材料要全面掌握,言之有據。材料、數字、名稱、定性、評價要準確無誤,不要人為拔高或貶低,嚴禁所謂的“合理想象”。
3.不得泄露所涉單位和個人的商業秘密。未經本人書面授權,不得披露他人隱私、陰私。
4.新聞照片要有著作權人的書面授權,照片和圖片涉及到個人肖像時,要慎重處理,不要丑化,該進行技術處理的要進行技術處理。
5.轉載他人作品或稿件,必須注明出處,并支稿酬。已注明“不準轉載”、“嚴禁轉載”等字樣的,應獲得版權所有者的書面授權,方可轉載。
6.對外來稿件要慎用,防止假新聞出籠。
7.對公安、檢察、國家安全、法院、司法行政機關非公開的法律文件,一律不得原文刊登。對依據上述非公開的法律文件采寫的新聞報道,未經相關機關主管部門同意和本報分管社委簽發,不得發表。
8.不得在報道中出現侮辱、誹謗他人人格的詞句。
批評報道
第六條 建立批評報道發表前的溝通制度。批評報道要注意傾聽被批評者、被批評者的單位或其上級單位的意見,把事實弄準確,尤其是要弄清被批評者提出的種種疑問和難題。
第七條 建立重大批評報道責任制。批評稿件見報,必須經編輯、部門負責人、分管社委審查簽字,最后由總編輯審定是否見報。審批手續不全,一般不得發稿。
第八條 采編批評報道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把好采訪關。要反復核對事實,特別是有關時間、地點、人名、職務、職稱、數據、主要情節等。嚴禁道聽途說、主觀臆斷、憑空想象。批評稿禁用“據說”、“聽說”等字句。
2.做好采訪筆錄。筆錄要翔實,字跡要清晰,必要時盡量要求被采訪者在每一頁采訪筆錄上簽名認可。報道要用事實說話,盡量把涉及到的各方的意見擺出來,一般不要下結論。非下結論不可的,必須經得起事實與邏輯的檢驗。
3.注意采訪錄音。采訪錄音要清晰,錄音時要注意盡量將能夠反映當時背景的聲音、材料錄入采訪錄音中。錄音時要通過明示或暗示方式征得對方同意。
4.強化證據意識,注意搜集和保存證據。收集的材料要盡可能多而全,使用的材料要與自己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在邏輯上能夠相互印證。凡是重大的批評報道,相關部門都要建立證據檔案,妥善保管,以免證據滅失。
5.關鍵詞句精雕細琢。尤其是對事件或人物定性的詞句要反復斟酌,把握好分寸,不要把話說絕(已由有關國家機關通過公開的法律文書確認了的除外)。報道中嚴禁使用帶有侮辱、誹謗等人身攻擊性質的詞句。涉及到普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有關民事、經濟糾紛的報道,不要任意表明自己的立場,更不能對其中的任何一方說三道四。對公、檢、法、司等國家機關和國家安全機關的法律文書中有關事實部分,不要輕易發表自己的意見。
6.慎重對待情況反映。對報料新聞、讀者來信、熱線電話、群眾呼聲等反映情況的新聞報道,一定要調查核實,保證事實準確才能刊發。
7.注意批評技巧。批評個人的,盡量不具體點出被批評者所在的單位;批評單位的,盡量不具體點出該單位負責人的名字。確須點名批評的,不應對與批評事實無關的、或關系不大的事實、行為、人品等進行評論。
8.合法采訪。一般情況下,應采用合法的采訪手段進行采訪。
特殊情況下,為了黨和國家利益、人民和社會公共利益才允許采用偷拍偷錄的方式進行采訪。采用偷拍偷錄的方式進行采訪,事前應向部門領導匯報;來不及匯報的,采訪完畢后立即報告。
9.批評報道的采訪經費由本報自行負責,不得接受投訴人提供的吃住招待、以及采訪經費等。
訴訟責任制
第九條 新聞侵權糾紛實行訴訟責任制,各系列報自負其法律責任,所發生的一切費用由各系列報負擔。
第十條 發生新聞侵權糾紛后,各系列報、各部門可委托社委辦公室法律事務部處理新聞官司。法律事務部有責任和所涉部門、系列報共同協商處理新聞官司。在辦案中,原則上由法律事務部工作人員和涉案單位共同調查取證、出庭應訴。涉案各單位由于客觀原因不能派員參加時,可由法律事務部全權處理一應事務。
第十一條 各部門、各系列報接到司法文書后,應即向分管社委匯報,嚴禁出現拒絕接受司法文書的現象。
第十二條 若出現以下情況,在分清責任的基礎上,應當追究涉案記者、編輯和其他直接責任人的經濟責任或行政責任:
1.虛假新聞,包括報道完全失實、基本失實、大部分失實的;
2.文章中有侮辱、誹謗對方當事人的詞句、內容的;
3.報道動機不純,借新聞采編之機以泄私憤、打擊報復、謀取私利、嘩眾取寵的;
4.批評報道審批手續不全并已產生不良影響的;
5.稿件屬私人關系稿、人情稿的;
6.編采作風輕浮、態度惡劣、擅自行事、把關不嚴等原因引起新聞侵權糾紛的;
7.拒絕接受、拖延轉交訴訟材料,或拒絕協助法律事務部開展工作的;
8.經社委會認定的其他情況。
第十三條 涉案記者、編輯應負責任的認定,由法律事務部提出初步意見后,報社委會決定。涉案記者、編輯和其他直接責任人有權通過正常的途徑反映意見,為自己申辯。
第十四條 本規定自發布之日起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