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夫
1999年底,我曾有機會到歐洲去進行一次公務(wù)考察。我們這個考察團一行8人,從踏上歐洲地面的那一刻起,小費就開始伴著我們同行。下飛機取行李,機場服務(wù)人員滿臉堆笑地把行李手推車推到你面前,你不能只說聲“Thank you!”了,事,最少得破費兩美元。如果人家?guī)湍惆研欣钔瞥鰜碓偎蜕宪嚕憧赡苓€得多破費點。接待單位派車到機場接你,面對司機的辛勞,每人付5美元的小費是不算多的。到了酒店,服務(wù)生是那樣笑容可掬地迎上來,幫你把行李提到房間,這也該給人家遞過去5美元吧。一到酒店住下,服務(wù)員給你整理床鋪來了,你不給小費,她來句“先生,你滿意嗎?”這話外之音就是提醒你得掏一點小費。算算這一天從機場到酒店的短短一程,少說15美元就出去了。
這以后的日子,小費更是寸步不離地緊跟著你,陪伴著吃喝住行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早晨起床,要把小費置于床頭,等著服務(wù)員來收拾房間;早餐、午餐、晚餐,對跑堂、端盤的侍者非打點不可;出門坐車,即使公派的司機,那小費也少不了..要是打的,“的哥”的小費更是雷打不掉;觀光旅游自然有導(dǎo)游相陪,這導(dǎo)游的小費,你想忘都忘不了,他會不失時機地給你一個不言而喻的暗示,你總不能老裝傻;晚上,想去酒吧坐坐,那調(diào)酒師、服務(wù)生的小費一樣免不了。
這小費,你不給不成,給少了也不成。在歐洲,小費標準雖然沒有明文規(guī)定,但似乎有約定俗成的額度。在餐廳,如果你是單槍匹馬,結(jié)完帳,付上2~5美元,可能才算體面。如果是集體就餐,那得根據(jù)餐費的多少來支付,一般是少不了10%。在酒店,早晨收拾房間和晚上整理床鋪的小姐最希望能在床頭看到數(shù)目是2美元以上的小費。至于汽車司機,小費標準也分幾種情況,短程的公車公派,他習(xí)慣拿的小費額是10美元以上。整天服務(wù),每天小費不少于60美元,因為他的法定工時也只有6小時。如果要讓他加時服務(wù),延長1小時就得加10美元小費。臨時坐出租車,一般是按計價器金額的15%付給司機小費。導(dǎo)游的小費更為復(fù)雜,要分團大團小、線內(nèi)線外:線內(nèi),大團按人頭收,每人每天2美元,小團按天數(shù)計,每天60美元;線外(即旅行社安排的線路以外),不論團大團小,每小時10美元。小費標準最不好把握的是在酒吧,因為酒的檔次不同,價格懸殊,按消費金額計顯然不妥;有的消費額高,但耗時短;有的消費額低,卻耗到深夜。所以酒吧的小費,既要參照消費額,又要考慮消費時間。總之,在歐洲國家任何場合付小費,你得按收小費的人所習(xí)慣的標準付給,只能多,不能少。當(dāng)然,付少了,人家也不會扣留你,你可以照樣走你的人,但就是免不了自己覺得脊背發(fā)涼、耳根發(fā)燒。
在歐洲服務(wù)行業(yè)打工的人員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不怕?lián)搁T的老板,就怕吝嗇的顧客。”在歐洲服務(wù)行業(yè)打黑工的人工資不高,不論是酒店還是餐館,也不論是酒吧還是咖啡廳,直接面對顧客服務(wù)的人員,月薪很少有超過500美元的,但他們的月均總收入?yún)s都在1000美元以上。在羅馬的“中國城”,我向一位在這里跑堂的姓林的上海姑娘問起她的薪水,她瞥了一眼柜臺后的老板,悄聲對我們說:“可憐得很,每月工資60萬里拉。”那語氣,對這60萬里拉的月薪頗有幾分不屑。我說,60萬里拉的確是低了些,折合成人民幣也就3000多元,跟在國內(nèi)南方打工差不多。這姑娘似乎是怕我們小看她,趕緊補充道:“我從來都沒有把工資當(dāng)回事,靠那點工資恐怕早就餓死了。”“那靠什么呢?”“小費呀。干我們這行的,全靠小費哩。如果運氣好,10天掙的小費比1個月的工資還高!”“拿小費還靠運氣嗎?”“當(dāng)然啦!這運氣的好壞,主要決定于碰到什么樣的客人,干我們這行的就怕碰到吝嗇鬼!”
我們一行8人在那里吃了一餐便飯,在付了20美元的小費之后,我開玩笑地問林小姐,我們不知屬不屬于吝嗇鬼之列。林小姐不好意思地點了點頭,當(dāng)我們準備再加付一點小費時,林小姐婉言謝絕了,而我們也只好不好意思地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