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 君
希望長壽是人類共同的美好愿望。長期以來,人們都在努力探索長壽的秘方。科學家們經過研究發現,基因與長壽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基因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將有助于人類長壽。
據日本工業技術院和廣島大學的科學家日前發布的一項研究成果說,他們使用轉基因技術增強了人體細胞的增殖能力,延長了其壽命。報道說,科學家使用轉基因技術,把具有維持細胞分裂功能的基因和促進細胞增殖的基因植入從人體臍帶血管分離出來的血管內皮細胞中去,結果使血管內皮細胞的分裂次數從65次增加到200次以上,從而大大延長了細胞的壽命。參加這項研究活動的科學家三井洋司說:“這一技術適用于人體的各種細胞,并可望用以制造人體的皮膚和骨骼等人造器官及進行細胞移植。”
日本研究人員成功地在實驗室中將人體細胞壽命延長了約30%,這一成果有助于抗衰老研究、基因療法研究以及人工培育移植器官。人體細胞分裂次數的上限一般為50—60次,細胞分裂的次數越多,其生存時間就越長。另外,日本研究人員還注意到,癌細胞可以持續旺盛分裂,壽命比普通細胞長得多。他們找到了促使癌細胞分裂的遺傳基因,并將這種基因植入正常的肺細胞,結果發現,肺細胞分裂次數增加到70~80次,而且并未發生癌變。
科學家們早已經知道少食長壽的道理,但是一直沒有找到其依據。最近,美國科學家找到了少食長壽的基因依據。美國《科學》雜志最近刊登的一篇研究報告說,少吃可以延緩衰老,其原因是吃得少可以對與成熟有關的某些基因產生影響。這項研究發現了可能使人們找到延長生命的方法,而且是第一次揭示出某些基因在衰老過程中發生變化的原因以及人們的飲食習慣如何對衰老過程產生影響。這項研究報告的兩位作者托馬斯·普羅拉和理查德·魏因德魯克對兩組實驗鼠的6347個基因的作用進行了研究。他們對一組實驗鼠按照正常投食量喂養,而把另一組實驗鼠的投食量減少了24%。他們發現,占他們研究基因總數不足2% 的1個非常小的基因束,在正常投食量一組的試驗過程中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發生變化的是那些發揮生物作用即引起衰老的基因——對緊張作出反應、改變蛋白質生產或能量生產的基因。然而,在另一組減少投食量的試驗中,鼠體內的相同基因卻幾乎沒有發生變化。現在,研究人員準備以猴子和人作為研究對象。利用這項技術可以繪制出基因衰老圖,從而找到食物和藥品對相關基因發揮作用的線索。
美國研究人員還發現,限制飲食可以大大改善體內細胞的生物化學成份,使動物生理發生重要變化,從而延長50%的期望壽命。科學家們堅信,減少飲食會激發細胞中“幸存”基因的活力,使身體抗病能力增強;減少飲食還能大大提高基因復制過程中糾正錯誤的能力,這種錯誤是由于感染或有害化學物質的侵害而造成的。糾正基因復制錯誤的能力會隨年齡的增加而下降,因而糾錯的能力越強,人的壽命就越長。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下屬的國家毒理學研究中心的哈特博士的一項實驗已能使基因修復能力增加40%,他說,只要改變少數幾個關鍵性基因,就能取得全部效果,并預言可以在3~5年內發現這些基因。他們對26名肥胖病患者進行了15個月的監視,通過手術使這種人的消化道縮小,使他們每天吸收的卡路里都被限制在1800大卡左右,不到正常水平的2/3,但比健康代謝至少需要的卡路里多10%,而且他們仍然能吸收所有的維生素、礦物質與微量元素。結果,這些減肥者人人看上去和感覺到比以前更年輕。根據以上發現,最近科學家們正在設法針對這些基因,開發出可以激發其活力的藥物,這樣人們就可以延長壽命而不必忍饑挨餓了。
科學家們還發現了用基因療法延緩婦女衰老的途徑。據美國《自然遺傳》月刊最近報道,波士頓的馬薩諸塞總醫院的醫學家通過遺傳工程培育出一批雌老鼠,它們比正常的雌老鼠衰老得慢。這一高科技成果如果應用到人類上,婦女的衰老過程有可能延緩,壽命有可能延長。報道說,這些科學家們培育的雌老鼠身上缺少一種被稱作BAX的基因,這導致雌老鼠卵巢里的卵泡比正常雌老鼠多出兩倍。當正常雌老鼠由于卵巢功能下降而開始衰老時,通過遺傳工程培育出的雌老鼠卵巢依然能夠排出高于正常水平的卵泡,而且不排卵、不受孕。由此可知,被稱作BAX的基因在導致排卵和受孕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從以上幾個實際成果和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基因與長壽有密切關系,基因因素對人類衰老的影響程度頗深。目前,對衰老與長壽的研究已成為全球的科研熱點。科學家們通過對果蠅和蠕蟲延長生命的基因進行研究,已證實個別基因的作用能調控衰老過程。科學家們的下一個目標是在遺傳機理研究的基礎上搞清某些酶、激素和細胞結構是如何影響衰老過程的;同時,也期望更進一步地研究染色體的末端部分——端粒,以搞清端粒區DNA序列的縮短與細胞衰老的關系。相信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抗衰老研究將會有一個更大的發展和飛躍,人類長壽的理想和愿望將會在不遠的將來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