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士奇
中國詩歌中有一種叫謎詩,它既是一首詩,耐人尋味;又是謎語,啟人遐思。如“在娘家青枝綠葉,到婆家骨瘦肌黃,不提起倒也罷了,提起來淚水汪汪。”這是一首好詩,同時又是一則以“撐船竹篙”為謎底的謎語。
在我國古代,創作謎詩(或稱詩謎)之風頗盛,留下眾多佳作美談,如曹操設謎考華佗、白居易巧謎戲山僧、蘇小妹三難新郎等佳話;又如唐代詩人李嶠的一首詩:“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層浪,入竹萬竿斜。”寫的是風(謎底),頗有“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之妙。
宋代王安石不僅是詩人,還是制謎高手。有年夏天。他在室外乘涼,吟出一首謎詩:“戶部一侍郎,恰似關云長。上任石榴紅,辭官金菊香。”猜的是手中拿的“扇子”。明代唐寅也善寫謎詩。他的《畫雞》詩云:“頭上紅冠不用裁,滿山雪白打出來。平生不敢輕言語,一叫千門萬戶開。”這就是后人猜為“公雞”謎語的原型。
古代很多詩人寫下膾炙人口的詠物詩,謎味濃,構思巧,是古代人智慧的閃光。如唐代賀知章寫的《詠柳》詩:“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如果掩去詩題,可以說這首詩謎底即為“柳”。又如明代黎淳的《爆竹》詩:“自憐結束小身材,一點芳心未肯灰。時節到來寒焰發,萬人頭上一聲雷。”謎底是“爆竹”。宋代蘇東坡《花影》詩,內容更為曲折:“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掃不開。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他以花影影射自己的反對派——王安石的新黨,第一句指王安石1070年(熙寧二年)拜相執政,換了一幫人馬(重重疊疊);第二句指保守勢力盡力攆王安石下臺未果(掃不開);第三句指1075年王安石罷相(收拾去);第四句指次年王安石又出任宰相(送將來)。詩的內容反映兩黨斗爭的激烈,這首詩作為詠“花影”的詩,本身已是謎語詩體,加上寓意曲折,竟成“謎中謎”了。尤為有趣的是明代于謙《焚石灰》詩:“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只留清自在人間。”詩中沒說到“石灰”,但句句都在說石灰,詩的標題即為謎底。清代趙翼的一首謎詩也有異曲同工之妙:“路迢迢而非遠,石疊疊而無山。雷轟轟而未雨,雪飄飄而不寒。”用詞文縐縐的,但卻雅致盎然,原來猜的是農家常用的“石磨”。
這種謎詩在今天亦不乏佳作,往昔見語文書上題山水花鳥《畫》的詩,令人難忘:“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其意境之美,不言而喻,雖句句無“畫”字,但句句皆人“畫”中。
謎詩能夠啟發人的思維,展開想象之翅膀,清新雋永給人以一種高雅藝術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