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曼
在某市,有一港商投資建造了一個專門生產塑料玩具的工廠。該企業開始生產后,澆模車間產生的惡臭和有毒氣體未經處理即向大氣排放,嗆人喉鼻,使人呼吸困難;同時,機器發出的噪聲震耳欲聾,使人煩躁。附近的單位和居民紛紛向市監測站反映,要求政府嚴肅處理。監測站根據群眾的反映,先后多次督促該企業對污染進行治理,并聘請了有關專家對該企業進行實地勘測,提供治理方案,發出了限期治理的通知,但該企業始終不采納。監測站遂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該企業對上述噪聲和廢氣污染進行徹底治理,達到國家規定標準,并支付聘請環保專家進行勘測的費用。
經法院審理查明,國家規定企業職工每個工作日接觸噪聲8小時,最高限量不得超過85分貝,工業集中區噪聲白天不得超過65分貝。但是該企業澆模車間工人每天工作均在8小時以上,噪聲最大值為106分貝、最小值為91分貝。而且該企業澆模車間原材料的主要成份是帶有劇毒的化學增塑劑,該增塑劑屬脂肪酸類的發臭團。據此,法院判決:該企業限期按照國家標準對噪聲、惡臭進行全面治理,并處以罰款20000元上交國庫,監測站聘請人員對實地勘測的費用由該企業承擔。
我國環境保護法規定,產生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單位,必須把環境保護工作納入計劃,建立環境保護責任制,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在生產建設或者其他活動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粉塵、惡臭氣體、放射性物質以及噪聲、振動、電磁波輻射等對環境的污染和危害。建設項目中防治污染的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違反上述規定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除了責令其限期整改外,可以根據不同情節給予警告或者處以罰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