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夫
在未來的經濟發展過程中,人們除了在信息工業、生態工業領域內激烈競爭以外,一種叫作“產業空間”的爭奪也將變得越來越白熱化。首先是對地球邊疆地區的開發與探索,比如南極、北極和公海;其次是在地球以外的太空和虛擬的互聯網世界中的劃地盤。以互聯網為例,域外搶注就是一個非常有代表性的搶地盤運動。此外,人類在太空方面的爭奪也并非風平浪靜。
以發達國家美國為例,一個新的產業部門——太空產業正在形成。它包括5個與太空有關的商品和服務生產領域:太空運輸、衛星通訊、衛星遙感(收集有關農業、氣候、礦藏、土地、制圖、造林、海洋污染等方面的地球表面信息)、太空材料研究及加工和以太空為基地的工業設施。
首先是載人航天方面的競爭。載人航天,是人類駕駛和乘坐載人航天器在太空中從事各種探測、研究、試驗、生產和軍事應用的往返飛行活動。其目的在于突破地球大氣的屏障和克服地球引力,把人類的活動范圍從陸地、海洋和大氣層擴展到太空,以便人們更廣泛和更深入地認識整個宇宙,并充分利用太空和載人航天器的特殊環境進行各種研究和試驗活動,開發太空極其豐富的資源。
其次是科研性質的經濟競爭。俄羅斯科學家最近所做的一項太空試驗,成功地在失重條件下種植和收獲了小麥,引起轟動。其重要意義在于,它可為未來在太空建立密封的生態系統以及人類遠征火星等星球時,如何解決糧食問題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隨著高科技的不斷發展,太空產業的經濟價值將會越來越大。太空旅游、太空加工廠、太空種植園等太空經濟制高點,已使一些國家獲得很多好處,并在暗中彼此較勁。新千年伊始發生的兩件事,使人們再次看到了太空經濟爭奪的端倪。
今年2月17日,總部設在荷蘭的米爾有限公司與俄羅斯“能源”航天火箭公司簽署了租用“和平”號空間軌道站的協議,使即將報廢的“和平”號在今年8月以后仍可繼續飛行,發揮其潛在的經濟價值。據“能源”航天火箭公司新聞處發布的消息,租用“和平”號軌道站的米爾有限公司,其主要投資者是美國的金蘋果公司以及從事通信和互聯網經營的企業家希林杰夫·卡杜里亞。米爾公司將利用軌道站從事廣告、太空旅游、科學實驗等商業活動,為此,他們將劃撥4000萬美元用于支持“和平”號運行到今年年底,屆時將根據商業收入情況再制定下一步計劃。
另外,俄羅斯電影演員兼導演弗拉基米爾·斯捷克洛夫說,俄羅斯維杰弗科影視公司與俄“能源”航天火箭公司就在太空拍攝電影的事項簽署了合同。他們于今年4月初隨太空考察組飛抵“和平”號空間軌道站,在軌道站上拍攝了空間幻想故事片的一部分鏡頭。英國制片人約翰·戴利透露,在空間拍攝的畫面將占整個故事片的15~20%,攝制這部影片的初步預算約為4000—6000萬美元。精明的好萊塢制片人說,僅憑這一點,哪怕他們的攝制費沒有超過1億美元,其票房收入也絕對不會低。
世界太空大國及企業間的激烈競爭,帶動了全球“太空經濟”的開發熱潮,即使一些中小國家也不想放過爭奪太空地盤的好時機。據資料統計,在現有的太空地盤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屬于中小發展中國家,用在通訊上僅僅只是一個方面,搶占“有利地形”才是他們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