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早期語言獲得的過程令人不可思議,到3歲時兒童已基本掌握了復雜的母語,為以后的交流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雖然,3歲以后兒童的語言仍在發展,但開始3年的發展對以后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仔細研究和分析兒童早期語言獲得的過程,可以給我們以下幾個方面的重要啟示:
(1)兒童是在自然的語言環境中學會語言的。兒童的語言獲得是環境與兒童自身相互作用的結果。雖然幾乎所有的兒童都能自然地獲得語言,但如果沒有相應的語言環境,語言獲得便是不可能的。這種語言環境是整體式的,父母并沒有有意識地和系統地教兒童語言,但兒童能迅速地奇跡般地獲得句法等復雜的語言結構。所以,語言環境,特別是早期撫養者(多為母親)的語言能力和溝通特點往往影響兒童的語言發展。例如,當兒童剛開始牙牙學語時,母親敏感與否,與兒童的對話多少(雖然兒童還不會說或聽不懂)等都會影響兒童的說話愿望。又如父母對兒童的講話糾正過多可能會導致兒童口吃,而如果兒童的要求無需用語言表達就被理解和滿足,則兒童的語言就不易發展,嚴重的還可能發展為表達性緘默癥,即能理解不能表達。同時,兒童獲得的語言是情景性的,離開了具體的情景,兒童的語言就變得模棱兩可和不易理解了。
(2)兒童是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學會語言的。兒童不是為了儲備而學習的,也不是先學會基本功再進行實際演習而逐漸掌握的,而是一開始就在聽,在試著理解,試著表達。經過長時間的耳濡目染和不斷試用,他出現突然的進步。這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而不僅是簡單的積累,也不僅是從簡單到復雜的遷移。如兒童開始只是零碎地學習和積累一些詞匯,但一般到1歲半時,詞匯有一個迅猛發展的時期。因此,在做中學、在用中學可能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
(3)兒童是在模仿和重復語言的過程中學會語言的。在掌握新的詞匯或句子初期,兒童需要不斷重復和模仿,逐漸接近成人的語言,并獲得新的語言形式。不過,兒童的模仿并不總是外顯的,有外在模仿和內在模仿,而且,模仿不一定是原原本本的仿效,而是有選擇性的。如兒童經常聽到大人說“好媽媽、好爸爸”,便自己說“好妹妹”;聽到媽媽說“寶寶漂亮、寶寶最漂亮”,就說“天漂亮、地漂亮、海漂亮、媽媽最漂亮”。通常,兒童的模仿能獲得大人的鼓勵和贊揚,因而進一步強化和促進了兒童的話言發展。而且,模仿本身也讓兒童因進步和能干而感到快樂,有時兒童為了一個新的詞匯或句子,可以不厭其煩地重復幾十遍、甚至幾百遍,其熱情之高令人不可思議。
(4)交流促進著語言的發展。在1周歲以前,雖然兒童還只是接受語言,但其交流的愿望極其強烈,4個月左右已是咿咿呀呀不斷。這時成人與兒童面對面、眼睛對眼睛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成人的表情和姿勢不僅在幫助兒童理解他所聽到的語言,也在強化著他的交流意愿。從牙牙學語到能與成人進行簡單對話,這種語言能力的迅猛發展,表明交流動機的存在是非常關鍵的。有研究認為,孤獨癥兒童語言發展困難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交流的意愿。我們也可以想像,由沉默寡言、不善于交流的成人帶大的孩子,與他人交流的愿望往往也不強,因此也不善于交流。
(5)贊賞和鼓勵是語言發展的催化劑。兒童掌握語言的整個過程中,沒有任何批評和責備,只有不斷的贊賞和鼓勵。父母作為師傅懷著極大的熱情積極參與,隨時給予幫助和指導,說明欣賞和參與以及師徒式的方式是這種進步發生的重要條件。我們常常因為孩子說了“不正確的”話而捧腹大笑,卻不會因此責備孩子。例如,當我們聽到孩子說“灶氣煤(煤氣灶)”、“牡白丹(白牡丹)”、“你沒有格資(資格)當爸爸”時,首先一定是驚喜,而不是馬上去糾正。
(6)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語言獲得的特點是會說但不知為什么這樣說,如可以說很好的句子,但并不知道相應的句法。整個過程是程序性和自動化的,而且可以隨著經驗的豐富而不斷發展,因此具有可持續發展性。語言的目的是溝通和交流,很多時候兒童并不是直接學習語言規則,而且自己既不能表達也沒意識到這些規則,但結果是獲得了相應的規則。又如當西西聽到“阿根廷”時,隨口說道“這很像一個人的名字”。這說明西西在接觸大量人物名字以后,實際上已經內隱地獲得了“取名字”的規則,否則就不會覺得“像不像人名”。而且,西西平時在自編的故事中也獨創了大量非常好聽的名字,這足以說明他已經獲得了取名字的規律,雖然他說不出這種規律。
(7)創造性是語言的生命。兒童不僅能理解無限多樣的從未聽過的話,而且能產生多種多樣為人們所理解的話。兒童能根據具體情境和交流意圖的變化而不斷創造出新的從未聽到過的語言,包括錯誤的和正確的:“云是我的痰盂(正坐在痰盂上)。”“媽媽,有沒有夢先生?宇宙有沒有夢先生?有沒有拿夢當作禮物的?”“如果我是夢,你(媽媽)會不會做到我?”“你也太佩服毛衣了吧?”“熱得連蚊子也要赤膊了。”“喝冷水出冷汗,喝熱水出熱汗。”“爸爸理解我,我理解你,你理解爸爸,這樣我們就心理大團圓了”諸如此類的話,只有兒童才可能創造出來。可以說創造本身就意味著獲得了相應的規則。
(8)巨大的學習潛力。當你仔細考察兒童的語言發展時,就會發現兒童的學習潛力之大,是一般的學習原理無法解釋的,這就迫使我們去尋找不同于成人的學習機制,因為成人學習語言的能力遠不如兒童。大量研究表明語言獲得有一個敏感期,問題是為什么處于敏感期的兒童語言能力發展特別快?是否基于某種特殊的學習機制?但無論如何,我們從兒童的語言獲得過程中可以相信,兒童的學習能力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很多時候并不是兒童不會學習,而是我們不適當地限制了他們的學習潛力。因為,我們總是“以成人之心去度孩子之腹”。
總之,語言獲得肯定不是一個單一的過程,而是聯想記憶、程序性記憶、歸納推理、外顯學習(如模仿、嘗試錯誤、假設檢驗)、內隱學習等多種過程綜合的結果,而且受語言環境、兒童認知能力、社會性發展等多種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影響。因此,在今后的《父母必讀》雜志中繼續探討兒童的語言獲得過程,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兒童的學習和發展,為我們的教育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