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心理學教科書,“素質(dia-thesis)”的概念是這樣定義的:素質一般指有機體天生具有的某種解剖和生理的特性,主要是神經系統、腦的特性,以及感官和運動器官的特性 。素質是能力發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礎。顯然,素質具有相對穩定性和不易改變性。
從字面上來看,“素”有“淺”、“白”、“本(原本)”之意,如“素色”、“樸素” 等;“素”也有“經常”、“一向”之意,如“素來如此”等。因此,素質既有“本質”之 意,也有“恒定”之意。人的“素質”就是指一個人的穩定的本質特征。于是,素質教育應該是:“針對人的本質特征進行教育培養,使良好行為或品質固定下來并具有恒常特性的教育過程。”
那么,人的本質特征是什么呢?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從分類學上來看,“人”屬“靈長目”“人科”動物。人既然是一種動物,就應具有生物屬性。“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是遺傳的必然規律。人作為生物體也必然遵循自然法則。除了生物屬性決定于遺傳外,有些行為屬性也嚴重地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 人們常說“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為什么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這是因為打洞是老鼠這一物種 賴以生存的一種重要的行為方式,而這種行為方式是由其生物屬性所決定的。遺傳的物質基 礎也決定了我們人類具有人類的行為特性。
對于遺傳的生物屬性,人們往往很容易理解。例如,父子倆、母女倆或兄弟倆長得很相像。既然人的外部特征可以因為遺傳的力量而顯得很相似, 那么,人的內部特征,例如神經系統的特征是否也可以因為遺傳因素的影響而具有相似性呢 ?至少從理論上講,回答是肯定的。因此,人作為生物學意義上的個體,健全的肢體、強壯的體魄是生命體得以繁衍的重要保證。因此,生物的遺傳性應該是人的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 ,或者說是重要的基本素質之一。于是,以長遠的眼光來看,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要尊重人的遺傳特性,增強人的體質。這包括人口遺傳基因質量的提高,減少遺傳性疾病, 提高醫療保健的水平和質量,為全民特別是少年兒童廣泛提供體育運動場所和設施等。
人有哪些心理特征
人之所以被稱為萬物之靈而不同于其他動物,是因為人具有意識,有精神,有心理活動。作為具有精神的個體,人的意識水平、精神狀態、心理活動的能力應該是人的另一個基本屬性,稱之為精神屬性。因此,心理素質應該是人的又一個基本素質。于是,素質教育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提高人的心理素質。人的心理素質應包括:感覺、知覺、注意、記憶、思維等所謂的智力活動和意志、情緒、動機和性格等非智力心理特征等。
文明社會的發展和長期教育教學的實踐證明,文化知識教育是促進人類個體繼承祖先的文化遺產,并進一步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應該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的基本內容。顯然, 對智力的開發和文化知識教育不僅與素質教育根本不矛盾,而且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應該受到重視。當然,人的意志、情緒、動機和性格等心理特征對智力發展和知識的接受與運用有很大的影響。素質教育必然也應該包括對人的意志的鍛煉、良好情緒和性格的培養,正確動機的引導等。
人離不開社會
從生活方式來看,“人”是群體生活的,具有明顯的社會性。因此,適應社會的能力應該是人的又一個重要的基本素質。作為一個社會成員,必然會受到社會規范的約束。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人首先需要認識自身、認識社會、認識自身與社會其他成員的關系。因此,從社會性的角度講,發展個體的自我意識,培養自律、自主、自立、自強;發展社會意識,培養團結合作、互助互利的集體精神;發展道德意識,培養道德習慣;增強法律意識,自覺遵守社會秩序等都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人的本質屬性可以用這樣一個直觀圖來表示。圖中的三個圓圈代表人的三個基本屬性。 每個屬性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緊密聯系的。生物屬性與精神屬性的聯系靠神經系統來完 成。神經系統本身是生物體的一部分,但其活動的結果產生心理活動,即其功能具有精神屬性。精神屬性與社會屬性之間的聯系中介是自我意識。只有通過自我意識,一個人才能確認自己在群體中的地位和意義。生物屬性與社會屬性之間的結合點是一個人的氣質類型。一個人的氣質類型更多地決定于他的生物屬性,但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性格則具有明顯的社會性。
素質教育教什么
對素質有了基本的認識以后再來看素質教育就容易多了。根據前面對人的素質的基本界定,素質教育就應該包括這樣三個方面,即身體素質教育、心理素質教育和社會性素質教育 。而身體素質教育又包括“遺傳和優生咨詢、營養保健和體育鍛煉”,為少年兒童提供充分的體育設施、活動場所和鍛煉機會等方面;心理素質教育也包括“認知教育、情感教育、意志鍛煉和性格培養”等方面;社會性素質教育則包括“自我意識培養”、“公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等方面。當然,我們還可以更進一步把它們細分為具體的操作,如認知教育可以進一步分為思維訓練、各科知識教育、創造力培養、操作技能訓練等各個內容。公德教 育則可以更進一步分為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傳統美德等。還可以把職業道德更具體化為職業道德意識、職業道德行為和職業道德習慣等。
現實生活中的人是作為整體而存在和發展的。一個人在生理成熟的同時發展著他的精神屬性和社會屬性。這種不可分割的一體性決定了素質教育也應該是整體的、全面的,任何一 種只強調某一側面的教育都是片面的,對個體發展是不利的,也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
但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并不等于平均發展,而應該在尊重個體差異的基礎上,使每個兒童都得到適合其本身特點的最佳教育和發展。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嬰兒從出生起就表現出 明顯的個體差異,而且這種個體差異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日益加大。每個人的優勢才能是各不相同的,每個人對教育的需要也是各不相同的。實際上,素質教育的原則也應該建立在尊 重個體差異的客觀基礎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