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日,有“中文亞馬遜”之稱的香港網上書店——博學堂,突然宣布倒閉。成立剛剛3年的博學堂,負債已高達3000多萬元(港元,以下相同)。這家網上書店為何如此短命?其“死因”又何在?
創辦之初“錢”景無限
早在1996年,創辦人余志明就開始構思成立博學堂。他把想法告訴朋友們,卻被他們笑為天馬行空。但余志明看好當時香港方興未艾的互聯網業,以及剛剛起步的B2C(商業對客戶)市場,立志創辦香港首家網上中文書店。
為了實現他的構思,余志明不辭辛苦四處招兵買馬。經過他的不懈努力,博學堂于1997年正式成立。股東陣容十分強大,包括快譯通、英文漢聲出版、迪威多媒體、凌速等。個人股東也大有來頭,包括皇冠的麥成輝、知名女作家張小嫻等。博學堂的出現,挾著美國亞馬遜網上書店神話的聲勢,一時間風光無限,帶給港人許多憧憬。
此后,不少大股東相繼加盟博學堂,使之財力大增。去年9月,澳大利亞上市公司LibertyOne入股博學堂,占25%股權,成為第二大股東。換股后,博學堂的市值曾高達4億元。余志明還找來硅谷名人梁穎準出任行政總裁,將博學堂定位為全球最大的華人網上書店。此時的余志明眼前一片光明,揚言博學堂計劃到美國納斯達克上市。
不惜工本搏出位
博學堂和亞馬遜一樣,產品種類除了書籍外,還有音樂光碟、DVD等。為了在香港競爭激烈的圖書市場占據一席之地,博學堂不惜以較原書折扣55%的超低價,取得市政局的圖書采購合約,遭同行的非議。此外,為了打響品牌,博學堂還免收郵費,以吸引本地甚至海外網民購買圖書,甚至推出全球客戶購物獎賞計劃。采取這些策略后,會員人數迅速增至10萬人。
1999年,博學堂的營業額比1998年增長了8倍。如此高速的增長,按理說收益頗豐,但賺來的錢遠不及花掉的,巨額的花費埋下了博學堂倒閉的禍根。
到今年初為止,為打響博學堂品牌所花的宣傳費用已高達3000萬元,而且這項費用一直有增無減。3月份,為宣傳人氣明星鄭伊健及舒淇的個人網頁,僅是記者招待會的花費,就高達100萬元。在一次書展中,雖然當時資金已十分緊張,但博學堂仍租用9個書展攤位,進行大肆宣傳。
由于盲目樂觀,加上毫無節制的觀念,博學堂每月花費由五六百萬元升到1200~1300萬元,而營業收入僅二三百萬元。其虧損程度之嚴重,一度使公司資不抵債1500萬元。4月底,博學堂曾一度無法支付員工薪金,最后需要由余志明私人借款近500萬元給公司才暫時渡過難關。截至7月15日,博學堂已欠下3750萬元的債務。
山窮水盡斷財路
本來,博學堂若能趕上網絡股熱潮,上市集資,也許能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但這個機會卻瞬間即逝。今年3月份,博學堂宣稱手持現金1億元。當余志明被記者問及上市集資多少時,他財大氣粗地說:“我們不急于上市,用不著看菜吃飯!”余志明沒有想到,手頭現金總有用完的一天,他已失去了一次解除危機的絕好機會。
此外,注資方案的爭持不下也是導致倒閉的關鍵原因。作為第二大股東,澳大利亞上市公司LibertyOne的股價,在入股博學堂后一度水漲船高,升至2.5澳元。然而好景不長,隨著全球科技股股價爆跌狂潮的到來,LibertyOne也難逃厄運,股價一路下滑至只有0.23澳元。
此時已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的LibertyOne,面對博學堂資金緊張的問題,哪里還有余力顧及?因此,當余志明先后提交三個注資方案時,其中包括收購或出售博學堂股權,都被LibertyOne一一拒絕。
由于注資方案一直爭持不下,資金運作很快出現問題。最后博學堂董事局不得不宣布公司倒閉。對此,博學堂創辦人余志明氣憤不已,他說:“他們凡事都反對,又不肯接受我們的注資方案,一心想我們用不合理的高價,買回他們的股票。我們不會沒條件地放錢去營運,遲遲沒有注資營運,使博學堂走上倒閉的不歸之路。”

網站虧損冰山一角
其實,博學堂事件只不過是冰山一角。香港近期已出現一連串網站財務困難事件。有李嘉誠旗艦和黃集團作背景的TOM.COM,每月支出達5000萬元,而上半年營業額只有601萬元,共虧損1.92億元。為此,不久前TOM.COM宣布裁員,以節省支出。另一家公司城市電訊,因互聯網及寬頻業務投入大量資金,據預料在5年內仍會出現虧損,2002年虧損會超過3億元。
業內人士認為,網絡業成本支出龐大、廣告收益少、網上消費未成氣候是導致這些網站困難的主要原因。為了提高瀏覽率,網站要耗費大量廣告開支,同時,薪酬開支也很龐大。自從網絡熱興起后,香港以.COM為名的網站已激增至1500多個,各網站爭奪人才,把網絡從業員薪酬大大提高。
網站開支龐大,卻苦于無法拓展收入。面向個人消費者的B2C網站,主要收入來源依靠廣告及網上購物。但是,廣告收入卻難以平衡。許多廣告客戶覺得登了網絡廣告后,反應極為平淡,效果遠遠不如報紙或電視。今年香港公司投入網站的廣告額,僅是傳統媒體的0.5%。
網站的另一項主要收入來源是網上購物。但網上購物在香港只是起步階段,也面臨發展阻力。不少分析認為,亞洲城市人口密集,便于上街購物,是網上購物不盛行的主因。而香港人視上街購物為娛樂,以及現有的付款系統不足也是網上購物的發展障礙。(杜 衛 譚慧萍)
《海外星云》(2000年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