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曾轟動全球的“大學炸彈殺手”案,許多人還一直懷有濃厚興趣。
1998年5月4日,“炸彈客”卡辛斯基在1978年5月起的17年里用郵包炸彈炸死3人、傷29人后終于鋃鐺入獄。為什么這位智商奇高、哈佛畢業且獲密歇根大學數學博士學位的天才竟會放棄遠大前程,到處放炸彈殺人?
卡辛斯基曾在《紐約時報》刊出的萬言書中宣稱,科技正在毀滅人類與生俱來的自由和美好的大自然,并深信整個社會體制屈從科技的淫威,強迫人們成為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機器,因此有必要采取激烈手段來予以抵制。到底是什么原因,讓他產生這樣的想法?
與卡辛斯基年齡相仿,且同為哈佛大學畢業的學者艾爾史東·契斯,最近在美國知識分子圈內頗知名的《大西洋月刊》發表一篇文章,題為《哈佛和大學炸彈客的產生》,深入探討和分析卡辛斯基的成長過程。契斯以自己在50年代曾于哈佛求學的經歷,以及他對當時哈佛學風的熟悉,大膽推斷卡辛斯基的偏激理念是在哈佛求學期間形成的;契斯并揭露卡辛斯基在校期間曾接受哈佛社會心理學教授穆瑞一項極不人道的心理學實驗,這件事可能是造成卡辛斯基后來“發飆”的導火線。
未滿16歲上哈佛
卡辛斯基的問題可以追溯到嬰兒時期。1942年5月,卡辛斯基出生在芝加哥市一所醫院,不知什么原因,他身上長滿有點像是過敏所造成的蜂巢狀東西。他被留置在醫院8個月,回家時他身體雖已恢復正常,但母親卻發現他反應遲鈍。長大之后,卡辛斯基不時會陷入一種很詭異的靜止狀態。
在學校,他孤僻沉默,但功課出奇的好,這雖要歸功于父親的鞭策,但最主要是他聰明絕頂。卡辛斯基沒念小學六年級就跳升到中學,在班上他年紀最小,變得比過去更沉默寡言,他把所有的精力投注在功課上,無論文學、歷史、生物、或數學,每一門學科他都名列前茅。1958年春,哈佛大學接受卡辛斯基的入學申請,那時他還沒滿16歲。
價值論戰導致悲觀
包括哈佛在內的美國各大學,從1950年起全面實施“通識教育”課程,目的是要建立學生們的基督教傳統價值觀,其核心課程包括科學、文學、哲學、歷史及西方政經和社會制度。說得更具體一點,通識教育的目的,是要讓學生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但什么才算是“正確的價值觀”?在當年哈佛眾多的教授和學者中,這個問題的答案基本上可分成“反科技”和“科技至上”兩大類,第一類人士對剛結束不久的二次世界大戰留下很壞的印象,尤其廣島和長崎吃了兩顆原子彈,讓他們覺得科技這玩意嚴重威脅西方傳統價值,甚至威脅到人類的生存;第二類則對科技佩服得五體投地、吹捧得天花亂墜,認為科技是破除迷信、引導人類進步的強大力量。
在哈佛,贊成科技至上這一派人士顯然占了上風,他們從理性出發,對基督價值觀冷嘲熱諷;他們高舉“實證主義”牌,對自古以來累積的非科學類知識,包括宗教和哲學,一律痛加撻伐,認為這些東西頂多只能算是文化的“額外產物”,要不就是一派胡言。可是傳統價值被質疑、被否定,卻沒有新的東西來取代,搞到后來人生就沒有了目標,道德也失去了其正當性。
當時的哈佛,就是這樣一個不同理念互相交戰的環境。契斯回憶,當時學生遭遇雙料悲觀的打擊,他們從人文課程教授那里學到“科學正威脅著人類的文明”,然后又從科學課程老師那里得知“誰也阻止不了科學巨輪的前進”。那時的哈佛校園,甚至整個西方知識界,可說籠罩在一股失望的氣氛當中,很多人認為人類的前途是沒什么希望的。哈佛大學校方在60年代前后對學生學習狀況所做的研究也證實,當時通識教育的課程確實對學生的情緒、態度、甚至部分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小的影響。
不人道的實驗
雖然如此,絕大多數學生感受到的只是一種心智上的沖擊,但對卡辛斯基這樣一個具有過人智力,但人格尚未發展成熟的少年來說,卻可能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
直到畢業都還未滿20歲的卡辛斯基,既受到人文和社會科學帶來的沖擊,但他的專業卻是數學這種是非對錯相當分明的科學。他曾在文章中寫道,他不能接受人文和社會科學里有所謂的復雜性和相對性。結果,卡辛斯基既接受了數學里二元式的觀念,而又服膺通識教育中的反科技思想。
契斯認為,教授穆瑞在哈佛所進行的一項實驗,對卡辛斯基可能產生了關鍵性的影響。穆瑞當時在哈佛進行一項社會心理學實驗,他以提供助學金為誘餌,召募了一批自愿接受實驗的學生,卡辛斯基是其中之一。在進行實驗之前,穆瑞除了叫學生填寫一些問卷,要他們提出對一些事情的態度和看法,還有他們對人生的態度和價值面。穆瑞事先完全沒有告知學生實驗是如何進行的。 
在穆瑞所謂的實驗中,學生被個別叫去坐在一面鏡子前,實驗人員接著將旁邊一盞燈打開,讓刺眼的燈光照著接受實驗的學生。再下來,一名飽學的實驗人員開始根據這名學生所填寫的資料,詢問學生一些問題,起先一切都客客氣氣地進行,可是愈到后來,實驗人員的問題愈尖銳,并逐一批判和駁斥學生們對各類問題所提供的答案,到最后甚至大聲咆哮和羞辱學生。一些參與這項實驗的學生在多年后,對當時的情況仍心有余悸,有些學生在經歷過這項實驗后,心理嚴重受創。類似這樣的實驗在現在根本不準進行,但當時美國的法律還沒有做出相關規范。
穆瑞進行這項實驗的目的何在?穆端本人從來沒有透露,很多參與這項實驗的人,包括那些進行實驗的人員,至今不知道這項實驗到底想干什么。契斯在他的文章中寫道,穆瑞雖貴為哈佛大學教授,但他曾在大戰期間于軍方“戰略局辦理處”(OSS)工作過,OSS后來被并入新成立的美國中央情報局,契斯推斷,穆瑞應該是應OSS要求,進行這項不是很人道的實驗,其目的在提供情報單位一些偵訊技巧。
卡辛斯基在被捕后,透露當年曾接受這項實驗,但實驗的內容如何,包括他被問了哪些問題,卻無從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件事對卡辛斯基造成的沖擊不小。卡辛斯基自哈佛畢業后,讀了法國哲學家艾魯爾的著作《科技社會》。書中提到,當下人們不再視科技為服務人類的工具,而是舍本逐末,把追求科技進步當作目標,人們只有為這一目標奮斗,才能顯出他的價值。而人類所有的體制,從教育、經濟、社會,完全配合這個目標來做調整,人的自由和大自然環境都可以被犧牲掉。
卡辛斯基在還沒有接觸到艾魯爾的著作以前,已粗具這些想法,在讀了《科技社會》這本書后,他仿佛找到知音,并堅信所有體制是為科技服務,在他看來,哈佛這個眾多莘莘學子向往的高貴學府只不過是這個邪惡體制的一部分。契斯研判穆瑞的實驗帶給卡辛斯基的不愉快經驗,更使卡辛斯基確信自己是對的,同時也加深他對體制的不滿。他開始采取一些“具體行動”,發起了“郵包炸彈”攻擊。
為了理念行兇者日增
卡辛斯基沒被判處死刑,而是極“美國味”地被判處四個無期徒刑,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審判過程中,他弟弟和律師以他罹患“偏執性精神分裂癥”為他辯護,最終使他免于一死。
其實政治目的明顯的恐怖爆炸案只會引起美國民眾的同聲譴責,比如1993年2月和1995年4月的紐約世貿中心爆炸案、奧蘭多市爆炸案,行兇者的動機竟是摧毀美國,這使美國人極其憤怒。
然而同樣是炸彈殺手,卡辛斯基以一個綠色無政府主義者自居,有不少動物保護者和環保人士對他表示同情甚至支持。受到他的影響的鼓舞,他們在森林樹上釘鐵釘以阻止伐木者采伐;占領大學生化實驗室,釋放供實驗用的動物。
同樣道理,當報紙上出現同性戀,或從事墮胎手術的醫生遭反對人士毆打甚至殺害,許多保守主義者紛紛鼓掌叫好,認為行兇者的作為乃正義之舉。
因此,盡管卡辛斯基被囚獄中,但至今仍一直和一些極端的環保人士的無政府主義團體維持聯系,對他們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這些人推崇他對理念的堅持,甚至覺得他是為了崇高的目標而傷害別人,是可以原諒的。
事實上在美國,這種因意識形態所引發的暴力恐怖攻擊事件并非個別,而是逐年增加,而且大部分行兇者并不在乎坐牢甚至被判死刑。社會觀察家指出,為了“伸張正義”,連殺人也無妨的信念如果獲得廣泛支持,不但能替行兇者自己壯膽,還會招來大批追隨者爭相效法,發酵下去,不光是美國反恐怖當局頭痛,再次爆發“內戰”也不是不可能。(良 之)
《海外星云》(2000年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