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作者為我們描述的孩子在家庭里的生活圖景非常典型,也非常普遍,大人們希望孩子按自己的要求行事,保持整潔,有條有理地做事或者玩耍;而孩子們卻不愿接受這一套,面對父母喋喋不休的要求,5歲的孩子終于在“憋了半晌”之后“迸出”一句:你們管得太多,煩死人了!
這樣的話,幾乎所有的父母都聽過。
孩子覺得我們太煩人,那么,他們希望得到另一種什么樣的生活呢?——碰到什么玩什么,想到什么做什么,完全沒有規則可循。于是,“從沙發到寫字臺到床下”,無處不是他們表現自己自由天性的地方;“刀槍、果皮、面包屑,冰箱、彩電、自來水”,無一不是他們表現自己自由天性的工具。結果呢,可想而知,家里變得亂七八糟、一片狼藉,而孩子卻在一陣酣暢淋漓之后,帶著破壞秩序后的滿足痛痛快快地睡著了。
家里的這個樣子,于我們是亂七八糟,于孩子卻是生氣盎然。可以說,在我們和孩子共同構成的家庭里,我們竭力地強調著規則,維護著秩序,而孩子卻在竭力地掙脫著規則、破壞著秩序。我們希望過一種規則的生活,而孩子卻“需要”過一種自由的生活。這樣的沖突在每一個家庭里都發生過,也同樣伴隨著孩子整個的成長經歷。我們“教育”孩子,其實就是要求孩子放棄自己的自由生活的方式,而接受我們規則化的生活方式。孩子們說不出自己的“需要”,但卻能感受到我們的“教育”對他們的強迫,他們這種受到強迫的感受可能會在內心里“憋半晌”,也有可能直接地“迸”出來。我們能讀懂孩子的這些心語嗎?
我不知道你的孩子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對你明確地宣泄他的壓抑和不滿的,不同的孩子個性不同,膽量不同,明確提出抗議的年齡可能不同,但當我們試圖用規范化的生活要求強制他們、教育他們的時候,他們的感受卻是相同的。這位作者的孩子5歲的時候就能“憋”出他的不滿,而我自己的孩子直到10歲上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才第一次明確地發脾氣說:“我不要你們管,你們煩死了。”我清楚地記得,那天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我們正在劈頭蓋臉地向他講種種道理,提出種種要求,似乎跟文章的作者描述的情形一樣。當孩子硬邦邦地拋出這句話的時候,我被悶在沙發里呆了好半天。我知道,一般情況下,孩子即使有所不滿,也都不會明確地說出來。今天到了這種斗膽的程度,他的內心一定有非常激烈的沖撞。突然間,我感到孩子有了自己的感受、情緒、思想,再不是原來順受的“小乖乖”。
不知哪位哲人說過,人生的真諦凝聚在孩子的身上。人生的真諦是什么呢?就是自由的生活!
人生的意義有社會化的規則的一面,也有完全自由的一面。孩子們的生活是自由的,無拘無束的,而我們做父母的,卻過著一種規范化的生活。我們整天忙著像鬧鐘一樣有規律地生活。可是,孩子們不喜歡這樣,也無法做到這些。這里,沒有誰對誰錯的問題。人的一生總要走過從沒有規則到社會化、規范化的過程。是孩子,就應該允許他們用孩子的方式生活,父母的胸懷應該能夠包容孩子所特有的世界。我們應該理解孩子,欣賞孩子,接受孩子,而不是一味地強制他們。當我們有了孩子以后,我們會因為孩子而變化。我們的生活不再有規律,我們家里的擺設不再整齊,但我們能夠在零亂的環境里發現一片新的、無拘無束的、充滿浪漫的生命綠洲。
所以,從一個完整家庭的角度看,不但要接受孩子的生活方式,還要讓孩子來點燃我們自己的自由生活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