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兒童中推行計劃免疫,是為了有效地控制結核、脊髓灰質炎、百日咳、白喉、破傷風、麻疹等6種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由于人們對免疫接種后的一些反應和禁忌癥了解甚少,常見到有些家長因小孩預防接種后出現不適而不知所措。有的一天跑幾趟醫院;有的自作主張給孩子找藥吃。為了幫助家長了解計劃免疫,正確對待和處理預防接種后的各種反應,特介紹有關知識如下:
一、與保健單位聯系。
嬰兒出生后,家長應按免疫接種程序及時與地段保健單位或防疫部門聯系,了解計劃免疫的有關知識并介紹小兒情況,以便地段保健人員給小兒做健康檢查,按時為小兒做各種預防接種。
二、注意觀察預防接種后小兒的各種反應。
a.全身反應。首先觀察小兒體溫,因為人體受到任何外來刺激都會有反應。預防接種的疫苗都是生物制品,是用微生物或其代謝物制成的,對人來說都是異性蛋白.小兒接種或口服疫苗后,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反應。接種疫苗后6~24小時左右,小兒體溫開始升高,持續1~2天,體溫多在37℃~38.5℃左右,有的可能更高些,可伴有頭痛、乏力、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這些癥狀如在24小時內消失,是正常反應;如果發熱持續2~3天或更長時間,并且伴有其他癥狀,就應帶小兒到醫院檢查,看是否合并其他疾病。如果發熱超過38.5℃而無其他合并癥者,多見于以下情況:①對疫苗反應特別敏感的小兒;②小兒原體質較弱或在預防注射前就患有感冒或其他疾患;③小兒已感染該種傳染病,處于潛伏期;④注射疫苗劑量過大等等。除個別較重的小兒需到醫院診治外,多數在家服用解熱鎮靜劑退熱即可。
b.局部反應。用注射或劃痕方法接種疫苗的,可發生局部反應,如接種部位紅、腫、熱、痛等,其中有的紅腫范圍大些,有的范圍小些;重的可伴有淋巴結炎,一般1~2天就可以消失。但有的疫苗可能在接種2~4周內局部留有硬結、潰瘍等。如接種卡介苗后約4~5周,接種部位出現直徑0.5厘米以下的淺表潰瘍,這是正常現象,不需任何處理。
c.異常反應。接種各種疫苗后的異常反應一般很少見,即使發生,積極搶救也是能夠避免不良后果的。最常見的異常反應是小兒接種后發生過敏皮疹,偶有接種后暈厥和過敏性休克的,都是在接種時或接種后突然發生。異常反應輕的,表現為心慌、氣短、惡心、嘔吐,有虛弱感,多數在短時間內能恢復正常。異常反應重的,則表現為面色蒼白、心跳加快、出冷汗、手足發涼甚至突然失去知覺。這時應立即讓孩子平臥,保持頭低位,并保持安靜,可給些溫開水或糖水喝,一般不需特殊處理即能恢復。若采取上述措施仍不能恢復者,趕緊送醫院處理。
三、家長要了解各種菌苗的接種方法。有的用注射法,有的用口服法,有的用劃痕法。如小兒麻痹糖丸,只能用冷開水服用而不可用熱水服,否則就無效了。
四、家長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有無預防接種的禁忌癥。如果有禁忌癥,應向保健醫生說明,不要給孩子接種疫苗,以免發生不良反應。(見表)
預防接種的禁忌癥與特殊禁忌癥
①患有急性傳染病、活動性結核病、活動性風濕病、嚴重肝臟疾病、高血壓、潰瘍病、變態反應性疾病。如:過敏史者、支氣管哮喘者、免疫缺陷病患者。
②任何伴有發熱的疾病。
③免疫力極低或有嚴重營養不良等疾病的小兒。
④腎病或長期服用激素的小兒。
①新生兒時期有抽搐史、有高熱驚厥、癲癇病的小兒不宜接種百日咳菌苗和流腦菌苗。因易發生嚴重的神經系統并發癥(如引起抽風等)。
②與結核病人有過密切接觸或結核菌素試驗陽性者。
③因其他病正在進行放射治療的小兒。
④在托幼機構中,有托幼人員或兒童患了傳染病,在該病的潛伏期內,所有兒童均應暫緩接種。
孩子打預防針后應適當休息,多喝開水,多吃些水果和有營養、易消化吸收的食品。勤換衣服,暫時不要洗澡,以防感染。應避免激烈的運動,注意不要讓孩子著涼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