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平
河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院(450004)
關鍵詞按摩手法捏脊法作用機理益氣健脾
在消化系統常見病證中,脾胃虛弱證、肝郁脾證較為多見,在服用相關的藥物治療時,又常常收效欠佳,尤其是患有腹脹、納差、脘悶、脅痛等癥,藥物治療有時難以見效。根據臨證經驗,筆者采用了中藥配合捏脊療法治療脾胃虛弱證或肝郁脾虛證的見癥,收到了滿意的效果,兩法合用癥狀消失率明顯高于單純服中藥者,說明捏脊療法具有益氣健脾、疏導氣機的作用。現報告如下。
1一般資料ス補鄄觳∪36例,采用隨機接診以3:1比例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27例,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齡最大65歲,最小20歲,平均年齡34.5歲;病程最長4.5年,最短0.8年,平均1.65年;門診8例,住院19例。對照組9例,其中男6例,女3例;年齡最大63歲,最小20歲,平均35.6歲;病程最長4年,最短0.6年,平均1.82年;門診3例,住院6例。兩組治療前性別、年齡、病程等項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均>0.05),說明兩組具有可比性。
2病例選擇標準ブ幸獎嬤け曜及湊鍘噸幸┬亂┝俅慚芯恐傅莢則》中脾虛證和肝郁脾虛證的診斷標準。ノ饕秸鋃媳曜跡罕咀楣慚≡衤性肝炎14例,早期肝硬化13例,慢性胃炎7例,慢性結腸炎2例,其診斷符合《實用內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0版)中的相關診斷。具體分布見表Ⅰ。
3治療方法
3.1對照組:每天服用人參健脾丸(河南省禹州市制藥集團有限公司980933),每次9克,每日2次,45天為1療程,共治療1個療程,服藥前后記錄癥狀變化情況。
3.2治療組:每天服用人參健脾丸(同上),每次9克,每天2次,同時接受捏脊療法。
3.3捏脊手法:病人取俯臥位暴露腰背部,醫者站在患者的右側,雙手呈平握拳狀,沿脊柱及脊柱旁開0.5寸處,從骶尾處開始,用拇指、食指及中指提起皮膚,向上方推、捻、提、放,使皮膚連續的卷起如水浪一樣向前波動,直至大椎穴處。一般先中間,后左側,再右側,各捏1次為1遍,每次共捏3遍。15天為1個療程,第1療程每日捏1次;第2療程隔日捏1次;第3療程每周捏2次。共治療3個療程。治療前及每療程結束后記錄癥狀變化情況。
4治療結果ネü治療觀察36例病人,治療但主要癥狀消失率在97%以上,而對照組明顯低于治療組,詳見表Ⅱ。
討論
5.1捏脊療法原屬小兒推拿術的一種,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在《黃帝內經·素問》中即有以按遈(按摩)治療"痿厥寒熱"及"經絡不通"所致的"不仁"之疾的論述。隋唐時期太醫院還設有按摩專科。至明清時期亦有總結應用推拿的專著出現。由此可見,自古以來,捏脊療法廣為醫者所用。
5.2祖國醫學認為捏脊療法的推、捻、提、放等手法,直接作用于足太陽膀胱經脈和督脈,內連五臟六腑,外達四肢百骸,起到調節人體陰陽平衡,調整人體氣血運行及舒通經脈的作用,從而達到氣血平和、各臟器官協調共濟、陰陽平衡、祛病健身的目的。
5.3消化系統疾病的發生,多與飲食、情志、勞累有關。飲食不節,損傷脾胃;情志失調,肝氣郁結,橫克脾土;勞累過度,損耗氣血,久之脾胃虛弱,運化失常而發病。捏脊療法可以疏暢氣血,通達筋脈,益氣和(活)血,健脾和胃,疏肝理氣,故可使氣機舒暢,脾胃得健,病去體康。
5.4現代醫學認為捏脊療法是通過手法的機械刺激直接施治于人體體表而起著治療作用。首先通過刺激體表局部組織,增加局部供血,改善微循環,改善細胞供氧和組織代謝,減少有害廢物的產生;其次手法刺激通過感覺神經纖維傳至下丘腦,其沖動引起下丘腦分泌和釋放各種激素,調節內分泌系統;感覺神經傳入脊髓和腦干,通過導水管周圍灰質和膠狀質釋放腦啡肽,而且有很強的鎮痛作用;手法刺激還可以調節人體免疫系統功能,維持人體防御機能的平衡。
5.5接受捏脊療法的最初幾天,患者局部可有紅腫疼痛的感覺,但每次按摩后,可使病人獲得舒適感和放松,可能與按摩刺激,腦脊液中內啡肽含量增多有關,漸被病人所接受,經過追蹤觀察堅持捏脊療法,半年以上的患者,很少感冒,食欲尚好,說明捏脊療法確有祛病強身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