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建國
江西省上饒市第二人民醫院(334000)
關鍵詞頸性頭痛手法治療
頭痛是臨床常見的癥狀之一,病因十分復雜。本文論述是排除其它學科可能引起的頭痛,而是由頸部病變引起的。自1994~1998年收治,均為門診,以手法為主,中藥為輔,收到了比較滿意的療效,現總結報告如下。
1一般資料ケ咀楣79例,其中男27例,女52例;年齡最小18歲,最大65歲;無明顯原因頭痛54例,有外傷史14例,落枕引起11例。無明顯原因病人均經過其他科室多次治療無效,有口服中西藥、理療、牽引等等。病史最短3天,最長8年。整個頭痛26例,偏頭痛41例,后枕痛12例。
2診斷依據ブ⒆幢硐治慢性或急性頭痛,疼痛部位有偏頭痛或雙側痛、后枕部痛等等。性質有持續性隱痛、抽痛、放射痛,甚至夜晚不能安靜入睡或睡眠后痛醒,常伴有頭暈、惡心欲嘔、胸悶、頭部轉動時疼痛加重,或暈倒,嚴重影響工作生活。無誘因者,頸部無明顯不適癥狀。其余有頸部酸痛、僵硬、活動受限。查體發現所有病人枕骨后風池穴均有明顯壓痛,或左側或右側或雙側,大部分有向頭部放射痛,可觸及枕大神經,枕小神經出口處水腫,條束狀,雙側頸項肌不同程度緊張,彈性差,壓痛,樞椎棘突壓痛,不在正中線,頭部旋轉時癥狀加重。X線正側片顯示:頸椎生理弧度加大或消失,大部分有不同程度骨質增生,張口位顯示:有63例環樞間隙不對稱,環齒間距不等寬及環底線中點、垂線偏離齒突軸線≥1.5cm。
3治療方法
3.1一般手法患者取坐位,兩上肢自然下垂,頸肩部自然放松,醫者立于其后方,首先以輕手法,按揉頸肩部肌肉,讓病人有個適應過程。接著以點揉按為1體,重點在雙側風池穴,3分鐘,由輕到重,以患者能忍受為度。其次風府、天柱、率谷、太陽、印堂、上星、肩進、大椎、扶突、內關、合谷各30秒,以及棘突壓痛點。再后兩側頸項部,肩部進行揉按、彈撥、滾、拿捏等等。
3.2頸椎旋轉復位法方法一:以樞椎棘突偏右為例,醫者立于其后偏右,右手掌托住患者下頜部,左手拇指抵住偏歪棘突,頭部中立位,頭頸部放松,先用力緩慢將頭向右旋轉致不能動為準,此時右手瞬間加力,同時左手拇指向左頂棘突,這時拇指可感覺到椎體移動復位。椎體棘突向左偏者同樣方法反方面操作。シ椒ǘ:以樞椎棘突向右偏為例,醫者立于其后偏右,右手托住患者下頜部,左手掌及其余五指自然托住頭顱枕部,頭頸放松,頭向后伸約10°,先雙手用力向上牽引,維持牽引力約1分鐘下,頭部隨著右手向右旋轉不能為致,這時雙手交錯瞬間用力,常可聽到"嗒"聲彈響,然后保持牽引下再緩緩左右轉旋患者頭頸3~5次慢慢松手,手法結束,不必要強求"咔嗒"聲。ナ┯檬址ǜ次皇庇ψ⒁饈孿睿手法要求穩、準、巧、切忌盲目和暴力,術后應休息片刻,無不良反應后方可離開診室。在治療過程中,頭頸部不宜有意做各種劇烈運動,對外傷性韌帶軟組織損傷嚴重者需帶頸圍保護2~3周,讓復位后及損傷的韌帶軟組織得到充分恢復。最后,根據病人全身情況,辨證論治,輔以中藥,補肝、氣血、祛風疏筋行氣活血等治療。ヒ隕鮮址每日1次,7天為1個療程,手法復位據病情而定,1次成功者,不做第二次。對病情重、軟組織損傷嚴重者、病史長反復發者、3天復位1次,2~3次就可。
4治療標準和結果ビ61例(頭痛消失,無復發,頭頸部活動正常,體征消失);良11例(頭痛基本消失,勞累后,頭頸長時間位于不良體位時有輕度頭痛不適);可6例(頭痛有明顯減輕,但常復發,時輕時重);差1例(治療3個療程,癥狀和體征無改善,最后確診合并有頻內良性腫瘤)。優良率91.9%,收效最快者1次治愈。
5討論ゾ斃醞吠次臨床常見,但多易被忽視,從本文論述79例中就有54例經內科治療無效后轉入本科,筆者從以下兩方面分析頸性頭痛。 從頸部解剖分析頸性頭痛原因:頭部的后外側、外側向前延伸到眶上部的頭皮感覺由枕大、枕小神經支配,第一、二頸神經主要為感覺神經,這些神經的感覺支配是在頭皮的后外側,第一、二頸神經主要為感覺神經,這些神經的感覺支配區是在頭皮的后外側,第三頸神經分支與第一、二頸神經的分支構成枕大神經和枕小神經。第一頸脊神經和第二頸脊神經分別由枕骨環椎間和環椎樞間走出,與下位脊神經不同,不由椎間孔穿出,而是由狹窄的骨骼間隙穿出。因沖撞或外傷使頸部過度后伸時,此兩個脊神經容易受到壓擠而受傷,產生顯著和相當劇烈的疼痛。其二,椎枕肌群(位于枕骨與環樞椎之間)肌肉痙攣時,能刺激或壓迫枕下神經、枕大神經和椎動脈而引起頭痛和椎動脈供血不全等癥狀。此組肌肉不僅在上位頸椎病時能發生痙攣,下位頸椎病變時,可作為脊柱適應綜合征的繼發性痙攣而過度緊張。因此,患者枕痛或偏頭痛時,不僅要考慮到高位頸椎病變,也應注意有無下位頸椎病變。其三,在環樞關節平面,硬脊膜與尖后小直肌之間有一結締組織橋。頭后小直肌緊張度的增加,可增加結締組織的張力,牽拉硬脊膜,導致頭痛。上四頸神經所支配的組織結構出現病變,產生的疼痛可反射至頭頸部(即頸源性頭痛)。 從生物力學分析頸性頭痛原因:枕一環運動僅有前后方向的屈伸運動,屈伸35度,而環椎與樞椎之間也有一些屈伸運動15度,主要旋轉運動,占頸部的旋轉運動50%,運動范圍越大,此處越不穩,越容易出現病變,頭部過伸過屈,頸部突然旋轉過度,可導致環樞椎錯位,關節囊韌帶受損,枕大神經,枕小神經壓迫或刺激引起頭痛。 通過手法在人體病變組織壓痛點上,適度的機械性按摩刺激,對神經末梢與其周圍的無菌性炎癥組織起到間接的松解作用,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散炎癥,從而阻斷了疼痛的傳導,促使肌痙攣隨之放松,起到“去痛致松,以松治痛”的治療作用。揉、按、理筋、滾頸肩部軟組織,可分解粘連,松解肌肉血管的痙攣,改善血液循環,增強局部血液供應,減輕軟組織的炎癥,水腫、解除了對枕大神經、枕小神經的刺激和壓迫,從而解除頭痛癥狀。手法整復環樞關節結構紊亂以及其他頸椎小關節紊亂,恢復了其正常解剖位置,可直接解除其對枕大神經、枕小神經的壓迫,解除其對椎動脈及周圍交感神經網的壓迫和刺激,緩解肌痙攣和其附著處的牽拉性刺激,從而改善頭痛癥狀。輔以中藥、補肝腎、氣血,增強機體抵抗能力,活血行氣,祛風疏筋,達到全面滿意治療效果。 從上述治病病例發現,發病年齡早,病程短,療程就短,癥狀消失或改善得到也快,無反復發作;相反,患者需要堅持配合治療,才能治愈。對因外傷或手法復位引起關節囊及其他損傷組織的修得,頸椎關節內外新的平衡形成需要一定的時間,應囑患者改變不良習慣,避免頭頸部劇烈運動,以防復發,特別有嚴重外傷者,更應注意。另外須先明確診斷,問清病史,有無合并其他疾病,本文就有1例治療無效者,因合并有顱內良性腫瘤。注意嚴格掌握整復的適應證,正確施用整復手法,宜謹慎從事,以免發生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