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培基
廣東省中山市中醫院(528400)
關鍵詞腰椎間盤脫出癥中醫療法手法治療手拉足蹬法牽引治療
作者采用手拉足蹬法牽引為主治療腰椎間盤脫出癥62例,效果滿意,現報導如下。
1臨床資料ケ咀62例中男43例,女19例;年齡17~52歲,平均40歲。病程7~1年,平均73天。發病前有明顯外傷史17例。體格檢查:62例均有椎旁壓痛,直腿抬高陽性30例,肌力正常52例,下肢感覺異常3例。62例經X線檢查有37例顯示受累椎間隙狹窄或椎間隙前寬后窄改變,相鄰椎體邊緣骨質增生4例。CT檢查62例髓核呈不同程度脫出,MRI檢查了18例均為陽性。突出部位:L3、L4者3例,L4、L5者24例,L5、S1者35例。左側38例,右側24例。
2治療方法ゲ∪似轎宰笙輪伸直,右下肢屈膝屈髖足跟緊貼臀部。術者雙手握著病人左踝部,左足底頂著病人右小腿下端前方,作對抗牽引。維持牽引一段時間后,讓病人左下肢屈伸膝髖關節數次后突然加大牽引力同時伸直左下肢。雙側交替進行,每側重復數次。病人改為俯臥位,施行雙側承山穴點穴按摩。按壓左側時令病人作右下肢后伸鍛煉。按壓右側時令病人作左下肢后伸鍛煉。上述牽引與按摩每天施行2次,7天為1個療程。病人絕對臥床休息,堅持腰背肌功能鍛煉,五點支撐法與飛燕點水法交替進行。TDP儀照腰部,每天3次。自擬處方舒脊湯:狗脊30g,丹參15g,伸筋草30g,木香10g,木瓜10g,每天1劑。
3治療結果チ菩П曜跡褐斡為自覺癥狀與體征全部消失,腰部活動正常,恢復原工作。顯效為自覺癥狀與體征基本消失,腰部活動基本正常,但有局部輕度不適。好轉為病狀與體征均有改善,疼痛減輕,但疲勞時癥狀有反復。無效為病狀與體征無變化。本組62例1個療程治愈11例,顯效14例,好轉26例,無效11例;經第二療程共治愈25例,占40%;顯效23例,占37%,好轉9例,占14.5%;無效5例,占8%,有效率92%。
4討論
4.1牽引法是治療腰椎間盤脫出癥常用有效方法之一,常用的牽引有傳統的骨盆牽引與多角度牽引床牽引等。手拉足蹬法牽引治療腰椎間盤脫出癥末見臨床報道,本方法的作用原理是通過力對抗作用,使腰椎間距增加。椎間盤內壓下降并利用纖維環周圍韌帶的張力,使脫出或膨出的髓核不同程度的回納,從而解除對神經根的壓迫和刺激。本組治愈與顯效比例較多的是L5、S1脫出病例。這可能與施行手法牽引過程給予突然用力,使病人反射性產生上身旋轉(側身動作),此時骨盆相對固定并微向一側傾斜。這更容易使腰椎小關節的活動幅度加大,而解除小關節交鎖狀態,從而調整L5、S1椎間盤和神經根的位置有一定關系,故效果較佳。
4.2腰肌勞損等與腰椎間盤退變往往相互關聯。腰背肌肉韌帶的勞損、小關節的交錯,改變了腰椎活動節段的力學分布,直接影響椎間盤的內平衡穩定。椎間盤脫出后,日久也產生肌肉的功能失調,使腰椎動態平衡破壞,因此臥床休息是本病治療的基礎。腰椎在無縱向壓力狀態下通過五點支撐法與飛燕點水法腰背肌鍛煉,可增加脊柱穩定性和動態協調能力,進一步恢復腰椎的正常序列及緩解癥狀。增強腰背肌力,能有效地對抗腰椎前壓力矩,防止腰椎過度前屈從而減少椎間盤的負荷,對提高治愈率,減少復發率有很密切關系。本組無效5例后改手術治療。
4.3腰椎間盤脫出癥屬中醫學"脊痹"范疇,多由腎虛及勞損為病因基礎,遭受風寒濕邪外襲而發病。其病理改變主要為局部經脈氣血瘀滯,脊柱內外陰陽平衡失調。應用點穴按摩、TDP儀照腰部、中藥內服等起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溫經散寒、活血祛瘀、使督脈氣血暢和,恢復脊椎的內在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