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盛強
廣東省佛山市中醫院(528000)
關鍵詞腰椎間盤突出癥牽引治療推拿治療
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上表現為下腰痛和根性坐骨神經痛,是目前推拿科治療病中最多的常見病,多見于成年人,尤以35歲左右的人發病率高,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正常生活,治療方法多種多樣,本文主要介紹牽引配合推拿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682例,并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682例患者全部經病史和體格檢查,具有相應的典型臨床癥狀和體征,并經腰椎X線攝片,CT或MRI檢查,已排除其它病變而確診。其中男453例,女229例;年齡最小10歲,最大65歲,20歲以下18例,21~30例123例,30~40歲385例,41歲~50歲102例,51~60歲45例,60歲以上9例;病程最短2天,最長15年,有外傷史356例;經CT或MRI檢查,L3、4椎間盤突出29例,L4、5椎間盤突出258例,L5、S璉椎間盤突出167例,L3、4~L4、5椎間盤突出83例,L4、5、L5、SI椎間盤突出103例,L3、4、L4、5、L5、SI椎間盤突出42例,其中合并有椎管狹窄和側隱窩狹窄共256例;突出在左側415例,右側244例,中央型23例。
2治療方法
2.1骨盆牽引:患者仰臥在病床上作骨盆布帶滑動牽引,負重20~30kg,以患者感覺舒適為度,每天牽引3~4次,每次1~1.5h。
2.2推拿治療:患者俯臥位,術者在腰臀部及患肢分別施用滾、揉、按和拿法以通利氣血舒筋活絡,沿脊柱兩側自上而下用掌揉和推法,彈撥和揉按雙側骶棘肌和梨狀肌以松解肌肉痙攣,點按腰陽關、腎俞、環跳、委中、承山等穴以通絡止痛,最后根據病情選用肩髂斜扳法,搖腰法和彈腿法以達到松解粘連,正骨復位,手法要求柔和深透,靈活有力,推拿每日1次,每次20~30分鐘,10次為1個療程,上述病人治療最少7次,最多5個療程。
2.3注意事項:要求患者臥硬板床休息,避免彎腰負重及過度行走,斜扳腰部時不可過分追求響聲,對重度患者的手法刺激宜輕不宜重,尤其對中央型腰突癥的手法操作更需謹慎。并做腰背肌功能鍛煉。
3療效分析
3.1療效標準選擇了《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評分法療效評定標準》(楊占輝等《頸腰痛雜志》1999年第20卷第1期)進行評分,主要選擇與腰椎間盤突出關系最為密切的癥狀與主訴、工作和生活能力、下肢的功能、臨床體征四大項目,并對各項目及亞項目的不同表現確定不同的評分總分為20分,分值越小療效越差,并將分值劃為4段,即可變成對病人進行優良可差等級評定,優為分值≥16分,良為15~11分,可為10~6分,差為5~0分。
3.2評定結果:682例病人經治療后,近期效果評定,優285例,占41.8%;良322例,占47.2%;可67例,占9.8%;差8例,占1.2%,優良率達89%。
4討論
4.1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病機制與臨床特點:椎間盤是由軟骨板、纖維環和髓核組成,其成分包括軟骨細胞和基質。在力學上,蛋白聚糖能抵抗壓應力,膠原能抵抗張應力,基質完整是其力學功能的必需條件。隨著年齡的增大,椎間盤的水分含量逐漸減少,髓核趨向膠原化。纖維環因磨損而變性,失去原有的彈性和韌性,軟骨板也變薄和不完整,椎間隙相應變窄,其周圍韌帶松弛,椎體間過度活動,在旋轉外力(如彎腰轉身負重)作用下,導致纖維環破裂,椎間盤突出。腰椎間盤突出后好發于青壯年,本文20~40歲之間患者共有508例,占74%,有外傷史者356例,占52.2%,因此作者認為腰椎間盤退變是腰椎間盤突出后的病理基礎,腰部的急慢性損傷是本病的外因。
4.2重量輕、時間長的骨盆布帶滑動牽引可以逐漸緩解肌肉的痙攣,松解神經根的粘連,在椎間隙增大的同時,使椎間隙產生持續的內負壓有利于髓核的回納和改變突出物與神經根的關系,改善脊柱的側彎后突畸形。由于安全有效,適用于不同年齡和各種類型的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療效滿意。
4.3腰椎間盤突出癥,變性的髓核組織釋放組織胺等致炎物質及其自身免疫性炎癥反應,導致周圍組織及神經根炎性水腫,引起腰骶部疼痛及下肢神經放射痛,久之突出之髓核將與周圍組織及神經根發生粘連和纖維化,使受壓神經發生持久性感覺和運動功能障礙。機體為減輕髓核突出部的疼痛,產生保護加重了神經根受壓狀態,形成惡性循環。通過點、按、揉等法,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損傷組織修復,松解痛處粘連,并對神經根炎水腫的消退起到促進作用。通過斜扳法使腰椎產生旋轉扭錯,以擴大神經根管,改變突出物與神經根的位置關系,減輕對神經根的壓迫。故推拿手法能達到舒筋活絡,解除肌肉痙攣,促使水腫和炎癥的吸收,從而達到解痙止痛,恢復脊柱的內外平衡,促使突出椎間盤的回納和軟組織損傷的修復,從而達到治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