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日海
山東省濟南軍區青島第二療養院理療科(266071)
關鍵詞腰椎間盤髓核脫出關節錯位手法治療反復斜扳法
MRI、CT使椎間盤髓核脫出診斷準確性明顯提高,對該病的認識日趨完善,治療方法越來越多,效果越來越好。以往對于椎間盤脫出治療臨床癥狀消失或減輕,認為是脫出髓核回納解除了對神經根的壓迫而治愈。近年有人利用CT觀察椎間盤髓核脫出推拿治療前后變化,發現臨床治愈病人僅有三分之一達到回納歸位,其他病人雖然癥狀消失脫出髓核仍無變化。也有人用CT觀察50例正常人發現了十余例椎間盤髓核脫出,但病人并無癥狀。說明髓核脫出是重要病理現象,但并非引起腰腿痛的必然因素。對治療理論基礎及臨床實踐應進一步認識與研究,髓核脫出大小與臨床癥狀并非成正比關系,所以不能以髓核脫出大小診斷其輕重程度,更不能以髓核復位程度作為臨床治療依據。由于神經根通過椎間孔,后關節錯位椎間孔改變了正常結構,引起周圍軟組織牽拉損傷滲出水腫、無菌炎癥甚至機化。神經根一方面受到椎間孔變窄的骨性刺激或壓迫,一方面受到軟組織損傷因素的刺激,兩種因素壓迫、刺激神經根輕重與臨床癥狀成正比關系。筆者臨床工作中觀察到,椎間盤髓核脫出應把關節復位作為主要目的。采用反復斜扳法治療600余例椎間盤髓核脫出病人,達到棘突平復,椎旁無壓痛,下肢放射性癥狀消失,療效顯著。
1復位推拿兩步手法
1.1反復斜扳法治療后關節錯位:椎間盤髓核脫出病人常伴有不同程度后關節錯位,關節周圍軟組織緊張牽拉、水腫引起腰痛,觸診時可摸到偏歪的棘突,推向健側時疼痛,患椎上下棘間隙不等寬,叩擊椎旁放射痛,椎旁肌觸痛,棘上韌帶條索樣肥厚壓痛或感覺異常。ブ瘟疲翰∪順矢┪暈唬術者用撫揉法。從腰部自上而下操作數次。兩手拇指沿患側骶棘肌,雙手四指于對側相對用力自上而下揉數次,腰肌痙攣病灶刺激要強、時間要長。肌肉充分松解后,取患側在上側臥位,上側下肢屈髖曲膝,踝部放于下側膝關節處,下面的下肢伸直,令患者頭向后轉降低阻力,放松腰部。術者站于患者對面,一肘部置于臀部向前用力,另一手掌置于肩前向后用力,同時向相反方向逐漸用力至腰部不能繼續旋轉瞬時加力斜扳。助手拇指按壓偏歪棘突配合術者同時用力下壓,可聽到關節復位聲,或助手感到下壓棘突有明顯移動感,示其關節復位。根據情況可反復數次,即每天治療進行斜扳法復位。每次治療斜扳反復進行數次,至棘突平復無觸壓痛,椎旁叩擊無放射痛,關節完全復位,腰痛完全解除為止。部分患者有脊柱側彎或后突,用疊掌手法推向對側糾正側彎,直下按壓糾正后突。
1.2推拿治療下肢放射癥狀:腰椎間盤髓核脫出關節錯位及周圍軟組織刺激壓迫神經根引起放射疼痛麻木等癥狀,常表現臀中肌、梨狀肌、股外側肌、腓腸肌痙攣,有觸壓痛或伴有不同程度功能障礙及感覺異常。采用不同體位與手法,顯露其痙攣肌肉進行治療。
1.3其它治療:雙拇指在臀中肌處向脊柱方向旋揉至松軟;患側下肢屈膝小腿放在健側〖HT5",7"〗月〖KG-*2〗〖HT5",7〗國窩,顯露股外側肌,用掌根沿著股外側肌束用力推向膝關節處數次,拇指在條索處彈撥數次;側臥位屈髖曲膝顯露梨狀肌,用捶擊法或揉法治療數十次;用推法、揉法治療痙攣腓腸肌,肌肉松軟后結束治療。
2討論シ錘蔥卑夥ㄖ瘟譜導澠趟韜送殉觶其機理是通過反復斜扳完全糾正后關節錯位,解除錯位關節對神經根的骨性壓迫。關節復位后,周圍軟組織水腫吸收,消除了對神經根刺激。在復位推拿綜合作用下消除了腰椎兩側臀部及下肢肌肉痙攣,舒筋通絡,活血止痛,有利于肌肉代謝產物排除。有人觀察此類病人在復位前血漿中5-羥色胺、乙酰膽堿明顯增高,癥狀消失后其含量降至正常。筆者用反復斜扳法治療600余例病人,一般3~5天,多者10天即可使病人癥狀消失,無不良反應,安全可靠。所以,脫出髓核復位程度不是治療的關鍵指征,關節復位是癥狀消失必要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