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 凱

《益西卓瑪》是著名導演謝飛執導的新作,英文片名叫《Song of Tibet》(《西藏之歌》),益西卓瑪是片中女主人公的名字。這部電影改編自西藏作家扎西達娃的同名短篇小說,講述益西卓瑪一生中與三個男人的感情糾葛。
“這是一部純粹的西藏文化藝術片”
謝飛在1991年就到西藏拍攝了一部主旋律的紀錄片《世界屋脊的太陽》,對西藏的歷史文化逐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看了小說《益西卓瑪》之后,便欲將其拍成電影。
謝飛認為,《益西卓瑪》是一部純粹的西藏藝術片,選用的演員均為藏族職業演員,對白都用藏語。影片以西藏歷史上的傳奇詩人達賴六世蒼央加措的情詩貫穿始終,引發了女主人公與三個男人曲折傳奇的愛情故事。蒼央加措的詩歌在藏學中有很重要的位置。300多年來,他的詩歌配上各種曲調在西藏廣為傳唱,上世紀20年代,他的情詩便被譯成英文。
西藏是個全民信教的地區,宗教的力量支持著男女主人公的生活信念,使他們度過風風雨雨。如女主人公的萬里尋夫,倆人晚年相依為命一同魂歸天國等情節,都體現了西藏宗教中的愛、善良、幫助別人的宗旨,而她的戀人之一桑秋喇嘛“文革”中四處行醫為生,又體現出西藏宗教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的一面。

一個女人與三個男人的愛情傳奇
奴隸社會的西藏,平民、奴隸是不可能同貴族、僧侶有婚姻的,然而益西卓瑪卻有三個身份不同的戀人,一個是平民加措、一個是貴族貢薩、另一個則是皇族喇嘛桑秋。益西年輕時被加措搶來,他們之間起初是沒有感情的,但宗教的力量卻使益西聽從了命運的安排,和加措成為夫妻,有了女兒。益西的歌唱得很好,貢薩也喜歡詩歌,益西對貢薩有朦朧愛意,貢薩也喜歡她,于是兩人就有了那種秘密的情人關系。加措在外流浪的時候,益西與貢薩有了私生子。貢薩隨達賴出逃印度帶走了兒子,拋棄了益西。益西千里尋找丈夫加措,途中遇到兒時伙伴、她精神中的偶像——桑秋喇嘛,是桑秋教她唱的那首蒼央加措的情歌,送給她蒼央加措的詩集,兩人從小一起在寺廟里長大,桑秋對她也有很深的愛。但皇族喇嘛是不許結婚的,桑秋已心獻佛學,力勸她與加措和好,益西無奈離去。找到加措后,益西讓加措學手藝自食其力,加措對益西充滿了愛與感激。兩人互相照顧,用責任、愛心一同走完了人生之路,他們的愛情就是踏踏實實的平凡生活。加措臨終前,益西把她年輕時喜歡的兩個男人都找來,三男一女四個老人一起干杯,把一生的恩怨全融解在了青稞酒中。
藏族演員和藏族歌手
影片的演員都是西藏話劇團的藏族演員,老年加措的扮演者是《農奴》的男主角大旺堆,今年60多歲。扮演老年益西的演員丹增卓嘎,曾演過《文成公主》等話劇,今年50多歲。這兩個人分別是上海戲劇學院60年代第一屆和第二屆藏族畢業生。而扮演青年益西、加措、外孫女的拉瓊、仁青、達娃都才從上海戲劇學院畢業,20歲出頭。
影片中的歌曲由武警文工團藏族女歌手、畢業于上海音樂學院的拉姆措演唱。還有一首漢語歌曲,由總政歌舞團通俗歌手譚晶演唱。謝導不懂藏語,但好在演員們會說漢話,同時謝導還請來了西藏話劇團的語言專家來當翻譯。
愛情和人生是影片主題
謝導說:“愛情與人生是這部影片的主題。”影片中益西的愛情生活很豐富,如與桑秋純精神上的柏拉圖式愛情,與貢薩肉體上的愛欲生活并有了私生子,與加措同甘共苦的漫長人生。謝導想通過對益西卓瑪一生的描述給大家一種真實、復雜、豐富的人生感知,加措臨終時對益西卓瑪說他一直知道她心里有別人,但還是很高興當初搶了她,跟她這樣的好女人過了一生。影片告訴人們年輕時激情、浪漫的愛是短暫的,同甘共苦、互相寬容才能度過漫長的人生。最后用旁白點明了主題:“人生是愛的尋找,愛的歡樂和痛苦其實都是人生,只要你真正被愛過,你又真誠的愛過,這就是幸福。”
送展國際電影節
謝導說:“影片在審查時有些內容曾被刪減。參加電影節是這種文化藝術片進入國際電影市場的唯一宣傳途徑。現已送展和即將送展的有威尼斯電影節、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電影節、東京國際電影節、韓國釜山電影等等。”
(責任編輯秦雯)